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 | 周梅森:这是我这一辈子最想写的故事
来源:紫牛新闻
2021-11-04 15:01:30

杀青2年9个月的《突围》终于开播了,该剧是著名作家周梅森在《人民的名义》之后创作的一部反映国企改革的电视剧,这部剧更名《突围》前叫做《人民的财产》,因此也一直被视为“《人民的名义2》”。对此,周梅森再次强调,《突围》跟《人民的名义》没关系,更直言《人民的名义》爆红,没有给自己带来什么压力,“我是一个作家啊,作家总是在寻找、在创造,本质上是不能接受电视剧的工业化生产和套路的重复。”近日,周梅森在南京接受了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的专访,他透露,自己早年曾在国企工作多年,这部剧中主要人物的经历就是他曾经的故事,这也是他这一辈子最想写的故事。

“整个创作团队付出了很多,人人都在为这部剧做加法”

《突围》播出后热度逐渐走高,但随之而来的一些质疑声也开始出现,该剧拥有靳东、闫妮、黄志忠、陈晓、秦岚等主演,导演沈严、刘海波共同执导的“高配”阵容,主要讲述国企改革的故事,在结构上与周梅森前作《人民的名义》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从一个相对破败的企业问题查起,从国有资产的流失开始挖掘企业内部勾连的政治腐败和经济犯罪。但在最先播出的几集内容里,有网友提出不仅人物整体表现相对薄弱,剧情也相对破碎,各种交叉剪辑的故事线常常让人看得一头雾水,不少网友表示说,《突围》与《人民的名义》之间似乎还是差了点意思。

图片来自电视剧《突围》官方微博

采访时,周梅森也直呼剧组被骂的有点冤,“《突围》剧组在刚组建的时候,我们就决定要召集到中国最优秀的演员,我们也的确做到了,靳东、黄志忠、闫妮、耿乐、陈瑾、句号等等,他们每个人我都要给个赞,演得太好了”,说到这里,周梅森又和记者说起采访之前刚刚接到主演闫妮的电话,“闫妮最近压力有点大,网上很多水军泼脏水式的批评她扮演的石红杏,说她演得不对,她有点顶不住了,我就告诉她,100个企业家有100个面孔,如果大家都只想看陈瑾演绎的那种企业家,她饰演的高管形象很到位,很出名,但是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不对的”,周梅森坚定地表示,“我认为闫妮演得非常棒,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具有鲜明特色的女高管形象。特别是石红杏结局那几场戏,我觉得她的表演是震撼人心的,当时在现场看了回放,我就很振奋,觉得闫妮做到了。”据悉,周梅森也在电视剧开播当日,送给闫妮一本《人民的财产》,在书的扉页上写道:感谢您对石红杏的成功塑造!

剧照来自电视剧《突围》官方微博

回望这5年的创作,周梅森说:“这部剧修改超过1000处,两次重拍,费了很大劲,整个创作团队付出了很多很多。”在拍摄过程中,周梅森看到了一群优秀电视人的坚持和努力。周梅森说:“这部戏难度很大,台词量也很大,尤其是和工作相关的台词不仅量大,而且很专业。剧组中每个人都在发挥创造力,给这部剧做加法。每一个演员都为这部戏下了功夫,沈严导演也为这部戏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试想一下,如果剧本不好,导演再差一点,演员再念个‘一二三四五’代替台词,那么这个戏就没法看了。”

当然,如果再说回观众觉得《突围》不够好看,没有达到期望值的问题,周梅森笑着表示,“我只想对这些观众说,请去看原著《人民的财产》,如果还是觉得不够好看,我愿意和大家讨论,接受大家的建议和意见”。

“我并没有什么压力,但却深感‘高处不胜寒’”

从《人间正道》《绝对权力》《中国制造》到《人民的名义》,周梅森被人称之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虽说这样的创作会有来自各方的压力,但周梅森告诉记者,他并不觉得这是压力,周梅森提到,自己的作品由于总是面对社会现实和很多尖锐问题,而他又是一个力求讲真话,起码不讲假话的作者。周梅森认为,作为一个作家,他是有责任和义务把自己经历的这一段历史写出来,这次写的《人民的财产》,就是因为国企的改革一直是他非常惦记的题材,“这个时代,应该有作家关注我们的改革开放,关注这个社会的各种矛盾。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期,面对变局,其中肯定会产生很多矛盾,必须有一部分作家关注现实生活,关注老百姓所面临的那些问题,不能装作看不见”。

当年周梅森被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感动,创作了《人间正道》,这是他创作转型的契机。这位叫李仰珍的党员是徐州市原市委书记,已经去世多年。" 他让我看到了党员干部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奋斗与牺牲。我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我把看到的很多东西,都借着《人间正道》写出来了,从此一发不可收。"

《人民的财产》写的是国企改革。也有读者会问,是不是也有原型?周梅森坚定地表示自己没有写任何一家企业,“我实际上是综合了各家企业的故事,现在国企大案要案一桩接一桩,早些年的华润、华融,等等,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这些社会事件我都看到了,也进行了研究。就像有作家讲的:鼻子在浙江,耳朵在山东,眼睛在上海。小说、剧本毕竟不是纪实文学,是虚构的文学形式”。

周梅森告诉记者,《人民的财产》是在《人民的名义》拍摄期间开始的小说创作,是他创作生涯中很顺利的一部,也是他非常想写的一部作品,因为积累时间较长,有几十年的生活积累。“我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在国企工作,我自己也在国企工作过,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像林满江、石红杏、齐本安这些人物在我脑海里已经浮现很久了,很顺利就写出来了,只花了半年”。

虽然说对于文学创作,周梅森没有太多的压力,但是身在影视圈这么多年,“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却还是有的, 周梅森也是时刻提醒自己要处处小心,“我不玩微博,也没什么社交账号,第一我没精力,第二我没兴趣,我不需要拉流量,不需要拉粉丝,我也不需要出人头地”,周梅森说在这个圈子里,因为你的成功,会有太多太多的人盯着你,看着你,我们必须做到克制,自觉。

“我是作家里的编剧,编剧队伍里的作家”

周梅森曾经创作过改革三部曲系列“《我主沉浮》《我本英雄》《我的太阳》”,里面的人物也都是有连贯性的,此次在创作完《人民的名义》之后,再创作《人民的财产》,很多读者也觉得周梅森是不是要创作出一个“京州宇宙”了,对此,周梅森并不认同,“作家总有自己的文学领地,你像莫言写高密,福克纳写的小镇,苏童写的凤阳街。京州实际上是我虚构出来的一个文学领地,我会把一个又一个故事装到这片领地里去”,周梅森告诉记者,未来他还会继续创作关于京州的故事。

周梅森是作家,也是编剧,可以说他是作家队伍里很棒的编剧,又是编剧队伍里很棒的作家,对于这两种身份,周梅森都很喜欢,也很享受,在他看来作家,编剧,都是很有意思的身份,而他也从来都只是编自己的作品,由于对自己作品的足够熟悉,在改成剧本时通常都比别人轻车熟路,“我已经养成了一种独特的写作习惯,有些地方,在写小说的时候,我会尽可能减弱它的戏剧性,但在改编剧本时,我又知道在哪里该推动戏剧矛盾”,常年的不断写作,周梅森甚至已经在创作小说时,脑海中就能想象出电视剧的画面,“虽然我这里只是写了两页纸的文字,但我可以瞬间编剧附身,想象出剧情的走向,人物的心理活动,这真的很有意思”,周梅森笑着说。

这些年现实主义题材很受关注,也有很多人来问周梅森如何创作这类题材,周梅森坦言,在他看来,就是要把握住这个时代的本质,“这个时代的本质是什么?一方面我们创造了中华民族最辉煌的一页历史,同时也面临着百年未有的变局。在这么一个崛起的年代,各种社会矛盾都会暴露出来,这很正常。我们要有勇气正视这些矛盾,不能在这些矛盾面前闭上眼睛,我想这就是真实,真实是作品的生命。如果说现实题材都变成了好人好事的记录,那么我相信这个不会被市场和老百姓喜欢的”。

快问快答

H=黄彦文

Z=周梅森

H:最近除了《突围》的宣传,还在忙什么?

Z:我刚从青岛回来,我的新剧《大博弈》也刚刚制作完成,很快也会和大家见面,原著小说也会同期出版。

H:退休后的生活和之前有什么不同吗?

Z:没有,一样的忙碌,而且作家是没有退休一说的,作家就是可以一直写一直写,直到停止呼吸。

H:创作之余您还有其他的爱好吗?

Z:   我没什么爱好,可能写作时间长了,换换脑子,我会打开手机看看股票,不过,涨跌我也不会太在意了,都是玩儿。

H:对自己的下一部作品会有口碑上的担心和压力吗?

Z:没有,一个成熟的作家,是不可能掉下那个水平线的,只不过是这个作品是这个特色,那个作品那个方面的特色而已。

文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黄彦文

摄 | 李铭哲

视频剪辑 | 唐嘉钰

面对面系列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