这个国庆节对于王得军(化名)来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节日,他终于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自主站立起来活动四肢。一年多以前,他从高处坠落伤及颈椎,四肢瘫痪,无法动弹,在无锡安民医院医生团队的努力下,他历经治疗、康复,最终获得了“重生”。
病房内的患者
不幸:高处坠落伤及颈椎四肢瘫痪
王得军是一名工地工人,14个月前,他意外从脚手架坠落,经过抢救虽然保住了性命,但由于伤及颈椎,他四肢瘫痪,无法动弹,除了有一口气在,他只能躺在床上,甚至手指头都动不了。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他出院了。家人四处打听,最终选择前往无锡安民医院寻求康复希望,这里有一支专业重症康复治疗团队。
“患者刚来的时候,除了四肢瘫痪外,腹胀,血压也不平稳,患者情绪很悲观。”安民医院副院长黄伟回忆,他是原无锡三院急诊科主任,重症抢救出身,看到和自己差不多年纪大的王得军遭遇如此“灾难”,他想不管怎么样都要帮一帮他。
高压氧治疗室
幸运:14个月康复重新站了起来
从王得军入院开始,医院康复团队便针对他的情况制定了专门的康复计划,包括神经系统的药物治疗、人工手法理疗、运动治疗、心肺康复、高压氧等。一套系统的综合性治疗方法,半年后,王得军看到了自己每天都有变化。
记者采访的当天,他正在康复室锻炼。从轮椅上主动站了起来,张开双手,“大鹏展翅”,左右脚轮流踏上台阶,虽然动作缓慢,但完全不依赖人了。“14个月的治疗,他‘重生’了,跟入院的时候天壤之别。”旁边的治疗师告诉记者。“我没想到自己遭遇那么大的灾难,也没想到自己还能站起来,我一度想死了算了。”王得军一边康复一边与记者对话。
无锡最大的监护大屏
发现:神经系统功能缺失重在康复
在康复室里,记者看到还有很多患者在康复治疗,他们大部分都是因为脑损伤、外伤等造成的神经系统功能的缺失。一位患者正在使用智能康复机器人行走,这是苏南地区引进的第一台,适用于中枢神经病变导致下肢步行功能障碍。在机器人的帮助下,患者像太空漫步者一样行走,大量的重复性迈步训练能进一步帮助患者的肌肉力量和运动协调性。
“康复机器人可以帮助下肢瘫痪的患者完成行走训练,并对速度、角度、强度等进行设定,最终目标是让其脱离器械,独立行走。”康复师介绍。除了康复机器人,还有站床、站立等各种康复训练,对于神经系统功能缺失的患者,重在科学有效的康复,他们每个人都在用力的活着。
感谢的锦旗挂满了墙壁
探索:重症、抢救、康复一体化
像王得军一样能够从瘫痪到站起来的康复者,源自安民医院临床、康复、护理团队“一体化”的工作模式和医护团队“不离不弃”的关爱。黄伟说,临床上接触过很多病人,命是救回来了,但是昏迷、植物人,给病人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医生治疗病人最后的目的是希望他能回归社会,融入社会。
于是,他们开展探索,在保证病人生命安全重症治疗的同时,是否可以把康复前移,把重症、抢救、康复相结合,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超前、行之有效的做法。比如医院里一个因为意外事件造成严重脑损伤处于深昏迷的孩子,上级医院转来时家属已经基本放弃,但是经过安民医护团队个性化的促醒及康复治疗,孩子恢复的非常好,出院时正在用手机打游戏。像这种患者在以前看来根本不可能醒过来,因为得到提前康复措施的介入,恢复得很好。
“医院是一所以重症患者治疗和康复为主的专科医院,我们定位于做公立医疗的有益补充,在保证病人生命安全及治疗的同时将康复、护理集中于一体,同时又比一般疗养院具有重症治疗的优势,希望让这类患者及早康复。”黄伟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季娜娜
校对 苏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