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些国家都要迁都?过去100年里,已经有30多个国家更换首都城市
来源:极目新闻
2021-11-06 23:10:48

近日,埃及政府将于下月迁都的消息引人关注。在历史上,迁都向来都是大事。首都是对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称呼,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随意改变首都位置。

极目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过去100年里,有30多个国家迁都。目前,有40多个国家正在考虑迁移首都城市。

印尼将迁都东加里曼丹省

2019年,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宣布,首都将从爪哇岛的雅加达迁至婆罗洲的东加里曼丹省。

维多多政府称,他们多年来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的首都雅加达面临交通拥堵、洪水泛滥和严重污染的困境,已经不再适合作为国家政治权利的中心。

印尼迁都后,雅加达的交通拥堵将成为过去式 图片来源:卫报

据BBC报道,2016年的一项调查发现,雅加达的交通拥堵情况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政府部长必须由警察车队护送才能准时参加会议。

据彭博社报道,维多多政府认为迁都有助于将经济活动扩展到人口最多的爪哇岛之外,并缩小与该国其他地区的收入差距。爪哇拥有印尼近60%的人口,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而加里曼丹几乎是爪哇的四倍大,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到十分之一。

《卫报》分析称,即便不是东加里曼丹省,新首都也会是别的地方,因为雅加达正在下沉。

雅加达北部地区,正以每年25厘米的速度下沉。由于雅加达没有足够的饮用水管道,因此雅加达人主要抽取地下水,导致上方的土地坍塌。

根据计划,印尼大多数政府办公室将迁往婆罗洲,同时还有议会、军队和警察总部,而雅加达仍将是印尼的金融和商业中心。

迁都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初步估计,印尼迁都将耗资489万亿印尼盾(340亿美元),其中国家将出资19%,其余来自合作伙伴和私人投资。

过去100年里,有30多个国家迁都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100年里,有30多个国家搬迁了首都,包括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安卡拉)、澳大利亚(墨尔本→堪培拉)、巴西(里约热内卢→巴西利亚)、巴基斯坦(卡拉奇→伊斯兰堡)、尼日利亚(拉各斯→阿布贾)、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多多马)、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阿斯塔纳)、缅甸(仰光→内比都)等。

目前,全球还有40多个国家正在考虑迁都,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英国、日本、韩国也曾讨论过这个话题。

据报道,此次埃及迁都,是因为当前首都开罗的人口密度太高,城市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埃及政府自2015年开始在开罗以东沙漠地带规划一座新行政首都,占地约700平方公里,预计转移约650万人口以及政府机关和外国使馆。

摄于3月8日,埃及正在建造的新首都 图片来源:路透社

圣彼得堡国立研究大学高等经济学院教授瓦迪姆·罗斯曼在《首都城市:发展和搬迁的种类和模式》一书中曾对政府的迁都行为进行了解释。

一般来说,在发展中国家,首都城市居民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往往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在许多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至少25%的城市人口居住在首都。

这些国家迁都的目的,有的是为了重建不同地区、民族和宗教团体之间的关系,有的是为了改善与重要区域的连通性或建立影响力,更多的是为了刺激欠发达地区的经济。

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首都通常是最主要的城市,常常会伴随着人口过分集中、交通堵塞、经济繁荣、污染严重……在这些国家中,超过20%的GDP是在首都产生的,发展极不平衡。

迁都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建立一个更加多中心的城市等级制度,纠正这些不平衡。

迁都的重大代价:并不是个个都能成功

并不是每一个国家的迁都,都被认为是成功的。迁都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金融时报》将此描述为“一个代价高昂的愚蠢行为”。

2005年,缅甸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宣布迁都,从仰光迁往内比都。16年过去了,新首都各项配套设施齐全,国际机场、火车站、国际会展中心、体育馆均象征着这是一个高端城市,但仍然有人认为这里,首都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BBC报道称,内比都具有首都所需要的一切基础设施:从议会通向总统府的道路有20车道宽,但几乎没有车辆通行。闪闪发光的购物中心和空荡荡的豪华酒店排列在林荫大道上。这里有一个野生动物园、一个动物园和至少三个体育场。

尽管这里全天候通电,但偌大的首都犹如一个“鬼城”,没什么人。

此外,由于过去的首都城市过于深入人心,新首都常常让人“乏味”。巴西1960年迁都巴西利亚,《金融时报》称,巴西利亚盖了精美的现代建筑,但缺乏它所取代的城市里约热内卢的美丽和戏剧性。

同样,澳大利亚的新首都堪培拉也是一个非常宜人的地方,但与悉尼或墨尔本相比,“它无疑是乏味的。”

迁都有点像搬家,可以肯定的是,“问题也会移动”,旧城市的问题可以在新城市得到解决,但新城市同样也会产生新的问题。记者 李力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