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1月1日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开始施行。
这部将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的法律,对家长来说意味着什么?家长到底该“如何教”孩子?又该“教什么”?
一片讨论声中,天目新闻记者于近日在北京采访了部分专家、律师和家庭教育专业机构从业人员,请他们一起来解读这部全新的法律。
“在中国,父母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义务已经法制化。”采访时,他们异口同声这样告诉天目新闻记者。
父母才是家庭教育主体
2019年,教育部发文开始推动修订家庭教育法。去年8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听取了关于家庭教育法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就在这次会上,草案二审稿将法律名称修改为“家庭教育促进法”。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理念,首先体现在‘促进’二字上,‘促进’强调了父母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曹晓静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国家制定家庭教育方面的法律不是为了过多干预家庭,而是为了提供指导、帮助和督促。”她说,“这不仅避免了公共权力对家庭私领域的过度干预,而且通过立法让家长们提升责任感,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从而推动家庭教育往科学适度、综合全面的方向发展。”
“教什么”“怎么教”,解决家长两大困惑
一直以来,“教什么”“怎么教”,都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比较困惑的两个问题。
而在以往,“重智轻德”、“重学校教育、轻家庭教育”、“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等不当观念和做法,也在相当部分家庭中存在。
“这部法律,也提示父母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自私性’。”北京大学原教育文化战略研究所所长、首席教授王继华表示,“父母不应只关注学业而忽视孩子应有的品德修养和健康体魄,不能只关注孩子是否努力而忽视言传身教和平等交流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的家庭教育才能算是“合格”的呢?
《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三条规定: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立德树人’,就是法律在家长‘教什么’方面规定的一个根本任务。”王继华说。
他还表示,除了告诉父母“教什么”,《家庭教育促进法》还明确了“怎么教”。该法第十七条规定了九种方式,包括加强亲子陪伴、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言传身教、尊重差异、平等交流等。
他认为:《家庭教育促进法》树立“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强调家风家教的重要性,相当于是给良莠不齐的家庭教育划了一道“合格线”。“只有德智体美劳全方面教育,能够保障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有着良好家风的家庭教育才能算作一个合格的家庭教育。”
过度“鸡娃”可能违法
翻看《家庭教育促进法》,细心的人们可能已经发现,这部法律明确规定: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不得组织或者变相组织营利性教育培训。
何谓“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
“这是一个新名词,也是一个新的辅助机构。”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封跃平解释说。
按照法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提供的是一个咨询、指导,主要负责对辖区内社区家长学校及其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进行指导,同时开展家庭教育研究、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和培训,并及时向有需求的家庭提供服务。
“家庭教育服务机构的职责,是帮助家长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而不是为未成年人提供学科教育等服务。”封跃平说。
这一点,对普通家长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这也算是对社会普遍关切问题的一种积极回应吧。”封跃平认为:这一立法旨在鼓励家长以更为具体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希望将中国年轻一代带到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没有假期培训班、游戏成瘾和对明星的盲目崇拜。
“也就是说,过度施压的‘鸡娃’教育可能会违法。父母和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等,有法律义务积极应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现象,有效防范网络诈骗、网络欺凌伤害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封跃平还提醒:“家长们要注意,打孩子可能真的违法了。明知故犯的,轻者进行警告训诫,或者强制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如果不接受指导,家长们就要承担法律责任,或者是处以罚金等后果。明知故犯且后果严重者,甚至会被撤销监护人的资格。”
他还进一步提醒:《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也就是说,如果子女犯了严重错误,学校或执法机关会对家长进行训诫或指导,进行事实上的责任追究。
“家庭教育指导师”,市场准备好了吗?
天目新闻记者观察发现,自去年10月23日公布《家庭教育促进法》以来,市场一度欢欣鼓舞,有的机构甚至开始极力推荐“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一新的职业。
在百度里搜索“家庭教育指导师”,天目新闻记者发现网上至今还在热炒“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在网络招生中,这样的培训没有什么门槛,且往往只要培训一周就能拿到“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
“家庭教育”真的只是这么简单吗?“家庭教育指导师”在市场上受欢迎吗?
带着疑问,天目新闻记者在北京调研了部分相关机构后发现:就目前市场而言,期待“家庭教育指导师”作为一个新职业大规模上岗尚为时过早。
“‘家庭教育指导师’,也许未来可以成为一个职业,但目前气候尚不成熟。”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家庭文化建设工作委员会副会长郑迪轩告诉记者,“究其原因,一是大部分家庭没有这样的需求,哪怕有的家长家庭教育出了问题,也不会想到去请‘指导师’;二是已经拿到证书的大部分‘指导师’在指导技能上还远远不够,只是学了一些理论上的技巧而已。”
与市场上轰轰烈烈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相反,郑迪轩所在的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家庭文化建设工作委员会也没有开展相关培训。“很多机构在做,但是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规范。”郑迪轩解释说,“只有形成一个规范化、体系化、系统化的教材或落地方案,才能具体指导大家怎么去做。”
在郑迪轩和她的同事们看来,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为人父母者需要讲究方式、方法来好好经营家庭,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才能胜任。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三者必不可分。只有重视家庭建设才能深入推进家教文明。”郑迪轩表示,“我们要倡导的,是为人父母者要学习并掌握更多、更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天目新闻 记者 沈爱群 实习生 张纯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