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相继去世,自己遭受病痛折磨,面对人生的苦难,这位女诗人是怎么做的?近日,著名作家毕飞宇,翻译家、学者黄荭,评论家、学者何平与诗人、评论家何向阳一起,在南京出席了以“一个修行的人在林中缓缓前行”为题的何向阳诗集《刹那》分享会。
《刹那》是何向阳认为自己最重要的一部诗集,收录了108首短诗。这些诗歌写于2016年,真实记录了诗人生命中最艰难与晦暗的一段时光,母亲离世,自己与父亲双双遭遇疾病,这些诗句如一只只援手带来了拯救,见证了寻找与重生。除诗歌外,诗集还收入何向阳的摄影作品35幅。
“诗歌的产生是一种生命重建的过程”
何向阳是当代著名的批评家、诗人,鲁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得主。曾出版诗集《青衿》《锦瑟》,散文集《思远道》《梦与马》,长篇散文《自巴颜喀拉》《镜中水未逝》,理论集《朝圣的故事或在路上》《彼黍》《夏娃备案》《立虹为记》《似你所见》,专著《人格论》等。
何向阳告诉记者,《刹那》的创作时间非常短,两个月就写出来了,最终收录到这本诗集里的有108首诗。这是她在人生最困窘、最艰辛的时光里的超拔,“因为2016年是我人生低谷的一年,母亲的骨灰撒向大海,父亲得了胰腺癌,那一年也去世了,我自己也得了乳腺结节,做手术和一系列的治疗,持续了7个多月的时间。”
“这些诗句确实是生命的礼赠,在这个时候它使我获得了一种向上的力量……所有这些句子,可能都是对余生的交代,当时在治疗中,觉得没有很长的时间了……如果现在再让我去体验那样一种苦痛和猝不及防,我是再不愿意了。”这些诗歌的到来不仅陪伴诗人度过了晦暗的时光,更将光芒带到了何向阳的生命中,正如诗集后记中所说:“一行行几乎不曾细想而是纷至沓来的句子,如长长隧道的一束束亮光,让我看到的不止是隧道中长的暗的现实,更是暗黑隧道外不时闪现的光芒与明媚的召唤。”
何向阳表示,这些诗歌的产生是一种生命重建的过程:“我觉得80年代的大学生都是这样的,对自我要求非常苛刻,对自我的苛求在内心里头产生了反向的动力,有非常坚韧的力量在里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它还是青春的记忆,还是跟自身的病痛、自身的疼痛有关,这是再生的、重建生命的过程。”
“我必须断舍离,包括语言的断舍离”
作家毕飞宇在活动上表示,早年间何向阳留给他的记忆就是颇具诗性的:“有一年我去郑州开会,开会的间隙,我们在聊天,向阳带过来一只石榴,我们就坐在那说话。向阳特别安静,我就看见她拿一块桌布铺开,在那弄那个大的石榴,她把那些漂亮极了的石榴籽,一个一个很剔透地掰开。最后的奇迹就发生了,一个如此大的石榴向阳最后掰开装满了整整一大碗。当时我就特别感慨,那么小的石榴为什么里怎么放了那么多的东西。这是特别具有象征性的一件事情。向阳作为一个成熟的、大牌的批评家,作为一个优秀的散文家,我们都知道。但现在向阳作为一个诗人,她究竟有怎样的可能,在我看来她就特别像那个石榴。”
关于为什么才用短诗的形式来呈现自己生命中那些尤为重要的“刹那”,何向阳表示:“这个诗集对我来说是一个冒险,我用了非常简约的句子,仅仅1-7行来表现一种刹那感。时间是一个非常凝缩的点,句子也是非常凝缩的,没有什么叙事性,也没有什么抒情性,就是提炼出来的一两行的片段、刹那。用极简主义的风格写作。在这个时代,在我们占有更多的、想要更多更大的时代,可能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那就是我们如何断舍离。在我的病痛似乎当时要将生命压缩到非常短,也许随时可能结束的状态下,我必须断舍离,包括语言的断舍离。在语言特别丰沛的年代,我走了反向的道路。”
评论家何平则表示:“诗人就是让我那种相信世界上有神迹存在的一种人”,“这样一种神迹会有很多的理解。比如,当一些句子出现在一本字典的时候你不会感到震撼,但是当这几个词出现在向阳的诗集里面,比如第一首诗‘群山如黛,暮色苍茫’。当这8个字出现在诗歌的时候,这些句子就仿佛为我们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窗口,这就是让我们看见神迹的地方。”
“图片就是捕捉我语言到达不了的地方”
翻译家、学者黄荭对于何向阳诗歌中所写的“字与人通,字与心同”尤为有感触。她也特别分享了她对于何向阳的摄影作品的喜爱:“这些摄影作品捕捉了那一刹那的光影,很多都是水。水这个意象对女性来讲会格外的敏感,水是最柔弱的、也是最砍不断的,流到最想要的地方。整个人生的经历就是由一个个刹那、一个个瞬间组成,可能有平庸的瞬间,也有非常严重的瞬间,在我看来是生命升华的一种时期。”
对于这些摄影作品,何向阳也有自己的解释:“这本诗集还有一种特点,就是它的可视性,它是能触摸到的、可视的东西。这里有35幅图片,包括封面的摄影也是我拍摄的。这35幅图片就是捕捉到‘刹那’,我语言到达不了的地方。当我已经能够自由走动的时候,当时我还在养病复原中,我通过手去触摸,通过我的眼睛、通过手机来去触摸它,我是那么地爱这个世界变幻莫测的东西,哪怕就是一刹那。水的波纹变幻的一刹那,这一刹那是这样弯曲的,那一刹那是那样弯曲的,它是那么的美,我是那么想留住,但是它不可能为我停留,我可以用语言、用图片把它留住,在我的生命当中充实我、治愈我、疗救我。”
最后,对谈还是回到了书名“刹那”的复杂内涵。何平表示:“刹那在佛教里面其实是一个计时单位,人总有一天是要通向死亡的,但是关键的是,在通向死亡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去认识生命的刹那?当一个人把她的计时的刻度调到刹那的时候,她一定觉察到了跟我们不同的东西。每个人都会经历生命中严重的时刻。向阳的诗集不单是写给自己的纪念,包含生命当中某一阶段的记录,也包含对生命的理解。”
毕飞宇则认为,这本诗集标志着何向阳从西方理论式的批评家过渡成为了东方式的觉悟者,因为东方式分析的感知方式就是“刹那”。“她知道要靠自己的方式,不再依靠逻辑、知识,而是靠生命本身给她提供能量。由标准的知识分子过渡到觉悟者、修行者,我愿意看成是向阳人生的升华。”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