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向称“晚明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诞辰410周年,也是他辞世350周年。这样一位在17世纪的中国存在不过一个甲子的生命,走过数百年的如烟岁月,为何还会被人提及?他在当时明清易代的乱世纷纭中有着怎样的勋业丰功?他与当时的朱明留都南京又有何渊源?
西池大阿罗汉图(局部) 方维仪 画
结怨阮大铖
桐城方家是名门望族,人丁兴旺,文风昭然。方以智祖父方大镇,万历十七年进士,曾任万历朝大理寺少卿;父亲方孔炤,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曾官至湖广巡抚;母亲吴令仪,姑姑方孟式、方维仪等,皆颇有才气,都是当时有名的女诗人。
方以智自祖辈方大镇、父亲方孔炤起,都直接或间接与东林党关系密切,他也从小就养成了关心时世心怀天下的习惯,忧虑社稷,壮志凌云。方以智十四岁时,曾徒步到数百里外的考场参加考试,以此来砥砺意志,涵养浩然之气。
晚明文人结社,成为风尚。崇祯初年,方以智在父亲所建城郊泽园成立“泽社”,社中有方以智的堂叔方文,妹夫孙临,枞阳钱澄之等。泽社中的青年才俊,朝气蓬勃,往往慷慨酣歌,纵论天下大事。方以智曾自述说:“处泽园,好悲歌……好言当世之务,言之辄慷慨,不能自止。”
当时,桐城阮大铖是魏忠贤阉党余孽,崇祯初,魏阉垮台,阮即被列入“逆案”名单。方以智的同学钱澄之,与阮家有亲戚关系,曾加入阮大铖退居养晦时所创建的江社。经方以智提醒劝阻后,钱澄之立即退出。据《田间年谱》载:1632年,“方密之吴游回,与府君言曰:吴下事与朝局相表里,先辨气类,凡阉党皆在所摈。吾辈奈何奉为盟主?曷早自异诸!
“吴下事”即指张溥、张采成立复社之事。“辨气类”就是要分清东林、复社与阉党界限,原则问题,形同水火,要旗帜鲜明。钱澄之辞退江社,转而参加泽社。阮大铖对此颇为耿耿,开始与方、钱产生仇隙。此处提到方以智在1632年的“吴游”,实际上,他就在是年到过南京,见到沈寿民。由沈寿民介绍,游苏州、松江,接触复社诸人,倍受影响。
此前,方以智就曾随父亲方孔炤宦游四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后的方以智,更是载书泛游江淮、吴越之间,遍访藏书大家,结识学友同道。在他的学友中还有西洋传教士毕方济、汤若望等。他阅西洋之书,学习了解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开阔视野,丰富学识。后来,毕方济追随南明,汤若望与满清合作,也都是杰出人物,也都来过南京呢。
1634年春,崇祯七年,桐城“民变”,23岁的方以智流寓南京,栖身之地就在城西一隅,原为茅元仪居所。此年,他在南京中举。来到南京之后的方以智更为活跃,结交天下名士,与黄宗羲、吴应箕、陈贞慧、冒襄、侯方域、顾杲、沈坤铜、陈梁等人有密切来往。他曾有一首写给妻子潘翟的诗:
少年挾剑走江湖,近在秦淮傍酒垆。
难道读书千万卷,只宜努力作狂夫?
1637年,方以智等大会东林党被害六君子的孤儿周茂兰、魏学濂等于秦淮河边桃叶渡。方以智和陈梁曾写长诗纪事,为东林党扬声吐气,以壮声威。此时寄居南京的阮大铖,不甘寂寞,谈兵说剑,联络各方,希图再起,与方以智等针锋相对,彼此较量。
1639年,崇祯十二年,陈贞慧与吴应箕共同起草驱逐阮大铖的《留都防乱公揭》。公揭以东林创始人顾宪成之孙顾杲以及黄尊素之子黄宗羲为首署名,共计一百四十人,成为当时的一大事件。千夫所指之下的阮大铖,悄然从城南石巢园隐藏到城外牛首山,不敢进城,以避风头。尽管方以智未曾在揭贴上署名,但阮大铖联想江社往事,方以智与这些人等往来密切,他不仅知情而且应该还是主谋之一,他就此对方以智怨毒更深,衔恨入骨。
松柏图(局部) 方以智 画
辗转各地,出家为僧
1640年,即将而立之年的方以智进京参加会试,得中崇祯庚辰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有人向崇祯帝推荐方以智,崇祯召对德政殿,方以智“语中机要,上抚几称善”。方以智此后在京任工部观政、翰林院检讨、皇子定王和永王的讲官。此前,方孔诏被提拔为湖广巡抚,直接面对李自成、张献忠,起初表现尚好,但因某次作战失误,被杨嗣昌弹劾下狱。
杨嗣昌也是官二代,为曾任三边总督的杨鹤之子,当时圣眷正炽,炙手可热。方以智揆情度理,为父亲辩白,叩头流血,无人理睬。但方以智一再求告,最终感动崇祯帝,其父方孔炤得以获释。
为谏议皇帝选贤用能,革除弊端,实行某些改革,方以智曾写有《拟求贤诏》《拟上求治疏》《拟上求读书荐人疏》等,以襄扶明朝中兴为己任,颇有使命担当之慨。他曾在《书鹿十一传后》中豪情满怀地宣示要“挹东海之泽洗天下之垢”。他还曾与娄东张溥、云间陈子龙、太仓吴梅村、宜兴陈贞慧、贵池吴应箕、中原侯方域等主盟复社,裁量人物,讽议朝局,以文章誉望动天下,成为令人瞩目的风云人物。
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灭,史称甲申之变。方以智在崇祯帝灵前痛哭哀号,被农民军俘获,对他严刑拷打,“两髁骨见”,但他宁死不屈,始终不肯投降。
不久,李自成大战吴三桂,兵败山海关。方以智侥幸乘乱南逃,大难不死。方以智在北京誓死不降农民军之事,传入江南,轰动金陵,有人把他比拟为天水一朝的文天祥。这一说法,大致也是导致后来他在惶恐滩头决意不再苟生的原因之一。
甲申巨变,方以智辗转奔向南京,投奔南明弘光政权。时在1645年,弘光在南京即位。阮大铖在弘光朝成为兵部尚书,气焰嚣张,跋扈飞扬,对大批东林后人以及复社成员进行残酷报复。大权在握的阮大铖“修怨欲杀之”,借口方以智在李自成破城入京后没有“殉节”,把方列入“从逆六等”中的第五等。方以智在南都无法久留,由陈子龙介绍,辗转避难广州,“变姓名,卖药市中”。
1646年,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即位监国,以方以智原官庶吉士相召,方以智不应,取名“三萍”,浪迹于岭海珠江山水间。桂王朱由榔称帝后,因父执常熟瞿式耜引荐,方以智参与拥立永历帝有关活动。在永历政权任礼部侍郎等职。但方以智很快发觉桂王政权朝不保夕,名不符实,内则门户纷争,奸人当道,外则与广州绍武政权同室操戈,兵戎相见。桂王更是胆小如鼠,稍稍闻听风鹤,即奔走靡常,凡此种种,使方以智心灰意冷,去意阑珊。后,方以智又被太监王坤诬劾免职,他不得不遁迹于湘、桂、粤西一带,“曲肱茅屋鸡同宿,举火荒村鬼作邻”。他有“西南更望层云黑,谁把新亭泪眼看”的惨痛诗句,足见失望之深。
1650年,清兵入广西桂林,瞿式耜与张居正曾孙张同敞共同守城殉难。方以智潜往昭平仙回山“披缁为僧”。方中履随方以智入山,“父析子荷,父汲子炊”,饥寒交迫,食不果腹,终于被清兵搜出。满清马蛟驎反复逼降,“左置官服,右白刃”,让方以智选择。但方以智“趋右”,只得听任他为僧。他更名弘智,字无可,别号药地,去到梧州,在梧州云盖寺居住有两年之久。
方以智
伏地痛哭高座寺
1653年,方以智在此年元旦前后回到桐城南郊白鹿湖见到父亲方孔炤。劫后余生,父子相见,恍然如梦。安徽地方官要上奏起用他出来做官,他慨然说道:“匹夫不可夺志,出世人安往,不得涅盘也?”
就在这年,他重到离别十年的石城金陵,皈依天界寺的觉浪道盛法师。方以智“闭关”于金陵高座寺看竹轩,潜心撰写哲学著作。方以智在南京,躲进佛门,避开红尘嚣嚣,本想以求清净。但普天之下,哪有桃源仙境?
方以智刚到南京,故旧刘阮仙奉当局之命就前来劝说他出仕满清。天界寺和尚觉浪对刘说:“人各有缘,拉得去是你的手段,站得定是他脚跟”。方以智吟诗作答:
金刚玉剑三尺水,断鳌截浪掀天起。
五历镬汤淬百次,挥截万里到桑梓。
煴火熏煎髑髏(dú lóu)髓,家常炉炭寒冰气。
须弥山在左右趾,毫发不动有如此。
刘阮仙知其意决难改,也就只好作罢。但刘尚未离去,吴梅村又来劝说。吴伟业是崇祯朝探花,往昔与方以智同朝为官,与方以智的弟弟方其义也有交情。已仕满清秘书院侍讲的吴梅村亦奉两江总督马国柱之命,前来劝说方以智仕清。方以智作诗以明心迹,梅村先生读罢,怏怏而归。
1655年,方孔诏病逝。方以智自南京回家奔丧,追思过往,痛不欲生。1657年秋,方以智又到南京,却是为何?却原来,由冒襄牵头,在南京有一秘密聚会,受邀者多是复社后人。方以智、钱澄之、还有方以智的儿子方中通等参与此会。方中通更有“盟心不比西园集,结客还问北海情”之句,足见这不是一般的应酬交往。
大概就在这一年,钱澄之告诉方以智一件事情,令方以智肝肠寸断,五内如焚。《清史稿》就此说得明晰:
其闭关高座时也,友人钱澄之,亦客金陵,遇故中官为僧者,问以智,澄之曰:“君岂曾识耶?”曰:“非也。昔侍先皇,一日朝罢,上忽叹曰:‘求忠臣必于孝子!’如是者再。某跪请故,上曰:‘早御经筵,有讲官父巡抚河南,坐失机问大辟,某薰衣,饰容止如常时。不孝若此,能为忠乎?闻新进士方以智,父亦系狱,日号泣,持疏求救,此亦人子也。’言讫复叹,俄释孔炤,而辟河南巡抚,外廷亦知其故乎?”澄之述其语告以智,以智伏地哭失声。
方孔炤侥幸不死,却原来是方以智的孝义之举感动了崇祯帝啊。
1671年,方以智赴吉安,拜文天祥墓。此年冬,方以智为粤事牵连被捕,解往广东,途经江西万安惶恐滩头,时在11月8日,阴历十月七日,他因疽发卒于舟中。但也有学者称,方以智想起天水一朝文天祥事迹,感慨万千,遂于江西万安惶恐滩自沉殉国。
方以智一生正当明清交替之际。三十三岁之前,仰仗祖上余荫,轻衣肥马,潇洒自如;甲申之变后,流离天地辗转四方,从红灯绿酒到黄卷青灯,从入世到出世,艰辛备尝,生死忧患,堪比晚明张宗子。
《清史稿》说方以智“生有异秉,年十五,群经子史略能背诵。博涉多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鼎革之际,一无可为。方以智把精力转入著书立说,也是百无聊赖才有此举。颠沛流离,资料匮乏,他以惊人的毅力,超迈的激情,世人难以想象的效率,终于写成《物理小识》《切韵声原》《医学会通》《删补本草》等书,著述400余万言,虽多有散佚,存世作品仅数十种,却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令人感叹。
王振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