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审“刺马案”
来源:紫牛新闻
2019-12-27 11:05:44

晚清有三大名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王树文临刑呼冤案、张文祥刺马案。后一案的发生地就在南京。被刺者为两江总督马新贻。这一案扑朔迷离,真相难明。在近日出版的《晚清三大名案》中,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典志组专家林乾,通过清宫珍藏的第一手档案为原始素材,考察当时官员们的日记书信,对此案有了新的解读。

记者晚清有四大案之说,为何没有写另外一案?

林乾:晚清有四大名案、三大名案之说,就我接触的材料,称为三大案的较多一些。无论从何种角度考察,“名伶杨月楼冤案”与其他三大案无法相提并论,也没有探讨的必要。

三大案中,最扑朔迷离的还属刺马案。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的现场,就在现在南京一中校园南部的操场。

现在我们能确认的史实,事实上只有刺杀场景,当时人有回忆:

1870年8月的一天,两江总督马新贻去校场阅武。接任两江总督后,马新贻规定每个月都要阅武,所有武职官员要演练武艺,由总督亲临评阅,以定等差。

据当时的一位目击者回忆: 总督马新贻阅武之后从演武厅后面步行至西角门回衙署。原先的两江总督衙门,在湘军与太平天国战斗时已损毁,至马新贻任总督都未重建,他借驻首府衙署即江宁知府的衙署办公。

到了西角门时,刺客张文祥清兵打扮,手里拿着状纸,一边呼冤一边飞一般到了马新贻的面前。一个标准的打千问安,顺势从靴筒拔出一把短刀向马新贻刺去。马新贻右胁中刀。而张文祥倒也不跑。

马新贻伤重之下次日不治而死。被刺时,他看到张文祥,说了句:原来是你!

这说明两人是认识的。但张文祥杀人动机何在?历来说法不一,中间掺杂太多的野语村言。这个案件,朝廷多次派出钦差几次审理,但最终结案报告连审案官员都不满,他们认为这个结案不实。

记者当时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马新贻强占拜把兄弟曹二虎之妻,又出卖了曹二虎。

林乾:这个说法出自江苏廪膳生张相文。当时他到南京租住信府河胡翁家。胡时年六十开外,原是上元小吏,张文祥被鞫讯时他亲自录供。暇时与张相文谈张文祥当日的事情,张相文将胡所说的话记录了下来。

按这种说法,马新贻在镇压捻军时,被张文祥所擒,张见捻军难以成事,遂与结拜兄弟石锦标、曹二虎寻找机会投靠清军。张见马新贻气度不凡,便将马新贻留在军中,不久做了磕头弟兄,之后一起伺机投奔清军。马新贻升职很快。曹二虎将妻子也带入军营后,马新贻便暗中与曹妻有了勾连。在他察觉曹二虎得知此事后,派曹二虎出公差,结果一到地头便被捉住,以与捻匪勾结罪名处死。

听了张文祥的以上供述,上元、江宁两县令既不敢录供,也不能正式行文上报上级衙署,两人只好将审问情形向江苏布政使梅启照汇报,梅启照认为,如实禀报不光会有碍总督大人的名声,也有损朝廷的体面,主张“不便直叙”,须令改供浙江海盗,挟仇报复,但张文祥不肯。

但是这种说法无法证实,因为档案及正史都没有留下张文祥刺马案的招册,也没有任何口供。此事真假只能从当时人的日记文字中去推测。比如曾做过侍读学士兼日讲起居注官的文廷式回忆,梅启照曾亲自对他说: “张文祥刺马一案,查奏之言,无不实,有不尽。”王闿运也说:不宜发扬贵臣阴事。也就是说这件案子的确有事必须要隐瞒下来,而且是马新贻的私事(阴事)。但严格地讲,这构不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它证实不了马新贻真的就强占朋友之妻。

而官方最终给出的结案是,张文祥之所以行刺,有三个原因:一是张妻被他人占有,他告状马新贻没有受理;二是受到海盗蛊惑;三是他开小典当铺,由于这是在禁止之列,当地的一些土棍也借此多次讹诈,以致本利俱亏。但这三个原因都构不成刺马的充分必要动机。

当然,“刺马”动机,后人还有多种解读,基本上都是猜测之词,无法证实。

记者案件发生后,沸沸扬扬,各种说法都有,清廷有什么行动?

林乾:封疆大吏被刺杀,清廷是相当震动的,先后下了四道谕旨要严查此案,严究主使。此外,还两次派出钦差前往会同审理。第一次派出的钦差是张之万,张与马新贻是同科进士,而且是状元,曾在江苏任职巡抚。相传张之万奉命后自淮安前往江宁,一日舟泊瓜州,欲登岸如厕,以小队二百持械围护,时人传为笑谈。而且五百里的路程竟足足走了一个月。可见刺马案对官吏的刺激有多大。

但是,如此之大的案情审理了四个月,依然毫无进展。在此期间,陕西督学王家璧上奏称他听到的一个版本:江苏巡抚丁日昌是此案幕后主使。

记者巡抚刺杀总督,为何会有这样的流言?

林乾:当时丁日昌之子事涉一件人命案,由马新贻审理。故此有流言称丁日昌雇凶报复马新贻。实际上这经不起推敲。

因审讯旷日持久,又拿不出具体的结论来。这给流言提供了生长的温床,所有人都开始关心此案背后是否隐藏了什么。事实上,我认为,刺马案背后是军功派与中央派的斗争所致。

同治末年、光绪初年,政治上,它属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早期,处于重塑中央集权时期。但镇压太平天国后,形成了地方对中央集权的冲击。在连年动荡中,湘军、淮军坐大,这是中央不想看到的局面。所以战事一平息,中央便有了举动。他们将曾国藩调走,让马新贻任两江总督。

曾国藩自咸丰十年出任两江总督后,除北上剿捻的一年多由李鸿章署理外,直到同治七年七月,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才由马新贻接任。也可以说,两江总督一缺只有由湘军系统的官员出任才更为合理。因为湘军虽然在个镇压了太平天国后陆续裁撤,但退伍而留在当地就业、转业的实在太多。因而南京有“湘半城”之称,而在两江三省,这些解甲之人随时可以呼啸而起。曾国藩与他的心腹幕僚赵烈文私下谈话时对此极为担心。但清廷有意打压在镇压太平天国期间发展起来的湘军势力,遂有此项任命。对此,李鸿章、曾国藩等都心知肚明。而同为军功起家的江苏巡抚丁日昌,对此愤愤不平,更有只做到年底的说法。

面临被裁撤的还有淮军。李鸿章曾多次写信给丁日昌,大发牢骚,称朝廷如此做法,是与共患难不与共安乐,恐再有患难,“无人肯与共耳”。

而马新贻上任后,提出了整顿绿营的计划,这也被普遍认为是对湘军、淮军的替代计划。这一点对马新贻的被害而言,是构成大背景中最值得注意的所在,以往从未有人提出。

马新贻抛出六条施政纲领,其中核心是“整顿绿营以选择将材为最要”,上奏说:军兴以来建立大功的人都是勇丁出身,绿营员弁几同虚设,现当军务肃清……一变绿营衰弱之习。

在马新贻看来,国家正规军这么多年没有发挥作用,而让湘淮军得了头功,因而他要重振绿营军。清廷对带有私属性的湘军、淮军本来就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他们,因而非常支持马新贻的计划。指示江苏有成效后,在两江总督管辖的其他两个省安徽、江西也推行此计划。这完全是一个取代淮军的计划。因而还没有裁撤而将面临裁撤的淮军,肯定大为不满。

我认为,刺马案的幕后主使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当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时,李鸿章希望曾国藩不要谦让,认为两江总督也只有曾国藩最合适,并说如果不是清廷的任命失策,马新贻也不会死于非命。李鸿章为何会说这句话?这句话有何涵义?这值得历史研究者去仔细推敲。

记者刺马案对江南政局有哪些影响?

林乾:刺马案稀里糊涂的结案后,张文祥被凌迟处死,12岁的儿子被阉割后发新疆为奴,二女均已许嫁,各归其夫。我们回头再看这个案件,几乎所有主审此案的大臣都采取了一个“拖”字决。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后,两个月间连一次审讯都没有。张之万等人的报告说,对张文祥进行了接连熬审,但据参加会审的马新贻的亲信孙衣言事后讲,根本没有用刑。为此,孙衣言等大为不满。费时日久的刺马案,真相最终不能大白于天下,也是地方军功力量做大的结果。对于该案的结论,马新贻的弟弟也不认同,直到半年以后,仍然伏阙鸣冤,要求查出幕后主使。

该案对江南政局影响颇大。清廷很快就让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丁日昌也回任江苏巡抚。整顿绿营计划也停了下来。整体而言,军功系的人又重新争取到了利益。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