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是大自然最灵动的飞羽精灵,在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保护益鸟公约》规定每年的4月1日为“国际爱鸟日”。本月,南京将启动爱鸟周系列活动。
当久违的“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成群地出现在南京六合龙袍长江湿地,当上万只花脸鸭姿态万千地起舞在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南京市民欣喜地发现,天更蓝了,水更清了,一些难得一见的鸟儿又出现在了视野当中。近年来,围绕长江大保护战略,南京市对重要的自然湿地资源、野生动植物,特别是鸟类的栖息地进行了保护修复,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栖息环境。
▲东方白鹳
水清岸绿的湿地引来154种鸟儿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因其强大的功能,湿地还拥有“绿色海绵”“物种基因库”“鸟类乐园”“天然空调”等别称。
湿地拥有丰富的水生生态,适宜鸟类生存。在池杉湖,常年在此定居和经此迁徙的鸟类达到100多种,数量超过10万只。石臼湖以天蓝水碧的“天空之镜”美景出名,也被称为“天鹅湖”。南京市绿化园林局监测统计数据显示,石臼湖共记录鸟类有10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就有小天鹅、大天鹅、鸳鸯、黑脸琵鹭、白琵鹭、鸿雁等11种。
在南京重要湿地活动的鸟类究竟有多少?为摸清湿地鸟类现状,南京市绿化园林局于2020年5月开启为期一年的湿地鸟类调查,最终形成《2020年南京市湿地鸟类调查报告》。此次调查共记录鸟类154种,隶属于17目、52科、104属;分布有《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2种、易危4种、近危物种5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3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18种。像东方白鹳、黑脸琵鹭、白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过去仅是南京蜻蜓点水般的“过客”,现在在退渔还湿的龙袍兴隆洲、江宁新济洲等多处湿地集群频现。
▲新济洲的白琵鹭
去年新增受保护湿地面积850公顷
南京坐拥197公里长江干流岸线,市域内河湖纵横,湿地资源总量达9.72万公顷,约占市域面积的14.8%。湿地类型丰富,既有湖泊、河流等自然湿地,又有水库、池塘等人工湿地。为让丰富的湿地资源润泽普惠南京,近年来,南京针对湿地的保护一直在持续扩容。目前南京已建成9个湿地公园,分别是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和八卦洲、固城湖、绿水湾、上秦淮、东屏湖、池杉湖、龙袍、石臼湖8个省级湿地公园。
为进一步合理统筹安排湿地保护工作,2018年南京市绿化园林局组织编制了全市首部湿地保护规划——《南京市湿地保护规划(2018-2030年)》,明确了全市湿地保护目标。在此基础上各区正在编制区级湿地保护规划,目前江宁区、六合区规划已获区政府批复,江北新区、溧水、高淳等区正在履行报批程序,其他各区都在编制过程中。湿地保护规划将为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及合理利用活动提供重要依据及行动纲领。
南京市绿化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加强各类湿地保护形式建设。2021年,全市新增受保护湿地面积850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70.2%,超额完成省林业局下达任务,同时也提前超额完成《南京市湿地保护规划(2018-2030年)》制定的2022年58%的预期目标。
▲固城湖湿地
生态先行,看这里华丽“变身”
生态修复是保护湿地最重要的措施,南京一直在行动。
新济洲是长江进入江苏的第一洲,作为南京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包括新济洲、新生洲、再生洲、子母洲、子汇洲等5个洲岛,总面积26.7平方公里。新济洲经历了生态移民、修复治理、生态涵养,逐步被打造为融保护修复、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等为一体的,充分展现长江洲滩湿地风貌特色的示范湿地公园。根据3年持续监测显示,目前湿地公园区域共有维管束植物555种,鸟类194种、两栖爬行类37种、鱼类34种、兽类18种、浮游生物206种、大型底栖动物34种。维管植物种类比2016年增加了57.67%,鸟类物种增加了一倍多,是南京及周边地区鸟类分布的热点区域。
近年来的冬天,六合龙袍长江湿地公园内芦花飘扬,水体清澈,迎来无数珍稀候鸟在此“聚会”,形成一道独特的生态景观。根据“江苏南京龙袍长江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9年以来,龙袍长江湿地公园在恢复重建区连续开展三期江滩湿地修复,修复湿地3000多亩,营造了多样性湿地生境,使得多年未见的东方白鹳、白头鹤、黑脸琵鹭等珍稀鸟类重现龙袍江滩,震旦鸦雀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市绿化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京的湿地修复以长江干流和主要通江河湖生态治理为重点,结合水环境整治及沿江湿地公园建设等,2021年全市实施湿地修复1936亩,其中沿江湿地1500多亩,逐步丰富湿地类型,恢复河湖生态缓冲带,增强湿地生态功能和稳定性,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六合龙袍长江湿地公园
通讯员 罗心宁 王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