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明星偷税漏税的事频频曝光。3月15日,明星邓伦又被曝出偷逃个人所得税数千万。税收被称为现代国家的基础,敢偷税漏税者,必然要严惩不贷。而在古代,“偷税漏税”同样也是一个大问题,为了应对偷税漏税,古人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汉武帝时期铸造五铢钱的陶范
汉武帝的查税风暴:算缗钱和告缗令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以“独尊儒术”和征讨匈奴的文治武功而著名,而他的财税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汉初,政府信奉的是黄老无为之术,主张轻税简赋,税率仅为1/30。这种休生养息造就了“文景之治”,但是国家对外用兵和办大事的能力也受到很大制约。到了汉武帝主政时期,北征匈奴,南讨南越,还要打通西域,开销巨大,导致国库空虚,甚至到了卖官鬻爵、交钱赎罪的地步。而民间地方豪强、富商大贾却依然田连阡陌,奴婢成群,连地方大员也要看他们脸色。
汉武帝为了拓展财源,先后实施盐铁专营和均输、平准二法,控制了最重要的产业经济。但是到了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军与匈奴主力再次决战,与此同时,太行山以东地区又发生大水灾。在军费和救灾的双重压力下,政府又没钱了。大臣桑弘羊和张汤向汉武帝提议,向全国的富人征收“算缗钱”,也就是财产税。
根据“算缗令”,凡属工商业主,不论有无做买卖的“市籍”,都要据实向政府申报自己积存的现钱。按照二缗抽取一算的比例纳税,一缗为1000钱,一算是120文钱,相当于6%的税率。一般小手工业者是四缗抽取一算,农民则不用缴算缗。最初两年,汉武帝采取树立典型、宣传引导等方式,希望富商大贾能自觉纳税 ,以帮助国家解困。没想到这些老板根本不吃这套,“算缗令”颁布后,谁也不愿如实申报,出现了“富豪皆争匿财”的景象。
两年过后,汉武帝忍无可忍,拿出了杀手锏——“告缗令”,也就是举报制度。规定在算缗时一旦发现有人把隐匿不报,或者所报不实,就要被发配边疆戍边,而且所有财产没收充公。课税范围也由原先的现钱和车船扩大到包括田宅、牲畜、奴婢在内的一切财产。全部折合成现钱作纳税的基数。后来朝廷又宣布重奖举报人,凡是告缗属实,举报人可以获得一半的罚没财产。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据《汉书·食货志》的记述,告缗令搞了几年之后,朝廷得到“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罚没的田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
靠着算缗和告缗令,朝廷的财政危机大大缓解了。虽然汉武帝的算缗钱和告缗令只是解决财政困难的暂时政策,但从税制而言,对财产课税是较为先进的税制,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征收财产税,在税收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清明上河图》的宋代城市
赤契和白契:宋朝不动产征税与避税的斗法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空前繁荣的朝代,土地房产是当时最重要的财产。在宋朝的法律当中,对于土地房产的交易和相关契约文书,规定“最为详备”。当然这种办证服务不是免费的,官府要靠它收契税。
中国古代的契税始于东晋,当时买卖奴婢、马牛、田宅,都要按照交易额缴纳契税。契税标准是卖家交3%, 买家交1%,交易完成后官府发放正式的产权凭证。隋唐时期,实施均田制, 田产交易不再征收契税。唐末五代,土地买卖开始兴盛。宋太祖赵匡胤登基的第二年,即开宝二年(961),朝廷宣布恢复征收契税(印契钱)。在契税征收范围方面,宋朝的契税主要针对土地房宅等不动产交易, 牛马、车船等动产交易在宋初也要交契税, 后来或收或停,到了南宋后期免征契税。
在宋朝,买卖不动产的法定程序是:双方请牙人作中介,买主还要请保人,然后从官府购买统一格式的交易文契,写明买卖双方、田宅面积、方位四至、交易价钱、日期和交易方式 (是可赎回的典卖还是不能赎回的绝卖)等。契约合同一共四份,买卖双方和负责收契税的商税院以及本县官府一份。在规定期限内,双方持交易契书到官府备案,由买家缴纳契税,官府在契书上盖上官印。私自交易、未盖官印的契书称为“白契”,而交过契税、盖上官印的,称为“赤契”(红契)。
虽然交过税、盖过章的赤契才是官方认可的产权证明。但是白契在宋朝却始终没有消失,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契税越来越高。北宋初年,各地契税标准并不统一。到了仁宗庆历四年 ( 1044),朝廷统一规定契税的税率是4%。到了宋徽宗宣和年间,为了弥补花石纲和平定方腊起义的财政亏空, 每贯契税加了20文“经制钱”,税率达到6%。到了南宋高宗绍兴五年 ( 1135),又征收总制钱,税率增加到10%。从此直到南宋末年,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可这还不算完,契税除了正税之外,还有两种附加税。一种叫做定帖钱。所谓定帖钱,就是官府重新核实相关产权归属的费用。定帖钱从北宋末年开始征收,到了南宋,核定为每贯20文。另一种叫做头子钱,这种税源于唐宋时期支付铜钱的省陌制度,比如省陌的100文钱实际上只有 77文铜钱,而头子钱就是要把因为省陌不足的铜钱补足。后来,头子钱越补越多,早就超过省陌的数额。到了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以后, 田宅每交易额一贯,要交契税正税 100文、定帖钱20文、头子钱56文,总税率达到17.6%。而买官方契纸的纸墨费和打点官吏中介的费用还不在其中。如此一来,老百姓干脆就不去官府盖印,白契越来越多。
民间都用白契交易,官府没了财源。北宋神宗元丰年间,曾规定田宅交易不用官方契书, 及未经官府注册的牙人做中介,都要受处罚。但是实际上法不责众,发生田宅诉讼时,如果买卖要素和签字画押俱全,白契的产权仍然得到官府认可。
到了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要抵抗金兵入侵,财政极度吃紧。当时主管四川财税的王之望组织开展了白契税钱大清查,凡是近三年田宅交易未纳契税的,都要补征白契税钱。因为嫁女、遗嘱造成过户的,虽非交易,也要纳税,甚至连一直免税的墓地也要交契税。如果不交税被举报查实,要按照交易额的1/3罚款,而举报人可以得到罚款的一半。这一番操作果然有效,当年四川地区的33个州军就征收契税468万贯,成为军费的重要来源。孝宗登基之后,又宣布全国清查白契,无论原来的白契签订了多久,只要自首补税就不会有别的处罚,被人举报则要加倍纳税。不过由于契税太高,直到南宋末年,赤契和白契的斗法一直难解难分,民间偷逃契税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郎世宁画的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像
乾隆:谁敢偷盐税,就是朕的小舅子也不能饶
在清宫戏里,乾隆皇帝是一贯风流成性的“大猪蹄子”或者儿女情长的“皇阿玛”形象,但实际上,乾隆皇帝对于偷税漏税一点都不手软,甚至因为贪污盐税杀了自己的小舅子!
盐税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税种,在明清时期,盐税的重要性仅次于田赋,而当中又以扬州的两淮盐税最为重要,最多时占全国税收的1/4,可以说是国之大者。因此,负责监督盐商、“巡视两淮盐课”的两淮巡盐御史权力极大,通常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亲信。在康熙年间,康熙的心腹曹寅和李煦轮流担任两淮巡盐御史。到了乾隆年间,皇帝的小舅子、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延禧攻略》里高贵妃的原型)的弟弟高恒也当上了两淮巡盐御史。从乾隆二十二年(1757)到乾隆三十年(1765),掌管两淮盐政达八年之久。
高恒是个官二代。他的父亲叫高斌,在雍正年间当过两淮盐运使兼江宁织造,后来做到文渊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吏部尚书,一生兢兢业业,最后以72岁高龄累死在治河任上。要说高恒,也是一个会办事的人。乾隆几次南巡,他负责接驾,还雇用能工巧匠建造了扬州的标志性建筑五亭桥,深得皇帝欢心。可接驾终归是非常费钱的差事,当年曹寅为康熙南巡接驾,积累巨额亏空,最后成为曹家败落的导火索。高恒又要讨好皇帝,又要自己花销,便把眼光投到了盐税上了。在任两淮巡盐御史期间,高恒下令盐商每一引盐抽银三两为公家用钱。这笔盐税实际上没有上交国库,而是进了自己的“小金库”。乾隆三十三年(1768),新任两淮巡盐御史尤拔世奏报前任高恒贪污,乾隆帝下令严查此案。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高恒历年贪污的盐税和皇帝南巡的备用金计白银467万余两,而当时全国一年的盐税也不过四百多万两银子。高恒一个人贪污的竟然超过了全国一年的盐税!乾隆帝谕旨,要处死高恒。大学士傅恒为高恒求情:“请皇上看在已故皇贵妃的面上,免其死罪。”这时乾隆冷冷地说了一句:“皇贵妃的兄弟犯法可以免死,若是皇后的兄弟犯法又当如何?”——要知道傅恒的姐姐正是乾隆帝的富察氏皇后,他也是皇上的小舅子,皇上这是话外有音!傅恒一听,吓得瑟瑟发抖,不再敢说。最终高恒被乾隆处死了。
可悲的是,高恒虽然伏法,后人却没有吸取教训。高恒的长子高朴出任新疆叶尔羌办事大臣,发现当地盛产美玉。他上疏请求开采玉石,开采的玉石被称为官玉,全部上缴朝廷。仅仅两年之后,有人向乾隆奏报高朴在当地勒索金银、盗卖官玉。结果调查发现,高朴在叶尔羌积存白银一万六千余两、黄金五百余两,还把官玉寄回家。乾隆皇帝大怒,下命诛杀高朴,并且抄家。
父亲贪污盐税倒下了,儿子又贪图美玉丧命,可谓是“前腐后继”。而铁腕治贪的乾隆皇帝,晚年却豢养了中国古代最大的贪官:和珅,这更是令人深思的事。
特约撰稿 四海夕阳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