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白鲟没能进入2020年。中国长江又一特有物种被宣布灭绝。
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pre-proof)透露了这一消息。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张辉博士。
研究人员在该论文中称,预计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经灭绝。
该论文的预校样(pre-proof)于2019年12月23日在线发布。
论文原文截图
2019年9月17日,国际组织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在浙江杭州一个学术会议上报告称,经专家组评估,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extinct)。
这是继白鱀豚(极危,CR,可能已灭绝)和长江鲥鱼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的又一坏消息。
该专家称,这一结果正在上报IUCN办公室,随后将在IUCN红色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正式更新和公布。
除长江白鲟灭绝外,中国特有的中华鲟、长江鲟仍被评估为“极危”等级(status)。
前述专家在杭州淳安县举办的一个鲟鱼国际会议上对上述评估结果进行了报告。
“千斤腊子,万斤象。”“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白鲟体形硕大,成鱼可长达七八米,游速迅疾,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种最大的淡水鱼之一。
2009年,IUCN对长江白鲟物种濒危等级的评估结果是“极危”。
图为论文中展示的白鲟历史
但多年来,长江白鲟始终未在渔民和科学家们的苦苦搜寻中现身。据此前报道,2003年大年初一,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
没人能想到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失去这一条鱼,也失去了整个物种。
IUCN前述专家称,目前没有包括影像学等在内的任何证据证明白鲟还存在。如果人们再拍到或捕捉到任何一个长江白鲟个体,IUCN将重新考虑调整其物种濒危等级。
据了解,早在1993年时,白鲟已经被宣布为“功能性灭绝”(功能性灭绝是指该物种因其生存环境被破坏,数量非常稀少,以致其在自然状态下基本丧失了维持繁殖的能力,甚至丧失了维持生存的能力)。
另据此前报道,2018年11月4日,在湖北武汉召开的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论坛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在其报告中透露,白鲟可能已经灭绝,专家们正在评估这一情况。自2003年至今,科研人员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也没有其人工养殖个体存留。但人们还抱有一线期待。“有渔民认为,长江某些水域还幸存有白鲟。”
来源:澎湃新闻
专家正式宣告:水中大熊猫——长江白鲟灭绝
发布时间:01-0223:52
近日,长江所的专家正式宣告:长江白鲟已于2005-2010年间灭绝。
这个悲痛的消息很快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开,人们感到可惜,纷纷哀悼。
来自网友社交媒体截图。
白鲟学名:Psephurus gladius,又称作中华匙吻鲟,还有一个名字是中国剑鱼,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最大的体长能到7.5米。
是中国特产稀有珍贵动物,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现资源量逐年明显下降,现已灭绝,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中国于1994年3月18日发行的《鲟》邮票。
因为长江白鲟彻底灭绝了,有关它的各类科学信息和数据也都陷入停滞。
现存的一些资料变得极为珍贵。
上图是 白鲟透明染色标本的彩色照片(来自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Marc Schlossman)。
上图是1989年是重庆捕获的一尾白鲟制作的标本。
白鲟的透明染色标本黑白照片和骨骼线。
图中能看到白鲟的颌与脑颅只是在后部由很长的间舌骨和舌颌骨悬挂在脑颅上。
这是因为鱼死亡后控制悬挂的肌肉松弛,整个颌就“掉”下来了,所以很多死亡一段时间的白鲟尸体和制作不好的标本上白鲟的嘴都奇怪地凸出。
白垩纪的物种,存活了如此久的时光,却因为生态环境的恶化在近年灭绝,保护环境的警钟已经敲响了很久了。
治理保护非一朝一夕,破坏以后的修复往往是困难且漫长的,保护还存在的珍稀物种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