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冰雪热潮”随小红书发布的《2021生活方式趋势关键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火热启幕后,谷爱凌、苏翊鸣等中国健儿“一跳封神”,带动不少国人“垂直入坑”滑雪运动。
受地理环境影响,滑雪运动群体目前主要集中在冰雪充裕的东北、华北等地。不过笔者走访发现,为积极响应“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规划的号召,包括上海在内的南方地区“另辟蹊径”,大力布局打造室内滑雪产业,近期更掀起一阵“滑雪热”。
室内滑雪新招:破解季节和场地限制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室内雪场种类主要有三种:一是“金针菇”,二是人造雪,三是滑雪机。
为了模拟真实环境,扩大雪场的覆盖率,“中国旱雪第一人”尖锋原创设计出一款旱雪毯。这种模拟滑雪材料由特殊塑料制成,呈一簇簇整齐排列的芽状,因近看像一丛金针菇而得名。从触感、声音和滑行感受来看,“金针菇”对真雪有90%的模仿度。
复游雪第一百货店里教练在给学员上课
目前,这项技术已应用在国内40多个旱雪滑雪场上。成都尖锋旱雪四季滑雪场是拥有中国原创“金针菇”旱雪技术规模最大的旱雪场,自2017年起就是国家滑雪队常年青睐的定点训练基地,也先后吸引谷爱凌、苏翊鸣等冬奥会冰雪健儿前来训练。据了解,这里平时日均接待60余人,最近的“冬奥热”更催生大量需求,每天涌入至少300名“雪友”。
这项独特技术也早早流入上海。去年5月,上海市静安区滑雪协会举办了一场“疯滑一夏”大众滑雪比赛,比赛场地设在上海国金体育管理中心的S.H.O.W滑雪场。一位参与比赛的滑雪爱好者告诉笔者,这一滑雪场就采用了“金针菇”特殊材质,从而解决了滑雪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痛点。据悉,这场比赛还使用了滑雪机和华东地区目前唯一的气垫跳台。
第二种,室内雪场中的“人造雪”形似冰沙。天然雪场的雪是由粉雪、冰质雪、雪绒和冰霜等多种混合而成,人造雪则不同,是人为通过设备或物理、化学手段,将水或水汽变成类似雪花的形态。自然雪花密度约为328公斤/立方米,而人造雪约为856公斤/立方米,因此相同条件下人造雪比自然雪融化得慢。
“人造雪加速了城市滑雪的兴起。”PSIA(美国职业双板滑雪教练协会)教练党帅表示。去年11月,她去观看了上海前滩太古里人造雪滑雪街头大赛。“大赛云集了国内顶尖的滑手同台竞技,现场‘非常燃’。这让我意识到滑雪不仅存在于山野里,城市街头也可以。”她说。
第三种,滑雪机在上海广受市民欢迎。笔者观察到,上海的室内滑雪机基本都分布在各大热门商圈CBD中:第一百货、万象城、陆家嘴中心L+MALL、兴业太古汇、港汇恒隆广场、静安嘉里中心、凯德晶萃广场等多个大型购物中心内布局有SNOW51城市滑雪、SHEERCOOL雪酷、Vankoo顽酷运动工厂、FOR YOU SKI复游雪等多家室内滑雪场。
商场中的“滑雪”实际是“滑毯”。
起源于荷兰,在2015年左右引入中国并逐渐普及到滑雪市场。滑雪机利用跑步机原理,可以模拟真实雪场不同级别的雪道,使滑雪者在往复行进的大型雪毯上以设定的速度和坡度进行持续滑行练习。对全年龄层的“滑雪小白”们来说,能够从慢速到快速、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迅速掌握正确的滑雪动作与姿态;对专业运动员们来说,则可以拥有最佳的训练坡度,专注于技巧练习。
更专业、更灵活的设备,自然价格不菲。滑雪爱好者魏彦妮介绍,SNOW51外滩金融中心店室内滑雪场的年卡价格约2.8万元。SNOW51的一位客户关系经理向笔者介绍,SNOW51定位在高端用户,目前在上海的17家门店主要都分布在核心商圈。笔者了解到,几家滑雪场滑雪体验的平均价位在每小时158元到216元不等。
SNOW51港汇恒隆广场店两侧滑雪机上,学员分别在学习双板和单板滑雪
区别于室外滑雪但依然“人从众”
虽然室内滑雪脱胎于仿真室外雪场,但难度要高于后者。
SNOW51工作人员介绍,以滑雪机为例,它的摩擦阻力比真雪更大,使用者要更用力,肌肉容易疲劳。虽然比真雪运动要累得多,但更容易形成肌肉记忆。在滑雪机上还需要更有节奏的动作、更稳定的压力控制和更快的重心转移才能防止摔跤,在真雪上则不会轻易摔倒。
除滑雪难度外,室内外滑雪体验也有很大不同。
滑雪爱好者张豪近几年分别体验了日本北海道滑雪场、杭州大明山万松岭室外滑雪场和无锡融创雪世界的室内雪场。“室内外滑雪各有利弊。我在北海道滑雪的时候差点翻到沟里,室内滑雪更安全,但是风景和氛围又略逊于室外雪场。”她说。
到底哪种滑雪场地更好?其实难分伯仲。加拿大CSIA双板二级国际认证指导员指出,最好的练习方式是滑雪机与真雪相结合。滑雪机前有镜子,可以直观纠正调整动作,方便初学者学习基本技巧,如刹车和转弯,但想要真正成为雪场老手,还要体验真雪,因为天然积雪厚度不均,滑雪时可能突然遇到一个小坡或雪里混有沙子石头,更能训练滑雪者随机应变的能力。
上海也引进了这种科学滑雪理念。
X-united会定期举办“出沪”滑真雪的活动,组织到哈尔滨亚布力等国内外野雪公园一起滑雪,让沪上滑雪爱好者们获得真正的室外滑雪体验。
尽管和真实雪场有些许差别,冬奥会还是带动上海掀起一阵室内“滑雪热”。上海复星旅文室内滑雪品牌“复游雪”总经理张柏滔告诉笔者,在冬奥举办前几个月,就陆续有滑雪爱好者前来咨询,近期门店每日咨询及接待人数更是比以往有了明显增加。目前,“复游雪”在全国的6家门店日均接待滑雪人数在350人左右。另一品牌“雪酷”在上海已拥有6000多名学员,年均接待上机9万余人次。
SNOW51港汇恒隆广场店引来多人围观
笔者在走访中观察发现,市民前来滑雪的目的也不同。有的是准备要上真雪,先系统学习课程,纠正动作姿势;有的是作为娱乐,在上班或上课休息时的一种放松形式;有的是作为健身方式长期训练,把室内滑雪场当做了“健身房”。
伴随滑雪运动日益普及,青少年也成为受众群体。SNOW51介绍,为了响应“滑雪运动进校园”的号召,已经组织沪上多座小学近1000名学生进行滑雪初体验,帮助学校开展冰雪训练项目,组建起具有各校特色的滑雪队。
室内滑雪经济是个“潜力股”
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公布《“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实施纲要(2018-2022年)》,彼时,曾担任国际滑雪联合会秘书长的莎拉·刘易斯预测,这将对世界冰雪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业内普遍认为,中国将很快成为全球最大冬季运动市场。
四年之后,冰雪产业的增长势头已然显现。
天眼查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新增超1400家冰雪运动相关企业,同比增长24%。参与冰雪旅游的人数也在迅猛增长,今年1月,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冰雪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2)》显示,冰雪季全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从2016到2017年的1.7亿人次,增加至2020到2021年的2.54亿,预计2021到2022年将达3.05亿。仅春秋航空每天就有三个上海直飞长白山的航班助力全民冰雪。
与此同时,各地也在加码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市场供给。国家发改委等发布的《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指出,到2022年滑雪场数量要达到800座、雪道面积达到1亿平方米、雪道长度达到3500千米,新建滑雪场不少于240座。
《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显示,2025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届时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由此看来,滑雪产业整体正在走“上坡路”。而就广大南方地区来看,室内滑雪经济无疑是“挑大梁”。
就上海来说,正在建设的全球最大室内滑雪场“冰雪之星”预计将于今年底完工并对外开放。其地上总建筑面积约22.7万平方米,综合体育、娱乐、休闲和旅游的功能性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将吸引超过320万人次的稳定客流量。
总之,室内滑雪能够有效解决南方滑雪的地区时间和成本问题,并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再加上北京冬奥带来了“冰雪热”这一不可复制的产业机会,室内滑雪经济可谓是一只蒸蒸日上、未来可期的“潜力股”。
但业内人士也指出,我国滑雪行业渗透率还不足1%,而在美国和日本这一数据接近10%;瑞士、奥地利则超过30%。对国人来说,尚属小众运动的冰雪项目,仍需各方投入精力,扩大宣传和普及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