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迪奥与艺术》上海展览中的一幅摄影作品《骄傲的矜持》引发了轩然大波,照片中的女性手捧迪奥手提包,面目阴鸷,双目细长,黑黄的脸上布满斑点。头上的中式头钗和手上的清朝风格的护甲都表明了照片中女性的身份——一位亚裔,一位中国女性。西方品牌在中国再度翻车,而这一次的始作俑者却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摄影师。
翻车,《骄傲的矜持》引不满
《骄傲的矜持》一经发布就引发了舆论的不满,不少网友直指这幅摄影作品“令人不适”,怒批其有“丑化亚裔”、“刻板印象”之嫌疑,这幅摄影作品的作者、青年摄影家陈漫也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遭到网友痛批,指责陈漫“媚上逢迎”,“黄皮白心”,因为这组作品是为迪奥的时尚展览拍摄,陈漫更是被批评为“恰烂钱”,“为了迎合西方审美丝毫不顾民族身份和民族自尊”。有部分微弱的声音为陈漫开脱称这是“艺术多元化”、“高级审美”,而在更多人看来,如此审美不仅“不接地气”,而且“直通地府”。
陈漫是何许人也?她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被人称作是娱乐圈第一美女摄影师,尤其擅长人物摄影和后期制作,风格大胆,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鲜明的色调,她所拍摄的明星艺人数不胜数,其中有不少极为出圈的艺人艺术照,捕捉人物细微神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这些作品大多也得到了认可,也因而被称作是明星的“御用摄影师”。陈漫为明星所拍摄的商业摄影作品均符合大众审美,并非“出格”之作,而《骄傲的矜持》却如此“出格”,不得不让人怀疑有刻意迎合西方对东方的畸形审美和傲慢之嫌。
这不是她因作品第一次受到非议了,她的主要代表作《中国十二色》在发布之初就曾被质疑过有丑化亚裔、迎合西方刻板印象的嫌疑。《中国十二色》是陈漫知名度最高的一组摄影作品,是在2012年她为英国杂志《i-D》所拍摄,其拍摄主题为中国各个民族的青年女性,但却被网友评为“完全不像中国人”,照片中的女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妆容造型鲜艳夸张,模特也都是单眼皮,眼睛细长,丝毫不见中国各民族青年女性的美丽与朝气,被不少人评价为“鬼气森森”,“看着害怕”。
傲慢与偏见,西方品牌多次引争议
这已经不是西方品牌第一次在中国引发风波了,2019年奢侈品牌博柏利发布的中国新年广告《摩登新禧》毫无喜庆氛围,一群面无表情的模特和灰暗的居民楼使网友倍感阴森。2018年时尚品牌D&G在微博发布的“起筷吃饭”系列视频曾引发众人声讨,视频中的广告模特展示了如何用筷子吃披萨和意面,姿势奇怪语气傲慢,令人极为不适,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这些无一不表明了西方部分品牌不仅是不了解中国文化,更是带有傲慢的态度和有色的眼镜看待中国文化。
根据《2020年中国不可阻挡的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大陆的奢侈品销售在2020年度达到了48%的增长,以此增长速度中国在近几年有可能成为整个奢侈品行业最大的市场份额占有者。尤其是受到近两年疫情的影响,西方市场不景气,中国市场成为这些奢侈品牌的“救命稻草”。以中国市场为核心的亚洲市场以其强大的购买力成为众多奢侈品公司竞相争夺的“香饽饽”。为争夺市场关注,各大奢侈品牌开始打起了“中国风”的牌子,可这些所谓的“中国风”,大多却是在西方语境下的东方想象,有的品牌试图迎合、讨好中国市场的消费者,胡乱堆砌所谓的“中国元素”,把中国风简化成了大红大绿,甚至还出现了像奢侈品牌巴黎世家那种五毛特效、极致“土味”的中国风。若说这还能勉强解释为无知,迪奥、D&G之流就只能说是极致的傲慢了。1913年英国作家萨克斯•罗默的书《傅满洲博士之谜》中刻画出的虚拟人物傅满洲成为了西方“黄祸论”的拟人化形象,傅满洲又瘦又高,面目阴骘,高颧骨和细长眉眼也成为西方对东方人的刻板形象,眯眯眼也成为“歧视亚洲人”的代表动作。本次引发争议的《骄傲的矜持》中,单眼皮、眯眯眼、面目阴骘等特点一应俱全,引人不适在所难免,品牌方究竟是何居心亦值得考量。
审美是多元的,但审美不是“唯洋”的
部分人以多元审美,时尚高级审美等理由为这幅作品开脱,网友并不买账。这幅作品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是画中模特脏兮兮的样子吗,不是,罗立中油画《父亲》的模特同样脏兮兮的但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是模特单眼皮小眼睛吗,也不是,眼尾细长上翘的被美称为丹凤眼,单眼皮丹凤眼在古代仕女图中不胜其数,如今的汉服模特中也有不少是单眼皮细长眼的。这幅作品最大的问题出在了迎合欧美刻板的审美和恶意丑化的风格。“美”是多元的,高矮胖瘦都各有各美,古今中外对美的定义有所差异也是正常不过,但是在部分西方审美中被固化的“大饼脸”、“眯眯眼”绝不是东方之美的永恒代名词。中国女性的美是健康的、积极的、自信的,她们可以是温婉可人,也可以是活泼自信,更可以是智慧坚毅,她们的美绝非此等“阴间画风”。
同时也应反思,所谓的“高级时尚”、“高级审美”究竟边界何在,审美的话语权究竟要握在谁的手里,从清华美院的“眯眯眼走秀”到《骄傲的矜持》,所谓的“时尚”绝不应该是这些带有偏见和歧视的呈现,审美不是“唯洋”的,更容不得以“美”的名义曲解中华文化,丑化中国女性,伤害民族感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