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朱泥万字纹汉中壶
双龙瓶
仿青铜三足圆鼎
饕餮纹、夔龙纹、万字纹、双龙瓶、羊尊、仿青铜三足圆鼎……满室紫砂,却又处处青铜。10月底的一天,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驱车来到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路朔良先生在无锡的工作室,不由被室内极具青铜之美的紫砂作品深深吸引。“一个人干了一个宫廷造办厂的活,我陶醉于这种传统文化的至美”,采访中,路先生笑言。
穿越时空,“来到”青铜器时代
1989年,路朔良偶见清制陶大家陈鸣远的仿青铜纹软耳三足鼎,如醍醐灌顶,“青铜的形器,青铜的雕刻艺术,青铜纹图案的特征,它里面蕴含的图案内涵,其实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祖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生的心灵祷告,龙的图腾,凤的美丽,福的呼喚,寿的长命,乐的向往……”他立志要追随陈鸣远的足迹,做砂陶制作工艺的另类。“陈鸣远以一个制陶者的思维吸收了二千多年前青铜造器古贤的某种方法,成功结合砂陶工艺特征做到了在砂陶史上的首创,以陶的形器成为了吸收青铜纹工艺的典范,可惜这种技能在历史上中断了三百年。我常想陈鸣远是个陶工,我也是个陶工,不同的只是生长在不同的年代。他为什么有如此精美的表达,而陈鸣远之后,又为什么会断层三百年而无人继承呢?陈鸣远技艺的光辉激励着我的思维,把我带到了穿越时空的青铜器时代。”
要复活失传300年的工艺,谈何容易。不断琢磨、不断试错、不断探索,12年后的一天,他用雕刻贴片工艺重现了陈鸣远的青铜紫砂,纹饰各方面已经很像了,但高度问题却解决不了,“他的贴片很薄,我的最薄的2毫米,始终有一块凸出来。后来碰到一个紫砂同行,他说你把壶身扣下去一点,再把青铜贴片贴上去看看,”令他茅塞顿开,12年心血终有所成,他不由欣喜若狂。
从此,他渐入佳境,壶身纹饰吸取了商周青铜器元素特点,夔龙纹、几何纹等纹饰层次丰富、疏朗有致,极具高古之气。1996年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宋伯胤看到他的作品,兴奋不已,“小路啊今天看到你的作品我激动啊,你把历史接起来了”。
痴迷宋画之美,融汇山水意境
一路追逐,他发现了传统文化更多的美。“紫砂制作,可以体现你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把历史上好的元素如何融合到紫砂上,这个特别值得研究”。1990年看到雍正皇帝玩的笔筒,那种堆彩山水、浅浮雕技巧,加上泥彩的技术,也让他着迷。“起先很满,后来慢慢做减法,体现宋画的意境,”比如堆彩山水汉钟壶一套九件,每件作品堆绘一形一图,图景取意宋人,以渔、樵、耕、读、琴、棋、书、画、亭、台、楼、阁等组合成不同形式的山水意境,整体纹饰雅致清新,色彩悦目,传达出匠心精致的表现力。
横壁挂(堆彩山水)
现场见一大壶,以浅浮雕在淡色胎骨上作堆,浮雕作山水堆刻,然后以远、近、高、低陆续刻画房屋、树林、人物,在画面中产生多层次不同深、浅刻法分离,在完成整体未上色前已产生层次错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颜色浓淡分辨而产生多层次立体的画面,使整幅画面有远近、高低,物体参差错落而产生丰富多彩的画面效果,给人以深入其境而产生心里共鸣。
又见一朱泥小琴壶,“越小越难做”,路先生说。画面只有几方寸之面积,如此小的画面中要表达高山流水之境、空灵深远之意,必须做到山水与留白在此画面上的整体协调,以深浅、高低、远近之分而与整个画面形成浓缩的山水全境,这在传统雕刻工艺中称为薄衣雕刻,其深浅完全靠刻者功夫而做到心手合一,绝非常人所能表现。以刀代笔的浅浮雕雕刻技法,表达出精细且又具立体的层次感,这个过程,路先生经过了40年的探索。
40年不悔,琢磨“如何干得比人家好”
再回首,紫砂之路已经40年。一路走来,没日没夜,无怨无悔,“再来一遍,还是这条路”。
父亲路子瑜痴迷紫砂艺术。“1955年,徐汉棠的父亲问顾景舟要了一把壶,送给我父亲,这是我父亲一辈子的珍藏,我到老师那边炫宝,碰到一位台湾商人,出价6千元买壶,当时相当于两层楼的一栋房子,”这在干木匠的路朔良眼里,无疑是天价,壶就这么被台湾人买走了,“我父亲没怪我,却促使我的人生之路发生了巨变,这个事情之后我开始做茶壶。”一把顾景舟的茶壶,引领着他走向了紫砂制作,“其实我们不懂行情,当时应该值2万。不管怎样,感谢顾景舟,把我引向了另一个领域。我是木匠出身,动手能力很强。木匠的眼光比一般人好,讲究精确度”,为了生活,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凭啥人家买你东西?必须要比人家干得好。
古语曰,陶瓷一方抵十圆,路朔良迎难而上,“我选择朱泥为胎,又集书画中宋人之写意布境,以方作器,吸收薄衣雕刻之技,然后在刻面上以单色彩与朱色胎面作分离,使看者一目了然,这是我从业四十年来对砂陶土、火、形、器、工、书、画、刻、彩于一体而留下的涯艺精华,自慰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到达一个高度的表现力。不枉作为一个当代陶者的敬业之执着。”他爱好古代宫廷里的器皿,觉得美学比例在当时是一流的。他的作品对于“如何审美、如何干干净净、清清楚楚”,甚为讲究,“远近、高低、透视的效果、色彩浓淡的变化,立体的呈现,从审美线条的贯气与壶身型器的美观都要达到理想的效果。”。他也喟叹“走着一条紫砂历史上与众不同的路,工艺太复杂了,一个人做了一个宫廷造办厂的事”。
无数次挑战高难度动作。大则如万字纹的朱泥大瓶,堪称史无前例。有云“自古朱泥无大瓶”,路朔良整整花8年时间烧成了一把,期间烧坏了将近20把。小则如花盆的山水横卷,最高点没有超过1.5毫米,但是图案的感觉是立体的,需要妙到毫巅的表现。但也正是在不断的挑战中,他感受到了无限的乐趣,“我活在我的精神世界里。这个天地是我的,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快乐,也因此不断激励自己往前跑。”
在创作中,他结合书画写意之章法,结合砂陶工艺之特征,以现代审美之观点,集各种传统文化之元素,有机地组合在不同造形的装饰中,丰富了紫砂器皿的形态。这种创新性的紫砂工艺,“基于华夏文脉之根,却散发着浓浓的时代气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四足方鼎
紫砂仿青铜爵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