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个课堂,家庭监护教育不当,往往使得未成年人易于做出违法犯罪之举或者遭遇侵害。记者从江阴市检察院获悉,该院将“亲职教育”作为帮教、救助涉案未成年人的重要内容,挽救了相当多的涉案未成年人及其家庭。
多方联手开设亲职教育课程
一个打骂一个溺爱
离异家庭孩子成了盗窃犯
16岁的小李,上小学时父母离异,后一直跟着父亲生活。但父亲的教育方式严苛粗暴,习惯一味地打骂。而母亲在离异后,却以无条件的溺爱来“弥补”对孩子的亏欠。
家庭关系的不和睦,导致小李不愿意跟父亲生活,便假借去母亲处暂住的名义,经常与社会朋友厮混在一起,而母亲知道小李夜不归宿,则一味的袒护包庇。沾染了不良社会习惯的小李,之后开始盗窃,一共作案4次,涉案金额1万余元。
被抓后,小李的母亲指责父亲没有教育好孩子,父亲生气地表示“他是咎由自取”,不愿意退赃。
开展个案化、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
指导孩子家长做“合格父母”
“亲职教育”挽救70多个家庭
受理此案的江阴市检察院检察官认为,小李父母的监护行为存在很大的问题,只有帮助他们提升监护能力,才能彻底改变小李今后的人生轨迹。
之后,小李成为了“阳光少年•乘风破浪”亲职教育活动的第一个案例。在由检察官、妇联干部、专业社工、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组成的个案小组的商议下,针对小李父母的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问题,量身定制了“放下情感芥蒂”、“建立信任关系”、“改进亲子沟通”、“巩固教育成效”等4门家庭教育指导课程。
首先,检察官对小李的父母进行了训诫,指出两人在教育方式上的错误,建议他们抛开感情纠葛,共同履行好对小李的家庭教育义务。其次,检察官邀请小李的父母全程参与了对小李的附条件不起诉宣告、考察帮教、心理家庭辅导等活动。渐渐地,小李的父亲意识到教育不是简单的粗暴,母亲也意识到在小李的成长路上不能缺位,需要经常性地联系、关心他。最终,父亲帮助小李全部退赃,为从轻处罚争取了机会。在这期间,小李与父母进行了充分沟通,将成为一名出色的汽修工人作为了人生目标。
据悉,江阴市检察院将亲职教育工作作为帮教、救助涉案未成年人的重要内容,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家庭保护,督促发挥家庭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中的基础作用。自2020年以来,共对75组涉案未成年人家庭开展亲职教育290次,助力涉案未成年人回归正常家庭。
通讯员 张涛 费宇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建波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