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里围读哈姆雷特,突破艺术审美的传统边界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3-12 12:13:04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伴随观众围读《哈姆雷特》中“生死之问”的经典片段,一场“关于美术与戏剧的那些事”的主题沙龙活动近日在南京美术馆举行。现场观众聆听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倍雷,南京市话剧团演员队队长、国家二级演员李竹两位专家探讨美术与戏剧两种艺术形态,并体验了三轮莎剧经典节选的围读。

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在什么情境下提出的‘生死之问?’”“是在装疯的时候。哈姆雷特从鬼魂那得知父亲被叔父毒害而死,想去报仇,但性格上的优柔寡断,让他不知道怎么做。”参与围读的朗诵者回应南京市话剧团演员队队长李竹的提问。

“根据你的理解,这是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人,那从语言技巧上面讲,重音就有区别。”随后,李竹通过组合重音、停顿等技法朗诵同一句话,向观众传递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表达——蔑视与屈从。

事实上,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演员在表现西方的戏剧作品时,往往具有一定的困难,但李竹认为,只要透彻分析戏剧的前提、规定情境和人物,用个人感受去理解人物的行为动机,就能进行更为准确的语言表达,“我是东方人,我有我的解读”。而被问及西方观众对艺术认知的差异,李竹表示,仅就戏剧表演而言,我国观众常有先入为主的否定观念,西方观众则会给出客观包容的评价。

如果说,演员对《哈姆雷特》剧本进行了舞台的二度创作,那么十九世纪盛行的拉斐尔前派,则代表画家对这出舞台戏剧的再创作。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倍雷向观众解释,拉斐尔前派诞生于19世纪的英国,当时有些青年艺术家对皇家艺术学院派主流的古典主义产生反叛,否定其绘画风格、描述方式及技术规则,并认为真正的艺术在拉斐尔之前,于是罗塞蒂、米莱斯和亨特成立了拉斐尔前派,而哈姆雷特这出戏贯穿了死亡和情感的问题,这恰巧是拉斐尔前派青睐的两大主题。

“米莱斯从这部戏中选材创作的《奥菲利亚》,就是一种色彩的反叛。”李倍雷以这幅载入西方美术史的名画为例,告诉观众区分拉斐尔前派与古典主义艺术特色的方法——拉斐尔前派主张色彩灿烂丰富、线条自由奔放,挑战着学院派所强调的侧重素描、压制色彩、构图平稳的古典主义法则。拉斐尔前派的艺术特征同样体现在以《奥赛罗》等莎士比亚其他戏剧为创作主题的绘画作品中,并对象征主义、工业设计等领域产生影响。

正如戏剧理论界针对莎士比亚戏剧提出的接受美学理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幅作为泰特美术馆馆藏珍宝之一的画作《奥菲利亚》,不同人对该创作主题也有各自的解读。有观众谈到他去浦东美术馆的看展经历,现场讲解员分析了奥菲利亚死时安详神态以及不同花朵背后的象征寓意。对此,李倍雷回应说:“这正是运用西方图像学的方法对画作进行阐释。”

从美术与戏剧中寻求共性

“姑娘姑娘他死了/一去不复来……”观众席中,一位黑衣姑娘疯笑着浅诵起来。奥菲利亚之死是第二轮的围读节选,彼时的奥菲利亚已然处于疯癫失智的状态,但却依旧身姿卓绝。“她是剧中最悲剧的人,同时也是最美的人。”在李竹看来,如早期的画家从舞台表演中提取画面,作为戏剧演员,也会从画作中观察并寻求与人物灵魂的共性。

在拉斐尔前派米莱斯的《奥菲利亚》中,溺水的少女肤色白润、衣着整洁,李竹称,可以通过画作来发问自己、审视人物,比如“她是怎么会到死都如此纯洁?”演员根据自身条件找到表演方法,为观众呈现个人理解的奥菲利亚。

在西方美术史上,以戏剧取材的绘画作品并不多见,拉斐尔前派正处于变革动荡时期,持续期也不长久。“唯美,是拉斐尔前派的艺术主张。”李倍雷老师提及,不同于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当时的社会主张表现贵族之美,米莱斯将失智溺死者的衣着造型处理得很干净,奥菲利亚像人鱼一样漂浮在水面。

现场主持人提问,“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欣赏并收藏拉斐尔前派画作,他认为这些作品受普罗大众的喜爱,但不入上流艺术评论家的法眼,就是因为他们在用画作讲故事。这是否意味着抽象的绘画审美和具象的戏剧审美有冲突?”

李倍雷谈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绘画和戏剧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绘画是静止的空间艺术,戏剧是流动的综合艺术,包括服装、化妆、舞美、造型等,如同时下的电影艺术。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及,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前续后继,所以,如果绘画要表现时间动态,在处理手法上一般会选取高潮来临前的那一刻,给观看者的想象力留下空间。

突破艺术审美的传统边界

多年以前,人们赏画大多走向美术馆,观戏也会进入剧场,但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这些都能通过多媒体实现。“大众对戏剧美学的认识,现在有点走下坡路。”李竹希望大家能提高的美学欣赏能力,并提升对艺术的期待。

但如何衡量艺术作品的优劣?审美的界限是什么?围绕这个问题,李竹与李倍雷两位老师分别作出了各自领域的解读。

李竹否认存在标准的审美线,他认为戏剧作品必须给别人创作空间,有创作的初衷和传递表达的思想。不过,创作者自身需要积累一定的文化、文学的基本修养,通过不断创造和呈现作品内涵,将其表达的内容传递给大家,并赋予观众填充作品的空间,但因个人立场不同,无法具体界定一条审美线。

李倍雷则从东西方美术史的差异角度切入,向观众阐释了两种审美观。西方美术喜欢拿形式做文章,许多画派也以是否创造了新的形式作划分,能从具象的写实发展到抽象的空无;中国绘画自古在笔墨上下功夫,最大特点是追求意象,游离于虚实之间,通常不会走向极端的抽象形式, 所以,西方美术史有自己构建的美学知识体系,而中国其实并不追求美,而是追求意境。

李倍雷认为,中国的主题绘画趋势是体现新时代精神,我们在讨论西方经典作品如何为当下所用的时候,其实也是想让西方经典与中国传统艺术相融合,赋予传统艺术作品一定的新时代属性,由此挖掘并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两位老师的观点给了我新的启发,这次沙龙让我对美术与戏剧这两种艺术形态的连结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艺术发展历程的更多思考。”一位学艺术史的观众说。

美术馆正在不断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尝试用更加多元的方式走入观众。4月,南京美术馆还将举办首个线上艺术展,持续以切实的行动,为文化“双创”贡献艺术力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