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鉴娱|一抹浓红傍脸斜!七步搞定《唐宫夜宴》小姐姐神仙妆容
2021-10-18 10:50:35

今年春节,一群“唐朝胖妞儿”从博物馆里“复活”,凭借一支舞蹈火遍网络。扮演成唐俑的舞蹈演员们宛如从古画中走出。这支舞蹈就是2021河南春晚突然“出圈”的节目《唐宫夜宴》。如何复原这些神仙小姐姐的妆容?扬子晚报记者邀请服饰史学者、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黄强来教大家如何画“斜红”。

何谓斜红?

斜红是一种面部妆饰。面妆之俗,商周时已有,隋唐五代尤为盛行。分为画眉、抹粉、涂脂、妆靥、额黄、斜红、花钿、点唇等名目。

据黄强介绍:斜红妆始于魏晋时期,当时并不是此名称。宫女薛夜来得魏文帝宠信,某日魏文帝在水晶屏风后看书,薛夜来一不留神,面部撞到了屏风,在治疗中,太医使用的药物中琥珀屑较多,上款愈合后留下红色的痕迹。原本以为会破相损色,但是没想到因祸得福,红色让其脸颊红润,稍加妆饰,更加动人。宫女纷纷效仿,因损伤而来的伤痕反而成了时尚之妆。

南北朝时名为斜红,南朝梁简文帝《艳歌篇》:“分妆间浅靥,绕脸傅斜红。”到了唐代,此妆盛行,成为一种颇受女性喜欢的妆饰。

唐代女性花钿斜红妆

如何操作呢?

斜红,以胭脂描绘而成。所施部位在鬓眉之间,两边各一,形如满月;有作繁杂状似伤痕;也有作卷曲花纹者。黄强说,唐代女子化妆步骤如下:敷白粉(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

唐代女性桃花妆

再来说说,唐代还有什么流行的妆容?

黄强说,除斜红之外,还有桃花妆(桃红妆)、酒晕妆(晕红妆、晕妆)、芙蓉妆、血晕妆、时世妆、宫样妆、北苑妆、泪妆、胡妆等。桃花妆、酒晕妆、飞霞妆都属于红妆。时世妆属于胡妆。唐代女性妆容偏好浓妆,“一抹浓红傍脸斜”。

红妆,以胭脂、红粉涂染面颊。汉代、南北朝就有。北朝《木兰辞》:“阿姊问妹来,当户理红妆。”唐代盛行红妆,不分贵贱。李白《浣纱石上女》:“玉面耶溪女,青蛾红粉妆。”涂抹红妆的妆饰,一直沿袭到清代。

唐代酒晕妆

酒晕妆,又称晕红妆、晕妆。先施白粉,然后在两颊抹以浓重的胭脂,如酒晕然。血晕妆,唐代长庆年间京师妇女的一种面饰,以丹紫涂染于眼眶上下。

飞霞妆,唐宋时期少妇面饰。先施浅朱,然后以白粉盖上,呈现浅红色。唐人宇文氏《妆台记》记载:“美人妆面,既傅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芙蓉妆,年轻女子妆容。唐代鲍溶《水淀采菱歌》:“美人荷裙芙蓉妆。”

唐代天宝年间流行时世妆,梳椎发髻、画八字眉、不施朱粉,以乌膏点唇。白居易《时世妆》云:“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称尽似含悲啼。圆寰无鬓椎发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

宫样妆,宫廷妇女的服装式样及妆饰。唐代殷尧藩《宫人入道》云:“卸却宫妆锦绣衣,黄冠素服制相宜。”北苑状,流行于中唐至五代。缕金于面,略实施浅朱,以北苑茶花饼粘贴与鬓上。泪妆,唐宋时期妇女的面妆,多见于宫掖。以白粉涂抹面颊或点染眼角,如啼泣状。

胡妆,唐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妆饰。唐代元稹《法曲》;“女为胡妇学胡妆,乐伎胡音务胡乐。”

唐代女性斜红妆

妆容OK之后,服饰如何搭配呢?

据黄强介绍唐代女性日常服饰,上身着襦、袄、衫,披帛,下身束裙。唐代妇女衣袖有宽、窄之分,平日以窄袖为多。流行胡服、襦裙与石榴红裙、间色裙。

裙子的种类很多,有襦裙、笼裙、间色裙、石榴裙、荷裙(芙蓉裙)、茜裙、月色裙、碧色裙、蝴蝶裙、六幅罗裙等,色彩则有红、黄、绿、绛、白等多色。

裙子在唐时穿戴范围很广,普及率甚高,不仅皇室成员穿戴,民间妇女也穿裙子。我们从《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绘画以及历史文献记载中,都可以看出裙子在唐代服饰中的重要作用。隋唐时期,裙子非常盛行。黄强教授在专著《绣罗衣裳照暮春——古代服饰与时尚》(商务印书馆出版)中提及,其原因有四:裙子宽大,穿戴自由,可以适配多种服饰,这是它的适应性;这一时期的女裙,款式甚多,想什么造型,就有什么造型,这是它的多样性;裙摆随风飘动,有飘逸之感,这是它的美丽性;裙子款式多,染纺工艺也达到了对染色的随心所欲,色彩丰富,这是裙子的色彩艳丽性。四点概括起来就是裙子的艳丽,漂亮。“长裙随风管”反映了这种风尚。

红色裙子之中,以石榴花练染而成,石榴红裙在唐代是最为流行的。“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万楚《五日观妓》)“郁金香汗裛歌中,山石榴花染舞裙。”(白居易《卢侍御四妓乞诗》)

条纹裙,以两种以上的颜色布料间隔缝织而成,本是晋十六国时期的产物。因为条纹可以互相交织,形成多种色彩,唐初兴盛于年轻妇女之中,又称间裙、花间裙。

唐代妇女裙子穿戴也有特色,因为裙长,裙腰束得很高,系在胸乳部,胸以下的身体全部为宽裙所笼罩,显得女子身材亭亭玉立。宫中女性、贵族女子在襦裙外再施于披帛。披帛横幅较窄,长度达两米以上,使用时将帛巾缠绕于双臂,部分还搭在肩部、颈部,行路时酷似两条飘带。唐代舞乐女子歌舞时着缦衫,罩于外面的一种短制衣裳。

唐代女性胡服斜红妆

唐代女子还喜欢着胡服,穿男装。《旧唐书·车服志》:“或有着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盛行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胡服是流行于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的服装。唐代国力强盛,风气开放,西域、等少数民族以及波斯等国试着、留学生、商人、艺人来到长安,停留、居住,甚至在长安娶妻生子。唐代流寓在长安的胡人、西域人有数千之多,他们带来的本国、本民族文化同样也影响着唐朝的文化,唐朝繁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不仅不排斥外来文化,反而广为吸纳。唐代的新装、时装不少是西北少数民族或中亚各国乃至波斯的服式,唐代通称“胡服”。唐代的胡服,不单指西域等少数民族的服饰,也包括波斯、阿拉伯等大量异国服饰。

胡服淡化性别差异,男女通用,适用性广。少数民族女着男装比较普遍,如鲜卑长裙帽、合袴、小袖袍等都是男女通用、混穿。胡服以小袖衣袍、长裤、蹀躞带为组合,配以弓箭、佩刀,在干练简洁风格中传递着形象美。

江苏服饰文化底蕴深厚

服饰与妆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穿衣扮美,展现风采,衣饰美化必不可少。今天T台服饰走秀,发式与妆容有借鉴传统妆容的。唐人脸上涂胭脂的方法类似今日女性涂腮红的化妆法。

黄强认为,河南春晚《唐宫夜宴》走红,运用现代传媒技术、新编舞蹈,向社会展示了传统服饰之美,说明传统文化、服饰的魅力原本存在,但是需要新思维诠释,新技术融合,新媒体传播,才能为当下人重新认识其价值,并展现其魅力。展示的多了,认识的多了,自然可以出圈。

三十年来,黄强教授致力于中国服饰史研究,也对江苏、南京服饰文化史进行了挖掘,出版了《南京历代服饰》《六朝人的衣柜》等著作。在他看来,江苏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服饰文化繁荣,展示古代服饰的名画的实物与故事很多,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列女传》,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唐寅《吹箫图》《孟蜀宫妓图》《秋风纨扇图》,仇英《人物故事图》,曾鲸明代士人像,等,谢安东山再起、竹林七贤、王献之桃叶渡、恒子野遨笛步等,这些都是可以搬上舞台的。黄强认为,江苏是服装大省,更应该是服饰文化大省。江苏也可以做出类似河南《唐宫夜宴》的节目,展示江苏历史文化,江苏服饰文化。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楠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