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建党100周年之际,著名作家、评论家、书法家、思想文化史学者朱向前先生,历经数年打磨,推出了他的献礼之作:《歌未竟,东方白——毛泽东诗词25首精赏》。这势必又是一场文学界、评论界的盛事,记者获悉,这部作品近日由东方出版社重磅推出。
近年来,朱向前由深耕三十年的当代文学尤其是当代军旅文学领域“抽身”,转而研究毛泽东诗词,其深层的文化动机当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信心密不可分。
在文学领域,毛泽东有着一以贯之、明确的创作理念:中国气派、民族风格、老百姓喜闻乐见。
在《歌未竟,东方白——毛泽东诗词25首精赏》一书中,朱向前从艺术水准、风格转变及诗人自身所处的不同环境等维度,精心选择了25首毛泽东诗词代表作,以近现代中国百年的社会变迁及共产党的奋斗史为宏大背景,结合诗词创作时的时事与毛泽东自身经历,深入剖析毛泽东其人其诗其思想,以作家本位的角度对毛泽东诗词的创作特点与价值进行赏鉴,饱含了朱向前对于当代中国的精神传统与文化传统的深刻思考。他用一个现象、两个比较、三个特点、三个总结概括了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像“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毛泽东词比诗好”“毛泽东诗词创作动荡岁月比和平年代好”“毛泽东诗词具有气势磅礴、想象浪漫、文辞华美的特点”“毛泽东诗史合一”“毛泽东古为今用”……这些评价和观点也相当的大胆而恰切。而在《诗史合一——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这部解读毛泽东诗词全集的著作之后,为何又推出了一本毛泽东诗词的精选赏析本?朱向前亦有自己的良苦用心:“实践证明,时间证明,毛泽东诗词既是宣传的,又是大于和高于宣传的,是高度艺术化和诗化的。我个人认为至少有25首左右的毛泽东诗词已经完成了经典化的过程,成为中华诗词长河中的璀璨浪花。”“我的本意是优中选优,从纵贯毛泽东约70年的诗词创作生涯中,选出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让人们管中窥豹,见微知著。”“正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尤其是今天的年轻人能够通过一本毛泽东诗词的精选赏析本或简缩本去接触、接近毛泽东诗词,领略毛泽东诗词的风采,从而走进毛泽东诗词,走进毛泽东广博深邃的精神世界。”
毛泽东诗词到底蕴含着何等穿越时空的魅力?当下人们尤其是当下的年轻人读毛泽东诗词又能读到什么?朱向前曾在采访中如是说:“首先是他的精神力量,一种强大的意志力,咬定青山不放松,克服一切困难,为达目的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这样一种精神什么时候都需要的,今天尤其需要,虽然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有些人精神生活匮乏,这恐怕也是现在年轻人欢迎毛泽东的重要原因。”著名诗人贺敬之有言:“毛泽东诗词之所以被中国人民视为精神上的珍宝,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在这些诗词中,看到了近现代中国的活的姿影,看到了近现代中华民族在求解放、求富强的艰苦奋斗中锤炼出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外国朋友曾经说过:‘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这句话为人们所乐于称引,这是因为这个诗人的诗魂,正是新中国的民族魂。”朱向前化用其意,进一步提炼、指出:“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同时,也赢得了一个诗的中国!”“毛泽东一辈子打下了两座江山——在马背上得天下的同时,又用如椽大笔打下了一座文化的江山。”
2005年以来,朱向前受邀在国防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国家机关、中央电视台以及全国各地论坛演讲近300场,听众云集、反响热烈,尤其不乏年轻人追捧,网上跟帖无数。正如柳建伟所说:“朱向前讲毛泽东诗词已成为近几年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了。”对此,朱向前颇为谦逊,将其归因于“毛泽东和毛泽东诗词的魅力”。在朱向前看来,毛泽东诗词“始于宣传而终于艺术,红在当时而又传于后世”,其原因大致有四:一是毛泽东诗词超越了小我,超越了自我;二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主体,到了毛泽东这里出现了一个陡转,即毛泽东诗词是真正以人民为审美主体的;三是毛泽东诗词和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呼吸;四是毛泽东诗词雅俗共赏的审美追求。这四点恰也与朱向前的文学主张不谋而合。由此四点,反照当下的军旅文学尤其是军旅诗创作,朱向前开出了“两剂药”:第一,军旅诗人们要有大我意识、大国情怀、大家手笔。要迅速及时地传递出民族心声和时代精神,成为时代的鼓手和号角;第二,军旅诗应该从中国古代优秀传统中汲取养分。这也是朱向前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一个初心:为如今不够景气的军旅文学创作注入强心剂。他对毛泽东诗词的研究,是回望,更是前瞻。同是行伍中走出的诗人,朱向前对毛泽东有天然的向往与亲近,他一再强调战争、战斗对毛泽东诗词的重大影响,突出毛泽东“马背诗人”“弱势群体代言者”的定位,与他倾注半生心血研究的“农家军歌”不无关系。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苏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