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外学子再获第一!近日,记者获悉,南京外国语学校李思涵、陈丽仁、安锐博以及庄楚越四位同学在第35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入选江苏代表,将于11月份一齐参加决赛角逐金牌。其中,高三年级李思涵同学位列全省第一、陈丽仁同学全省第三、安锐博同学全省第五,高二年级庄楚越同学全省第十二,他也是唯一进入省队的高二学生。此外,学校获国一人数位居全市第一。记者采访了李思涵同学,他都有哪些学习经验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李晨
由左到右依次为:安锐博、李思涵、陈丽仁、庄楚越
初赛全省第一,教练说——
不做“刷题的学霸”,才是学习的真谛
据了解,化学竞赛初赛要在3小时内完成9至11个大题。“比赛前还是挺有信心的,但是真的进入考场后有些紧张。做到第6大题时,由于计算方式错误,10分钟我都没有得到答案。当时只剩下最后1小时了,我就有点儿慌。”李思涵同学告诉记者,初赛试卷的基础分值还是比较大的,所以要牢牢掌握基础知识,不可掉以轻心。南京外国语学校化学竞赛教练张玉娟表示,李思涵同学不是传统意义上“刷题的学霸”,他对化学学习有自己的思考,所以每一道题都能吃透原理,理清知识脉络。
这已经是李思涵同学第二次入选江苏省队了。他是如何喜欢上化学的呢?李思涵告诉记者,当他还是幼儿时,妈妈的“无心插柳”反倒让化学的种子在他心里埋下了根。“我认字比较早,妈妈喜欢给我看各种‘杂书’,幼儿园的时候偶然在家里翻到初中的化学课本,肯定也看不懂就当图画书看。我想就是这样开始认识化学的。”
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李思涵说起生活中蕴含的化学知识便滔滔不绝。其实,在未进入初三之前,他已经开始尝试自己在家做简单的化学小实验了。“有次我想制备活性炭,便把木炭粉放在玻璃杯里灼烧。没想到实验还没做完妈妈就回来了,就想赶紧结束实验。充分燃烧的木炭粉已经没有水分,我把它倒在旁边的水碗里,一下子产生了大量水蒸气,木炭粉四处喷溅,弄的房间里到处都是黑的。”李思涵告诉记者,类似的小事故发生了不止一次,爸爸妈妈都“早已习惯了”。不过,李思涵告诉记者,不是所有化学实验都可以在居家环境完成,建议同学们在做实验时仍要注意安全。
互帮互助氛围好
构建科学的竞赛培养体系
在李思涵眼中,化学世界神奇又贴近生活,比如改变人们生活的锂电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细心观察生活的他能在初三与化学竞赛结缘,其实也归功于一位同学的影响。“当时那位同学已经参加化学竞赛班了,他看我也喜欢化学、喜欢做实验,便推荐我也参加化学竞赛。”
李思涵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教师团队的倾情传授、优秀学长的无私分享、竞赛队友的热情互助是南外竞赛学习的传统。每学期,高年级的同学都会为低年级的同学讲解试卷、习题,竞赛集训前也会组织同学们相互交流。李思涵说:“我们一周大概会讲3-5次,通过PPT把一些解题方法和思路分享给大家。我觉得我讲得还行,只要有同学询问我都会进行分享。”
记者了解到,近3年来,南外化学竞赛成绩年年跃上新台阶,每年一个新高度,这样令人瞩目的成绩和学校一体化、梯队式的培养模式密切相关。南外化学竞赛教练张玉娟介绍了学校科学的培养体系,从初二通过“实验化学”“化学探秘世界”等实践课程开始,引导学生入门,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给未来学习注入动力。初三开设初高中衔接的课程和训练,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在高中阶段,针对有志化学竞赛的学生,开展“个性化、分层次”指导,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同学和新加入的同学提供分层教学,助推参赛队伍的高质量发展,”张教练表示。
少年志编辑 刘梦琦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