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走龙蛇 ——吴毅手稿艺术展”在金陵美术馆开展
来源:紫牛新闻
2021-12-14 13:22:28

12月12日,由南京书画院、金陵美术馆共同主办的“笔走游龙——吴毅手稿艺术展”在金陵美术馆2号展厅正式开展,本次展览将从12月12日持续至明年2月12日。

吴毅为广东珠海人,早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原为南京书画院专职画家,现为该院的海外艺术顾问。吴毅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的杰出画家,他的理论与实践并重,为南京书画院继林散之、陈大羽先生之后树立了学术新标杆。他坚定文化自信,一生探索中国画艺术,取得了非凡成就。吴毅作品辽阔、深远、大气磅礴,有宇宙洪荒之气、正大气象、崇高精神、中国气派。

本期展览的策展人、南京书画院院长、金陵美术馆馆长刘春杰将吴毅手稿评价为“其线博取万象,其思纵横多维。虽依法则,但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很难想象,上世纪八十年代,未经岁月沧桑的他已将力透纸背的线条贯穿画面——老道、灵动、紧实、豪迈。”

众多艺术家也对吴毅手稿给予高度评价,王鲁湘表示:“余初见吴毅先生黄山写生稿,惊为天人!旧纸已黄,铅笔线条浓浓淡淡,斑斑驳驳,物象隐隐约约,虚虚实实,虽咫尺不足,却引我坠入宋元。确实,吴先生这批写生稿的气象是足可以凌跨明清,遑论现代而直逼宋元的。”邵大箴表示:“有怎样的人生和对宇宙的感悟,便有怎样格调和品位的艺术。多年来,阅读吴毅君的艺术,我越来越感觉到,他是一位永远走在思考和探索路途中的艺术家。他的艺术语言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在美感中有强烈的力感,在他作品面前,你有一种被他传达的理念愉快地征服的感觉。他有执着的艺术追求,又在有意无意之间的方式中流露出来,能用这种方式表达,说明他的艺术已达到“化”的境界了。艺术境界的高低,有技巧的因素,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艺术家的精神趋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吴毅的为人为艺:具有高度的精神性。 ”

程大利表示:“辛丑初冬见吴毅先生速写手稿留言:“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这些遗貌取神的写生已超越山川形质,是自由意志的吟咏。不逊古今任何大师。虽网上浏览,已见笔走龙蛇,苍凉盘郁。细审之,更觉缠绵悱恻,似有无尽乡愁。遥撼太古,矫然拔俗,深深为之感动。若说高峰,高峰即在此矣。意犹未尽。”

宋玉麟表示:“斑驳、沉雄、古朴、博大是我欣赏吴毅先生这批手稿的第一印象。这批手稿似在不经意时完成,却是先生精神的流淌,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感觉,让我体会到先生对中国画艺术的远大抱负和使命感,手稿将与先生其他作品一起成为我们时代的经典。传统与时代、继承与创新、以及对生活的体验,这些中国画坛一直讨论的课题……在他的手稿中已得到完美的演绎。”周京新表示:“吴毅的写生稿总能以完整的形式呈现出来,每一幅都充满了苍茫、浑然的气息。他笔下的点、线、皴、擦像千年的枯藤,虽然画纸有些残破,但其画极富生命力,与他的水墨作品形成异曲同工之妙。从吴毅先生的写生稿中,我清晰地感受到其画面中所惯有的古意。他出手就老,笔下尽显苍茫之气,这是各种巧技、高科技手段都无法企及的。无论画手稿、还是大尺幅作品,他的取舍中、拿起笔时必然会由心向纸流淌出一种牢牢的、有包浆的、苍老的感觉,因而我相信他发自内心的倾泻与表达是经年累月铸就的。这种感觉在古人手上一直被崇尚,在今人手上却不尽人意——多数人只是在造作。正因为吴毅笔下的艺术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是真正属于他内心深处的表现,所以无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他的手稿还是巨幅作品,都令人震惊、不容置疑。”

萧平表示:“吴毅的画,起初得力于黄宾虹先生的启示,自迹神兼取到遗其迹象,在苍茫造物中变化成自家面目,他是从黄宾虹取法的诸多画家中最为成功的。看到他的这批写生稿,自然也会想到黄宾虹,宾老尚有许多简笔纪游稿,那是以毛笔勾划,约略纪录式的。吴毅与先生同者,是一个“写”字,不同的是,他用炭笔写生,既关注结构之严谨,更强调物象鲜活的气与韵。沈周作墨花图,题曰:“观物之生”,简略的写生中,必用情方能获得这一“生”字,当为最高之境了。这一“生”字,便是天地氤氲之气。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看到吕凤子先生的《华山写生稿》,那是用铅笔画成的,那气象竟与墨稿无异,象简骨强,感人至深,那是以草篆之法写就的啊!今天看到毅兄之迹,当是凤先生之后的又一次辉煌。”

刘春杰对本次吴毅手稿展寄语道:“自古奇才多埋名,历史的机遇就在此!我们很荣幸,遇见吴毅艺术,走进他的诗文画稿,创立其艺术馆。相信经我们搜寻整理的这些文献终将汇入浩瀚的美术史海洋,并推波助澜。”

据了解,本次将展出一千四百余件吴毅的绘画手稿,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值得一观。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金陵美术馆供图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