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 | 泰州:唯实唯勤,再创一个高质量发展“黄金期”
2021-11-15 17:28:42

11月4日,泰州“一轴三极三城”建设推进会召开,研究部署中心城市建设。

11月11日,泰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泰州将加快建设规划面积为5平方公里的科技新城,建成引领泰州全市创新发展的重大引擎。

“未来五年,是泰州新旧动能转换的提速期、城市能级提升的窗口期、市域治理迭代升级的关键期,也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步期。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围绕‘致力民生、聚力转型’两大主题,擦亮‘健康名城、幸福泰州’城市名片,奋力走好具有泰州特色和内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泰州市委书记朱立凡说,致力民生旨在促进安居、实现富民,聚力转型旨在促进乐业、实现强市,两者一体谋划推进,让安居乐业成为幸福泰州的最鲜明标识,用富民强市描绘泰州现代化的最现实模样。

唯实唯勤!勤学善思谋实富民之策、兴业之法、创新之道,这是泰州市第六次党代会鲜明的导向要求。过去五年,泰州砥砺奋进交出完美答卷;今后五年,25岁的新泰州“整装再出发”,在“六个现代化”上迈出坚实步伐。

创新驱动  书写健康名城大未来

软实力不软,硬实力更硬。回望泰州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朱立凡用“三个最”来概括——

最具历史意义的是,泰州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市11.72万低收入人口和665个经济薄弱村(居)全部脱贫摘帽;

最具突破性意义的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5000亿元新台阶、在全国排名上升7位,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效百姓满意度排名全省第一,跻身“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行列;

最具深远意义的是,新发展理念扎根泰州大地,广大党员干部深化了对发展初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力推动了发展思路、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

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454.6亿元,同比增长11.9%,增速全省第2……今年前三季度,泰州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泰州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1个主要经济指标中,泰州有16个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指标增速居全省前6位。预计今年泰州地区生产总值达57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万元,年均分别增长6.3%和6.5%。

今年以来,泰州深入开展园区“三比一提升”行动,推动开发园区招引含金量高、含新量高、含绿量高、含碳量低“三高一低”大项目好项目。前三季度,泰州累计新开工5亿元以上(3000万美元以上)产业项目108个,计划总投资83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6%和20.9%。预计今年地区生产总值达57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万元,年均分别增长6.3%和6.5%。

大项目引领大发展,泰州医药产业产值、造船完工量均高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也被纳入国家战略规划。站在新的赛道上,如何继续跑好跑赢?泰州市第六次党代会给出答案:

创新驱动,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到2026年,区域创新创业体系更趋完善,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行列。

新一届泰州市委明确提出,要致力产业重构,让产业的体型更美、体质更好、体能更强。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打造大健康产业地标,书写“健康名城”大未来。深化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建设,在做强医药产业的同时,培育壮大精准医疗、健康疗养、健康食品、健康旅游4条产业链,加快形成“药、医、养、食、游”一体化发展的鲜明特色。

“乘势快进、知难勇进、负重奋进,以高质量项目助推全市高质量发展。”朱立凡表示,聚力转型是高质量发展之要,泰州作为追赶型、成长型城市,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持之以恒提升产业竞争力、城市承载力,激发出更多内涵式、质量型的发展动力,以发展方式的“脱胎换骨”谋求发展的“凤凰涅槃”。

城乡统筹  推动城市能级大跃升

泰州天德湖公园南侧,拔地而起的体育公园,成为重要的城市地标;金融广场是泰州城市中轴线的重要节点,华润双塔楼项目正在施工,“泰福里”商业街区也在紧锣密鼓地布局商业功能……

11月4日,朱立凡率队集中观摩“一轴三极三城”项目建设情况,9个观摩点,24个重点城建项目,串起中心城市活力轴的“脊梁”。当天下午,“一轴三极三城”建设指挥部第一次会议召开,由市委主要领导担纲总指挥。

作为全省最年轻的设区市,泰州如何推动中心城市首位度大提升、城市能级大跃升?这是泰州发展必须面对的一道课题。建市25年,泰州中心城市建设历经拉框架、打基础、补短板、强功能等几个阶段,构建“一轴三极三城”,标志着中心城市建设进入提能级的新阶段。

按照最新理念,“一轴”将致力打造生态轴、历史轴、文化轴、产业轴、交通轴;“三极”塑造主导功能,将金融商务极、健康服务极和高铁枢纽极真正打造成“黄金三角”;“三城”则要构筑特色亮点,海陵打造文化古城、姜堰打造康养名城,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打造产业新城。

“未来五年,是泰州城市能级提升的窗口期。”朱立凡表示,泰州要大力推进高效便捷的智慧城市、外联内畅的枢纽城市以及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建设。全力攻坚北沿江高铁、盐泰锡常宜铁路、常泰铁路等重大项目,完善过江通道布局,加快高速公路网和市域快速路网建设,谋划推进城市轨道交通项目。

善治有为  共享“幸福泰州”大发展

多年期盼,一朝梦圆!10月13日上午,兴化市长江引水工程全线开通,兴化156万人“喝上长江水”的愿望终于实现,这是泰州“致力民生谋幸福”的生动写照。

泰州完善突出民生问题发现和解决机制,统筹抓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质量民生,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善意与温暖。

一组数据显示,5年来,泰州城镇新增就业累计51.26万人,扶持城乡劳动者成功自主创业13.43万人,创业培训19.63万人,帮扶3.48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再就业,失业保险覆盖率达98.06%,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以下。

泰州全力推动教育优先优质发展18条措施落地见效,打造更为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之乡”新优势。建设一批更具时尚性、活力感、文艺范的“网红打卡地”,吸引更多“有趣的灵魂”在泰州相遇。

作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泰州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善治有为,善作善成,让500万泰州人共享“幸福泰州”的发展与福祉。

“祥泰之州靠的是大家的负重和坚守,顺风顺水靠的是大家的担当和汗水。”朱立凡说。一个时代的气质与风貌,是由实干来定义的;一座城市的成就与荣光,是靠奋斗来创造的。致力民生谋幸福,聚力转型强动能,泰州正以“向未来出发”的姿态,再创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

衡川锂电池湿法隔膜项目,计划总投资30亿元,投产后可迅速填补国内空白;总投资12亿元的道道全粮油食用油加工储运项目,达产后将覆盖整个华东市场;泰兴延长中燃轻烃一体化项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达产后预计年开票销售71亿元、税收9亿元……

前不久,一场备受关注的重大项目建设大检阅大比拼在泰州火热上演。市委书记朱立凡、代市长万闻华带队实地督查各地项目建设最新进展,短短两天观摩6个区市的34个大项目新项目,现场触摸泰州高质量发展强劲脉动。

“现代化建设背景下的发展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朱立凡说,泰州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乘势快进、知难勇进、负重奋进,聚力转型强动能,重点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转型提级两大行动,持之以恒提升泰州的产业竞争力与城市承载力,以高质量项目助推全市高质量发展。

推动产业升级  打造崛起中部增长极

9月16日,江苏省农垦集团、港口集团、粮食集团三家省属大型企业董事长首次组团来到泰州靖江,就加快推动相关项目合作进行深入交流对接。三家集团公司将发挥各自专长优势,积极推进合作事宜,促进资源高位嫁接,助推靖江沿江产业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今年以来,泰州一个个“高精特新”项目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1-8月,全市新开工项目96个,同比增长26.3%;计划总投资761亿元,同比增长19.9%。新竣工项目89个,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实际完成投资726亿元,投资完成率80%。

“聚力转型是高质量发展之要。”朱立凡表示,泰州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转型提级两大行动为抓手,持之以恒提升产业竞争力、城市承载力,用富民强市来描绘泰州现代化的最现实模样。到2026年,泰州地区生产总值将超75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15万元。

今后5年,泰州将在建设经济体系更具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上迈出坚实步伐。制造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初步建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向并举,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共同发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我们力推开发园区改革和工业企业‘亩均论英雄’改革,这是推进产业强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朱立凡说。泰州对10家省级和省级以上开发园区、9家市级重点园区,以“两集中三剥离”(人员和资源向招商一线、服务一线集中,非主营业务逐步剥离、非产业化功能加快剥离、非必要办事机构坚决剥离)为重点,加快转变园区发展方式,全面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

到目前,参与改革的19家园区取得阶段性成效。改革后,园区职能机构、领导职数、员额数分别精简21%、24%、27%,非经济岗位人员占比从60%降到20%以内,较好解决了园区产业竞争力不强、体制机制缺乏活力等问题,各个园区的发展特色更加鲜明。

实施城市提级 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泰州致力做强城市,以美丽宜居城市和美丽田园乡村建设为抓手,加快构建优势互补、协调联动、融合融通的城乡区域发展新格局。

今年6月28日,泰州召开医药高新区、高港区融合发展暨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大会,明确提出,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是泰州发展的“特区”、中国医药城的核心区,必须勇立改革创新潮头,争创更多第一、唯一。这标志着两高融合正式启航,成为泰州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泰州大力构建“中心集聚、市域一体、城乡统筹”的国土空间格局,推动市域发展格局重塑整体优化;着力构建差异定位、特色鲜明的县域发展体系。比如,靖江突出跨江联动,打造融入长三角、对接苏锡常的桥头堡;泰兴围绕产城融合,当好沿江地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协同提升的标杆城市;兴化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品质优良、生态经济活跃的示范区。

加速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成为泰州实施城市转型提级行动的重要抓手。这两年,泰州交通重点工程捷报频传,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常泰长江大桥北接线开工,北沿江高铁控制性工程启动,泰州东环高架北延、站前路快速化工程建成通车,阜溧高速兴化至建湖段等三条高速公路集中开工,为泰州加速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提供强力支撑。

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泰州统筹抓好小城市、重点镇、特色村建设,打牢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深化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启动建设郊野公园,新建一批城市公园、街头游园、乡村小微公园,让人民群众畅享“绿色福利”。到2026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74%。

打造最优政务  营商服务叫响“泰好办”

9月初,泰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21年泰州市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全力打造“泰好办”营商服务品牌。新政集成39个部门70条措施,是泰州迄今含金量最高的“3.0版”营商环境改革措施。此次出台的举措,包含行政审批提速、资源要素保障、惠企政策落地、市场法治护航、城市环境提升、作风效能优化六大专项行动。

比如,在助企方面,泰州将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实现企业登记、印章刻制、涉税业务办理等6个环节半日内办结,开展企业登记零材料智能“秒批”服务,推动“拿地即开工”等。

在便民方面,重点推进开餐馆旅馆、新生儿出生、初次就业、退休、身后、不动产登记、军人退役等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推进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省内通办”“跨省通办”等。

泰州要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营造“如鱼得水”般的生长环境、建立“如约而至”般的确定预期、提供“如沐春风”般的舒心服务,做到“部门办事不看人、企业办事不求人”。

打造最优政务环境,泰州在行动。今年以来,泰州在全省率先发放首张电影行业综合许可证、首张娱乐场所行业综合许可证,率先创新企业迁移登记全市通办模式,“一业一证”改革涉及30个行业。

“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泰州市行政审批局局长焦斐虎说。泰州将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推动全市四级政务服务体系标准统一规范、数据同源共享、线上线下融合,实现四项改革目标:即“一窗通办”“一网通办”“一端通办”“一次办好”,为企业群众提供“掌上办”“自助办”“就近办”服务,实现“全天候”“不打烊”24小时服务。

以“审批最简、成本最低、要素最优、执法最公、服务最好、生活最幸福”的一流环境,更大力度推动高质量发展。泰州把民生服务放到离百姓最近的地方,建立点多面广、贴近群众的四级政务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涉企事项向市(区)政务服务中心集中、个人事项向镇街为民中心集中,高频事项全市通办的“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政务服务新格局。

唯实唯勤  三个“136”锚定争先目标

不能“躺平”!不搞“佛系”!不当“小绵羊”!泰州市委六届一次全会上,朱立凡在讲话中直奔主题——“如何提高抓落实能力”。他还当场给与会干部连出6道事关泰州长远发展的“抓落实”考题。

目标不降、激情不减。11月8日,泰州市考核委召开第11次(扩大)会议,要求锚定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保六争先”目标,以日拱一卒的韧劲、唯实唯勤的作风,下定“必须赢”的决心,拿出“不服输”的干劲,确保综合考核圆满收官。泰州市代市长万闻华指出,要在进步中看到支撑、在变动中见到努力、在退步中找到原因,把责任压实到考核最后一刻。

知艰难而力行,知不足而奋进。10月底,泰州市委印发《贯彻实施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重要任务举措分工方案》,明确41个项目的牵头市领导,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以15条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政策举措,支持首店经济发展,填补高端商贸“空白”。

唯实唯勤!泰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泰州市委市委提出三个“136”,即倡导“10%讲情况、30%讲问题、60%讲措施”的文风会风,推行“10%抓部署、30%抓协调、60%抓落实”的精力分配,赋予“10%在市(区)、30%在乡镇(街道)、60%在村(居)”的评价权重。

11月2日,泰州市委财经委员会会议召开,相关单位汇报经济运行情况时,开始严格遵循市委新确定的“136”的文风会风,即“10%讲情况、30%讲问题、60%讲措施”,整个会议开得干货满满。

一个声音喊到底、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往无前干到底、一身正气清到底。泰州坚持“四个到底”抓落实,以实干回报,用奋斗作答,用负重前行、“披星戴月”,赢得发展的“阳光灿烂”。

撰稿 新华日报记者 周建平 顾介铸 赵晓勇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