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6日(夏历十一月十三)是王安石1000周年诞辰。作为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他为后世留下一个非常复杂的身影。或许大家不太熟悉他的变法,不了解他的思想,但对他的诗,但凡上过中学小学,都背诵过一首两首,“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
王安石与南京关系匪浅,他在此前后生活了20年之久,旅屐所及,也留下许多故事。
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涛研究王安石多年,最近刚刚出版了《王安石诗歌研究史稿(两宋时期)》一书,对王安石诗歌的产生并广泛流传的两宋时期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详细、系统的梳理。在王安石千年诞辰即将到来之际,“微史记”周刊邀请到徐涛老师,为我们讲述诗歌史中的王安石。本文为上篇,讲述王安石诗歌的影响力,及不同时代为何对他有截然不同的评价。
宋舒绘王安石像
一
记者:先请教一个比较俗气的问题,后世对唐宋散文家,有“八大家”的排序;若按诗而论,王安石在宋代能排什么名次?
徐涛:通常认为苏轼、黄庭坚是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但其实宋人对王安石与苏、黄的“排名”就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推崇苏、黄在王之上;二是推崇王在苏、黄之上;三是将王、苏、黄三人并称。三种说法都有,这里我想提一下北宋诗人陈师道的说法,他也是一位诗学造诣很高的诗人,就是说他是真正懂诗的。
陈师道是东坡“苏门六君子”之一,诗歌又学黄山谷,而他对王安石的新学却不以为然,所以始终不参加科举,他是亲苏、黄而远荆公的;可他论诗却说“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可见他心目中对王、苏、黄诗是等量齐观的,不分轩轾。我认为陈师道能作出这样的评价,很公允,王、苏、黄都是宋代第一流的大诗人。若以两宋论,可以再加上南宋的诗人陆游,凑成“宋诗四大家”,这四位诗人都是一流。如果非要为这四位诗人排名的话,我的个人喜好是:苏、王、黄、陆。将王安石排在第二,是因为荆公是真正做到了以出世心态做入世事业的人,所以他的诗格局阔大,境界高远,这点与东坡相埒。当然,这仅是我个人的阅读感受,纯属一己之私见。
记者:提起宋诗,我们会想到“江西派”、“江湖派”等等这些流派,王安石开创了自己的流派了吗?他对后世诗人的影响有哪些?
徐涛:宋人崇尚的是自由发展的文学风气,以苏轼为例,他是“苏门文人”的老师,但他与黄庭坚、秦观等人的文学交流从来都是平等的,并没有“开宗立派”的观念。“江西诗派”也不是黄庭坚有意开创的,而是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列出20几位诗人,认为与黄庭坚一脉相承,于是才有了“江西诗派”的说法。王安石并没有开创什么“流派”,但他与东坡、山谷(黄庭坚号)他们一样,都开创了自己的诗歌风格,王安石的风格是“荆公体”。南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列举最具个性特征的七位宋代诗人,其中就有王安石的“荆公体”,与苏轼的“东坡体”、黄庭坚的“山谷体”等并列。也就是说王安石的诗在宋诗中是自成一家的。
王安石对后世诗人的影响,这是个需要详细梳理的研究史的问题,从中国诗史发展的宏观来看,唐诗与宋诗是中国诗史的两座高峰,王安石是宋诗的开创者之一,讲宋诗的特点,不能绕过王安石;讲宋诗的影响,也不能绕过王安石。拙作《王安石诗歌研究史稿(两宋时期)》,其实就是在探讨荆公诗在两宋的影响,以及宋人对它的评价和接受。所以这个问题,恐怕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的。不过我觉得我们今天评价王安石诗,除了关注其诗史影响外,还应该关注其文字艺术之外的“精神气象”。荆公是个格局很大的人,他并不以纯粹的文学家自居,而是视自己为圣贤之“道”的继承者,以及“道”的实行者(即政治家),其次才是文学家;而他在道德、事业、文学方面都达到了一流的境界,这在中国文人当中是极罕见的,这是何等的气象!王安石文学中的这种“气象”,还有待今人予以更深入地挖掘。
二
记者:对王安石人品的评价,历代都有所不同,何至于此?
徐涛:王安石是政治家、改革家,所以历史上对王安石其人的评价极其纷纭复杂,涉及到党争、政治、学术等诸多因素。王安石早年以德行器业与学术文章著声于朝野上下;后来因主持变法而遭反对者批评,包括对他人品的贬低;北宋后期新党执政,他又被抬高到圣贤的地位;而随着宋高宗赵构建立起南宋政权,为了开脱罪责,南宋朝廷将北宋灭亡推到王安石变法头上,指责王安石“祸国殃民”,并攻讦他是“奸邪小人”,当时大量官私史书都是这样评价王安石的,几乎成了历史定谳。再加上理学在南宋崛起,与新学有学术正统之争,理学家们批评王安石的学术为“异端邪说”,由此也进一步加剧了对他人格的否定。
元明清时期,大多数史家、思想家对王安石都以贬斥为主,所以后来梁启超作《王荆公》一书,专门来为王安石辩诬。但梁氏本人也是政治改革家,他为王安石及其变法翻案,也有为自己的政治主张张本的意思;不过他说“政见自政见,人格自人格”,这一观点不徇流俗、高出古人。古人对王安石人品的批评,掺入了太多政治、学术等非人品的因素,导致对他的评价变了味,使王安石被“妖魔化”了。
记者:有说苏东坡评价他是“野狐精”,这是为何?
徐涛:苏东坡“野狐精”之评,见于宋人蔡絛所作《西清诗话》:“元祐间,东坡奉祠西太乙,见公(王安石)旧题……注目久之曰:‘此老野狐精也。’”王安石的原诗是:
其一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其二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有学者将这两首六言绝句系于熙宁元年(1068),这年王安石被刚即位的宋神宗召进京城,次年即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变法。苏轼“奉祠西太乙”则是在元祐元年,其时的背景是王安石已病故,新法被全盘否定,苏轼被招回朝廷,政治前途一片大好,恰如当年之王安石。历史仿佛在不经意间,将两位大诗人的身影重叠在一起了。我认为在这一刻,苏轼被王安石诗中的精神气度深深打动了。“野狐精”善于变化,但这里并非贬义,而是指王安石这位集政治家、学者、文人于一身的士大夫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政坛上的王安石给人留下的或许是执拗、刚愎、不近人情的政治家形象,可是谁又能真正理解那个深情而又超越的诗人王安石呢?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诗歌打动东坡的,正是诗中蕴含的那种超脱功名,视富贵如浮云的人格风度,以及进退从容、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这令东坡大有知己之感,所以他接着作了两首次韵:
其一
秋早川原净丽,雨余风日清酣。
从此归耕剑外,何人送我池南。
其二
但有樽中若下,何须墓上征西。
闻道乌衣巷口,而今烟草萋迷。
风味与荆公何其相似。
实习生 张博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校对 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