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郭爱军: 捕捉千古风流人物的“中国范儿”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1-31 22:24:14

孔子

郑和

李白

米芾

雍容揖让的孔子、凭海临风的郑和、遨游山川的李白、衣袂飘飘的米芾……走进雕塑家郭爱军的工作室,便不由被他所塑造的千古风流人物所吸引。每一个人物背后,都是一个神采飞扬的时代,是千年的文化积淀。访谈,便从这些人物谈起。

人物雕塑

追求气韵生动的“中国范儿”

郭爱军毕业于广州美院雕塑专业,他广泛涉猎各国造型艺术,尤善肖像雕塑艺术。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自己含蓄概括、庄重磊落、注重人物内在精神刻画的现实浪漫主义塑造风格。每次创作,他都是反复提炼,数易其稿,刻画的意境能真正从内心打动观众。

工作室现场,他指点着自己塑造的人物:孔子做了很多稿,是为山东德州建的孔子学院所塑,最后希望做成大楼外立面,玻璃幕墙,不过目前还没真正落成;郑和,高度概括,大写意,15米高,“一眼就能看出是具有中国范儿的郑和”;李白,“身体特别宽特别大,有遨游高山大川、满腹经纶的感觉,底座做成了一艘船,因为据说李白在采石矶醉酒淹死”;米芾,是为镇江南山公园所做,石头6米多高,人是1米8左右,“米芾像前后做了好几个,这个比较有神采,自己也喜欢”;屈原,是雕塑家必须要去雕琢的人物,郭爱军的屈原,对身体比例做了拉伸,对腿的长度做了夸张,但又有高度的审美……

雕是减法塑是加法,数十年如一日,郭爱军在一增一减之中捕捉生命之美。在他看来,“人物雕塑归根结底做的就是人的精气神,人的风貌”。他追求的艺术境界,是洗净铅华之后独有的平淡、含蓄、自然空灵的美,而在这平实自然之中,激荡起的豪情与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相得益彰,拥有音乐跌宕起伏的的动感与画面自然变幻之美。朴实平淡之中,跃动着情感的张力。简易的线条,不事雕琢,收纳凝练的形式,激荡出雄豪壮伟的气势。“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作品本身不拘泥于物象,做到“气韵生动”。“有意无意,若淡若疏”,看似平淡,却用简练的笔墨手法表达出情感的迸发,得象外之意、象外之情,是“与志迁化,容不虚生”的人生艺术。

勤奋踏实

作品遍布全国百余城市

郭爱军的父母都是老师,他出生于高淳。童年农村生活经历对他的影响很大,养成了他吃苦耐劳的品性。9岁随父母回到南京。上学后得了绘画比赛一等奖,对他激励很大,他找了一本芥子园画谱,不停地画,“我做雕塑是偶然,从小的志向是成为画家,对美术比较感兴趣。偶然机遇到广州美院学了雕塑。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跟着老师的同时也挣点小钱,做了很多雕塑,一天工作16个小时,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1994年底他回到南京。南京雕塑产业90年代尤其兴盛。《半月谈》曾有一篇文章《雕塑的南京现象》,可见南京的城雕有多火,“小到乡镇大到城市,到处都有南京的城雕。不锈钢的城雕,价廉物美。那时候现代雕塑是南京最大的雕塑公司,产业化规模,厂里有8个车间,一个车间100多人,装车发货有一个专门的车间。”一开始他租部队厂房做城市雕塑。后来空间不够用,他就去租相对偏远的地方,搞更大的厂房。

他说,雕塑是重资产,不是一般人都能负担得起的,“很多同学改行,但我坚持下来了。”

为了争取项目,他常常要做很多研究。黑龙江曾经有一个恐龙雕塑项目,他搜罗到所有与恐龙有关的资料,火车上不停地画,持续了好几天,到了会场展出时候,他拿出来的手绘样稿惊呆了众人,一举拿下项目,“靠的就是精益求精的精神”。2014年马年,三国四大名马“赤兔、的卢、绝影、夜照玉狮子”雕塑落户淳化马场山,同样也是郭爱军“以实力说话”的中标作品。

同时,他还异常勤奋,“过去的我在南京甚至在整个江苏,都是创作量最多的雕塑家。几乎没有哪个市没有我的作品。作品遍布全国百余城市。”

落户谷里

希望能把雕塑特色小镇搞起来

他的现代风格雕塑也在业界颇有影响力。坐落于汤山的南京直立人化石遗址博物馆大门前,有一座《直立人》雕塑,展现了曙光中人站立起来的一瞬间,身体的所有形状用水滴来构造。镂空的人体造型增加了公共空间的通透感和互动性。蜿蜒向前的甬道上错落着无数的脚印,寓意人类的进化道路上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所留下的足迹。这是郭爱军耗时最长、花的精力最多的一件作品,也是在国际性的招标中中标的一件作品,实力不容小觑。

现在郭爱军落户江宁谷里。作为江苏省美学学会理事、南京雕塑协会常务副会长、六朝雕塑研究院院长,也作为国内当代专注于肖像雕塑和现代风格雕塑研究的实力派艺术家,郭爱军吸纳了全国各地的雕塑英才前来。

而他最希望的,是政府助力,把谷里打造成雕塑特色小镇,把雕塑公园搞红火。雕塑公园沿河蜿蜒,是文化的主题公园,也是线下的超市,“未来汇聚的人才也会非常多,雕塑公园管委会负责采集,400多会员在做自己雕塑的同时也卖别人的雕塑。”他希望只做线下,线上的交易平台让利给艺术公司来运作,“我们要不断地发声,把雕塑公园推出去。沿高铁站做销售做产业。希望南京雕塑产业能够长盛不衰。”

他自评“一个泥猴子,一个从事雕塑行业的人”,未来的希望“能有更多的作品问世,不断求索不断创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