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京城图志中的南京地图
号称是“历史正剧”的《大明风华》,在“历史”方面彻底放飞了自我,连朱棣之死都融了秦始皇之死的梗。历史上,朱棣的确死于榆木川,在他死后,皇太子朱高炽即位,不到9个月就离世了。在这期间,朱高炽甚至想将都城再度迁回南京。
本期“史说”,我们来聊聊朱棣之死与大明迁都的故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朱棣之死
朱棣一生五次北征。北征一方面是的确有外患,另一方面,也是借北征之机,改变朱元璋时代藩王守边的历史局面。而从朱棣私人方面说,他本为燕王,夺位登基,他需要向世人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才华,来消除人们对他篡位的看法。所以,迁都、御驾亲征等等,都是他向世人展示他的雄才大略。
第五次北征是1424年开始的。在这期间,朱棣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甚至有了退位的念头。他对大臣杨荣说,“东宫历涉年久,政务已熟,还京后军国事悉付之,朕惟优游暮年,享安和之福矣”。
其实,此次北征前,朱棣并不想御驾亲征。忠勇王金忠劝说朱棣,请他御驾亲征,但是朱棣说:你的建议很好,但“师出须有名”,还是再说吧。金忠是朱棣第四次北伐时归降的将领。朱棣此时考虑的,一是连年征战,中央与地方作战储备物资已明显不足,另外一个,就是对自己健康状况也十分担忧。但最终,朝廷百官几乎一致建议他御驾亲征,他也不得不勉力为之。
百官难道不知道国家情况吗?当然不。但前车之鉴让他们不得不小心从事。1422年,朱棣提出第三次北征,兵部尚书方宾认为,“宜且休兵养民”。皇帝问他的时候,他说“粮饷不足”。有太监将朱棣因之大怒的事告诉了方宾,方宾惧,自缢死。朱棣本来无意杀他,听他自杀后,更加生气,“戮其尸”。在此次事件中,户部尚书夏原吉也因反对北征而被逮捕入狱。这才过去2年,朝廷重臣哪个不惧。故此,当朱棣再次提出北征时,朝臣们一致建议御驾亲征。
这次亲征,以外患之敌逃跑,急追未果而终,朱棣很快班师回朝,但农历七月间,走到榆木川便病死了。《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庚寅,次榆木川,上大渐,召英国公张辅受遗命,传立皇太子。辛卯,上崩。也就是说,庚寅时,朱棣已经病危,第二天,因病驾崩。
关于朱棣之死,还有其他几种说法,有说遇到老虎袭击致死的,有说遇到大冰雹忧心而死的,均荒诞不经。
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朱棣死后,为防人知,遂在帐前挂上咸鱼,以掩盖尸臭。其实这是秦始皇的梗。明史学者胡丹告诉记者,《史记》记载,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死,丞相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驾崩了,“恐诸公子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辌车中”,“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辒辌,可以卧的大车。因为天气炎热,有尸臭味,所以将大量的咸鱼放在车上,以掩盖其臭。这里的“鲍鱼”不是现在所吃的那种“鲍鱼”,而是咸鱼之意。很明显,《大明风华》剧中借用了这个梗,朱棣用此计策,是为了防止朱高煦等人叛乱,所以才秘不发丧。然而,影视剧说到底,终究是一门虚构的艺术,并非纪录片。在明代史料中,并无咸鱼这方面记载,这当是编剧的发挥。
实际上,按明史记载,朱棣死后的确秘不发丧,却不是用咸鱼来掩盖尸臭,而是制作了一个锡质密封内棺,盛放朱棣尸体。
洪武京城图志中的皇城图
朱棣为何要迁都
朱棣死后,朱高炽即位称帝,只做了不到9个月的皇帝便驾崩了。但在这期间,他曾一度想将都城再度迁回南京。
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是1420年后的事。其实,明代前期,关于都城建在哪儿,一直是个摇摆不定的问题。陕西师范大学的周金鑫在其论文《明前期都城选址研究》中所述甚详:1368年元月,朱元璋在金陵称帝。但当时朱元璋并没有考虑将金陵升为明朝首都。因为金陵地处东南,并非“中土”,他心目中最好的都城是汴梁。为此,他曾两度前往考察,第一次更是将汴梁路改为开封府;而在第二次考察中,他看到,汴梁在历经战乱后,民生调敝,水陆运输艰难,并不适合建都,这才下诏,以金陵为南京,汴梁为北京。“南京”之名由此而来。
而随着元大都的攻陷,大明终于成为一大帝国。朱元璋君臣再次讨论都城选择。长安、洛阳、开封、北平、临濠、南京都在备选之列。建都于南京之外的地方,需要江南的物资供用,而当时百废待兴,这么做只能加剧内耗,不能发展国力。另外,朱元璋很想在自己的老家临濠定都,也给了“中都”的名分,但最终在1375年罢建;又过3年,开封“北京”的称号也被废去了。南京成为大明唯一都城。
到了1391年,朱元璋对南京作为都城再次不满,“惟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他派皇太子朱标巡视陕西,考察陕西地方成为都城的可能性。而朱标在回南京后,便上书朱元璋可以迁都关中。但没想到第二年朱标便病逝了,而朱元璋也年已老迈,对迁都一事不再执着,“兴废有数,只得听天”。
1402年,靖难之役后,朱棣篡位登基,这个时候,就有臣子提出迁都北平。这正中朱棣下怀,他顺势而为,建北京于顺天府,称行在。力主迁都的大多是他在燕王时期的部下。北京朱棣的龙兴之地,也是那些部下发迹的起点。他们眷恋故土。
为了符合北京陪都的地位,朱棣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规划,并从浙、赣、川、陕等地迁徙富户到北京,给他们上了北京户口。
胡丹告诉记者,朱棣本人更希望建都北京。在篡夺大位后,他仅仅在南京居住七年,就开始北巡,此后就经常性地住在北京,把都城南京当成了馆舍。朱棣在永乐十四年曾短暂地回到南京,目的就是与群臣商量迁都的事。在遭到多数廷臣的反对后,朱棣施展专制君主的威力,强行压制反对意见,一个叫陈祚的官员直指建都北京不合适,结果被贬了官。
新都营建工程在第二年大规模地展开。1420年朱棣正式下诏,第二年将以北京为新都,以南京为留都。
朱棣将都城北迁,完全违背众意,连监国的皇太子朱高炽都不赞同。胡丹解释说,朱高炽与多数臣子反对迁都北京,主要是考虑北京自然条件较差、经济衰落、资源贫乏,朝廷、百官、大批驻军和急剧增长的人口,所需物资都依赖几千里的水陆运输供养,将为百姓增加异常沉重、且永无止尽的负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造成国力和民力的长期、持续的无谓消耗。
他们的担心绝非多余,在以后两百年的时间里,北京的所有生活、生产物资,全部依靠江南民运和官运,甭说别的,就是每年四百万石京运粮食,从运河一节节地往北运,再加上漕路的维护以及黄河冲决之后的治理等等,不知消耗了多少资源!而如果把这些资源和财富省下来,明朝中央和地方是不是会有更多的积蓄?国力将得到极大的增强,百姓也会富庶很多。而明朝始终摆脱不掉“国穷民困”的状况,很大程度上是太多的资源被白白地浪费掉了。
而在1421年,也就是以北京正式为京师的这一年,北京城的奉天殿等三个大殿遭受雷火被毁,臣子们因此议论纷纷,再次提出不该迁都。但朱棣拒绝回都南京。迁都北京是朱棣作为留之后世的丰功伟绩来做的,他当然不想因为三个大殿被烧毁而放弃。为了平息眼下的议论,他以诽谤罪将上书的大臣萧仪下狱杀掉了,因为后者在上书中委婉地请求他“厚修德政以顺天心”。
被提上日程的回迁
1424年,朱棣榆木川病逝,太子朱高炽即位。这时,又有臣子上书请求回都南京,这些人认为建都北京,许多物资需走水陆两路运输,耗费诸多人力,现在又逢国力匮乏,还是回都较好,至于北京,只要让精明强干的皇子在此驻守,以拒强敌即可。
朱高炽是守成之君,他监国那么多年,自然知道国力民生的重要,再加上,他生在南京长在南京,还曾以太子之位镇守南京,对南京还是很熟悉的。所以在1425年三月便下诏,回都南京,北京仍称“行在”。
胡丹说,那几年,南京地震频繁,仁宗还命皇太子朱瞻基回南京镇守,又令回国的下西洋官兵在南京集中,这都是为回都做好准备。但奈何,这年五月,仁宗便病逝了。
朱高炽之子朱瞻基即位,是为宣宗。但是直到朱瞻基病逝,他都没有做出任何回都南京的动作。这是因为他曾随朱棣北征,对北京这个大本营感情深厚,而在他驻守南京的几个月里,发生了30余次地震。这让他不得不考虑回都南京的风险。在宣宗在位期间,名义上南京虽是京师,北京是行在,但实际上,北京却行使着京师的权力,南京是实质上的留都。
1435年朱瞻基病逝,其子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1441年,英宗下诏,北京成为实际上和名义上的京师,而南京,再次沦为留都。这种格局直至明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