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二十余年撰就长河式的鸿篇巨制,听张强教授讲述《中国运河与漕运研究》的研究心路
2021-10-20 14:41:59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运河与漕运研究》近日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该书系统研究中国运河与漕运史,汇集了运河与漕运研究领域重大创新成果,该书详细论述了中国运河及漕运的起源、发展、兴盛、衰落的全过程,及其与城市、商业、贸易的兴起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广征博引历史文献的同时,纠正文献谬误,对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深入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和发展漕运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该书作者淮阴师范学院教授张强,历经二十余年,撰就出这部长河式的鸿篇巨制,昨日,记者电话采访了张强教授,他思维敏锐,对史料研究的兴趣丝毫未减。

《中国运河与漕运研究》

他是“运河学”概念的最早提出者

《中国运河与漕运研究》包括《先秦两汉卷》《三国两晋南北朝卷》《隋唐卷》《两宋卷》《元明清卷》5卷,共二百七十余万字,第一次全景式地将中国古代运河史铺展开来,并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乃至思想启蒙等角度综论其影响,兼顾大局观瞻与细部雕琢,对新时代运河学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说起这部巨制的创作过程,张强告诉记者,这大概要从1998年开始说起,“当时我只准备写一部大概40万字左右的运河与城市研究,但写着写着,规模就越写越大了”,在这20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张强坚持不报任何课题,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只为最终完成这部作品。

张强是学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研究先秦两汉明清小说等,在这一方面,张强已经取得了比较多的研究成果,但说起研究运河,却也是有些机缘,“当时卞孝萱先生主编《新国学30讲》,约我写运河学”,张强教授因此成为“运河学”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张强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史念海先生的《中国的运河》是张强教授了解运河的最早著作。

张强教授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张强从自我学术追求方面出发,开始着手运河的研究,这期间,他每天工作8-10个小时,光是阅读那些历史典籍,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历史是必须要先搞清楚的,仅仅是地方志就阅读了150种以上,这些历史书都是要一本一本读过的,”张强笑着说,“这工作量真的不小呢”。

张强告诉记者,整部著作在2016年上半年以前已完成初稿,此后进入修改,又因身体出了一些问题,后面两卷基本没做修改,给这部书带来了遗憾。

他认为运河文化应融入到传统文化的研究中

当今很多关于运河史的著作,一般都只关“河”的历史,却对“运”避而不谈,而张强在这部《中国运河与漕运研究》中却打破了原有运河、漕运研究的疆界,不仅墨染“河”流,也笔落“运”迹,在研究中将“运”与“河”联姻,既展现了运河的源流,也描绘出了漕运的广阔历史。张强以翔实的考辨为工具,通过对先秦各诸侯国和后代运河开挖时间断限的清理,呈现了先秦时期各诸侯国运河和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漕运的“凿渠借水”而四通八达的清晰面貌。

张强认为运河具有独特的文化形态,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面影”,并串联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兴衰发展史,这一观点在该书中得以充分展开,而跳出运河文化本身,张强也指出,明代中期的思想启蒙与运河经济带的促动有着密切关系。随着运河经济的发展,朱明王朝的“重农抑商”政策与运河城市工商业的繁荣状况产生了严重脱节,商人实际地位与传统观念的冲突引起了思想家的关注。张强认为,正是在这种关注下,时代提出了寻求社会伦理与个体欲求统一的思想命题,随后便有王阳明的“致良知”,有王艮创立“泰州学派”,有何心隐、李贽的“革故鼎新”,开启了思想启蒙的先河。这样的论述脱胎于历史整体把握的工夫,有助于人们深化对思想史的认识。

采访中,张强提到“运河文化”,并认为应将运河文化融入到传统文化的研究中,“正是鉴于传统农耕经济的封闭属性,中国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文化圈,而恰是运河担当了破局的重任,形成了活的运河文化带”,张强告诉记者,在不久的将来,以“运河文化”为核心的新的文化学视角,将为运河学研究提供成熟的借鉴,也会为后来的历史学、政治经济学、民俗学、文学的学人,乃至作家、艺术家等带来激发灵感的能量和理论反思。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