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了由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浙江“10后”小诗人匡鸿羽创作的童诗集《蟠桃味的筋斗云》。该诗集甄选96首童诗,构思精巧完整,字里行间闪烁着童趣、真情、智慧的光芒,翻开诗集,映入眼帘的除了妙趣横生的诗歌,还有生动可爱的插图。全书每首诗都配有一幅插图,由江苏南京7岁的姜雨琦小朋友绘制,画面清新,色彩明丽,想象奇特,不仅呈现了诗的意境,更加增添了诗的韵味。
姜雨琦小朋友是江苏南京琅琊路小学柳洲东路分校二年级学生,前不久刚满8周岁。她喜欢画画、写诗、读绘本。6岁时,她开始发表诗歌,作品散见于《儿童文学》《新京报》《中国青年作家报》《文化艺术报》《少年诗刊》等报刊。她十分擅长创作童诗绘本,《快点长大》《菊花瓣小鱼儿》《躲猫猫》获得东方娃娃杂志社“五格魔法书大赛”最佳优秀奖、“儿童魔法绘本大赛”最佳创意奖。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 姜雨琦和匡鸿羽因童诗而结识,凭借突出的绘画才能,她收到了为匡鸿羽的第一本诗集创作插画的邀请。2021年,小雨琦利用空余时间,花了3个多月,为96首诗各创作了一幅内容相关、意境贴切的插画,还为诗集画了一幅封面图。两个充满灵气的“10后”少年碰撞出了艺术的火花,童诗与童画相得益彰,带给读者非常惊艳的阅读体验。
为文字配插图,需要怎么画?
为文字配插图,是一项难度很高的任务,很多经验丰富的成人画家也不一定能顺利开展。姜雨琦是怎么为童诗配插画的呢?她告诉记者,她先试画了两种风格给匡鸿羽选择,一种无拘无束一点,一种清新一点。小诗人选择了清新的风格。具体创作插图的时候,小画家习惯分三步走。第一步:画草稿。读完一首诗,她就会有灵感,脑海中会出现画面。第二步:临摹。照着草稿临摹到正式的画纸上。第三步:涂色。
在为《上“班”》一诗配插画的时候,姜雨琦想呈现诗中表达的“小孩子要上的兴趣班和补习班太多了”这个意思,就画了一棵树,有好多孩子站在树上做作业,他们的表情很郁闷,站在树上下不来。这样的奇思妙想,真是别出心裁,令人会心一笑。
读到《保姆和蚊子》这首诗时,她一下子不知道怎么描绘保姆打孩子脸上的蚊子的画面。她觉得保姆确实做得不对,太粗心了,但她认为这个保姆平时应该是爱孩子的,想把她好的一面画出来,于是构思了保姆推着婴儿车这比较美好的一幕。小画家的感受力非常敏锐,捕捉到了细腻的情感。
姜雨琦非常喜欢诗集中《横港的夏天》这一首,觉得诗里的黄桃林特别浪漫,于是把外婆画成了少女的模样。看着这样的画面,横港夏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在姜雨琦心中,“诗歌就是一个个问号和感叹号”。她与小诗人一样,拥有少年人的童真、童心,对诗歌的深刻理解力、感悟力帮助她在读懂匡鸿羽童诗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创想。96幅插图画面清新、色彩明丽、构思精巧,呈现了诗的意境,增添了诗的韵味。
对自己影响最大得是妈妈
文学艺术的创造需要一定的天赋,但家长的教育引导和孩子的勤学苦练也至关重要。
姜雨琦说对她影响最大的是她的妈妈:“我妈妈是一个比较热爱生活的人,她喜欢亲近大自然,我受她的影响,一到周末就跟她到农场、山里、江边、花田去游玩,有了这些经历,我一拿到纸就有很多情感想表达出来。”雨琦妈妈深感多接触大自然的好处,大自然为孩子打开想象力的大门,让她发现美。“我带她去了很多很多花田,去看梅花山的梅花、南理工的二月兰、绿博园的郁金香、玄武湖的樱花、大塘金的薰衣草,还有很多开满蔷薇花、向日葵、荷花、格桑花的地方。”生活的诗意,就是母亲在点滴陪伴中传递给孩子的。
雨琦妈妈会在日常生活中把孩子说出的很多有意思的话记录下来,还会把孩子自己写、自己画的童诗绘本打印成书留作纪念,激励孩子坚持创作。
雨琦上幼儿园中班时,参加了东方娃娃杂志社开办的大师课,近距离接触了很多优秀的画家,这些老师都是雨琦学习的榜样,鼓励她更加努力地画画。妈妈还带雨琦去听周翔老师的讲座,参加梁俊老师的童谣诗唱会,观看渡边繁治老师表演的纸戏剧。这些经历对开拓雨琦的艺术视野,提升绘画技能,增强学习兴趣大有益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