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系列短片《一城宋韵 东京梦华——“大宋运动会”》在河南卫视首播,迅速在全网掀起一阵大宋热风。这个系列短片的故事设定为:西夏使臣杨守素带领使团到宋朝贡,同时也带来了蹴鞠队,要求与大宋蹴鞠对阵。名为交流,实则试探国力。宋仁宗深感西夏如此重视体能与运动,不仅答应了蹴鞠比赛,同时颁布诏书,要求举办大宋运动会……
西夏与宋朝蹴鞠对阵这个故事设定有几分历史真实?杨守素真有其人吗?大宋与西夏国力、军力对比如何?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画面绘踢球的两人是宋太祖赵匡胤与其弟宋太宗。
李元昊也爱蹴鞠
西夏与大宋比赛蹴鞠,史籍上并无记载。河南卫视的这档节目也只是将其作为故事背景展现。那么,历史上,西夏与大宋有没有可能发生蹴鞠比赛呢?
这是有可能的。蹴鞠自战国时兴起,便传遍四方,也曾流传至西夏国。
西夏人(党项族)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腹地,曾联合吐谷浑对抗强大的吐蕃政权。公元663年,吐谷浑为吐蕃所破,西夏人失去合作者,只得内附大唐。党项族内附大唐之际,正是唐代蹴鞠运动开展高潮之时。河西走廊一带,因为唐王朝有计划地移民和驻军,带去了中原文化。蹴鞠也是其中之一。
安史之乱后,党项部族被迁至银州、夏州附近,因那里是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大夏国王赫连勃勃旧地,所以党项部族被称为平夏部,这也是西夏国名字的来源。
唐朝末年,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助唐镇压农民起义,立大功,赐姓李,封夏国公。进入宋朝后,太祖赵光义又赐姓党项族首领赵姓。1032年,李元昊继承父位,他早就不赞成向宋朝称臣的政策,继位后就废了自己的李、赵姓氏,改姓嵬名氏,更名曩霄,自称“青天子”。6年后,索性建国称帝,国号大夏,李元昊自称“西朝”,辽为“北边”,宋为“东朝”,自此奠定了宋、辽、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李元昊非常重视军事、体育,亲自参与蹴鞠活动,在王城之中筑造鞠城,专门供蹴鞠使用,并鼓励国内的王公贵族积极参加蹴鞠等体育运动。射术、蹴鞠本就来自军中,有军事训练的性质。李元昊此举也是为了增强军事将领的后备培养。李元昊之后的西夏大多数国王,对此也都积极倡导。蹴鞠逐渐从贵族、军方流布民间,形成潮流。直到西夏灭国前夕,蹴鞠活动才渐趋式微。
而在宋朝,蹴鞠也同样是由盛而衰。开国之初,宋太祖亲自参与蹴鞠活动,后人还曾为此画下一幅“写真”。而由于“轻武重文”的“国策”,宋人更看重内心的修养,对忽视了军事体育训练,这就导致了蹴鞠在整个中原地区的渐渐衰落。
河南卫视的这档短片节目,将故事安排在宋仁宗时期。此时离建国才60余年,蹴鞠游戏仍然风靡。当时,西夏国大臣出使宋都,随行一支蹴鞠队伍,只能说有这个可能性。而对宋朝来说,组织一支强劲的蹴鞠队应战,也并不困难。
在史书上,我们还能看到,蹴鞠曾出现在外交宴会上,作为一项表演节目。那是宴请金朝来使的时候,那已经是南宋的事情了。
宋、西夏、辽曾三国鼎立
杨守素真有其人
在河南卫视的这部系列短片中,出使宋都的是杨守素,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这个人给北宋制造了极大的麻烦,我们熟悉的包青天包拯和欧阳修等人,他们在奏章里都曾提到过“杨守素”这个名字。包拯在庆历四年夏的一份奏章里开篇就写:臣伏见西贼再遣杨守素诣阙请命……
“西贼”,指的便是西夏。本来党项部族对中原政权是依附关系,现在突然立国称帝,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北宋朝野都将这种行为视为“背叛”。西贼、大盗、僭逆等不好的词汇是常常出现在北宋群臣的奏章里,而对西夏官署前也不会忘记加一个“伪”字。
杨守素是西夏大臣,李元昊的贴身谋士,西夏建国大业的筹备者之一。他上表建议李元昊改元称帝,怂恿李元昊遣使向宋朝投置嫚书,为侵宋制造借口。
所谓嫚书,就是轻侮的书信。李元昊本人很清楚,赵宋王朝是不会承认他称帝的,但他还是写了表章,陈述自己称帝的合法性。仁宗大怒,下诏夺去他的官爵,还在边界张贴布告,招募杀手,只要能捕杀李元昊,就授其为定难军节度使,赏钱200万。
李元昊在杨守素的帮助下,派人送嫚书,指责宋朝背信弃义,除了再次申述自己称帝的合法性之外,更是将过错推诿给对方。
杨守素多次出使宋朝,要么入贡,要么向宋请颁誓诏,要么交涉夏占宋边地城砦及索还夏国逃宋人户事宜。在西夏、宋朝之间几次三番“战”“和”的情况下,他到宋都,基本是在做“外交”上的努力,想为西夏多捞点好处。在出使期间,意图试探宋朝的国力(其实是想从中判断军力),有一定的合理性。
宋仁宗
宋、西夏军力对比
1040年这年的正月,日食。还是这位杨守素,他以此为征兆,力请李元昊发兵攻打延州,结果在三川口大败宋军。之后,我们熟悉的韩琦、范仲淹便走上了西部前线,开始了与西夏国的战争。
当时,宋、西夏的军力如何呢?
宋廷一度在接待西夏使臣时,通过表演以炫耀自己的武力。《宋史》中载,大概在995年,西夏遣张浦以橐驼、良马来献,太宗令大力士、身手敏捷的士兵引缰夺槊于后园,让张浦等人观看,且令兵士皆拉两石弓。太宗笑问张浦说: “羌人敢敌否?”张浦说: “羌部弓弱矢短,但见此长大人则已遁矣,况敢敌乎!”
张浦说的当然是奉承话。在考古中发现的党项族的“神臂弓”,其形制就非常大。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熙宁年间,扬州籍官吏李定曾献弓弩,能射三百步,谓之“神臂弓”。这种神臂弓,被认为是汉代所谓“蹶张”,中原失传,而西夏国独存。后来又由西夏引入宋朝。
事实上,西夏人以军马为国,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备弓矢甲胄,几乎人人能击。
在西夏政权灭亡以后,那些能征善战、精于骑射的将帅仍深受元朝重用。如曾在浙江任职的三旦八“善剑术骑射”,在江南作战时,“挟两犷骑,亲摄弓射贼,皆应弦倒”。元代学者姚燧称党项人算智威尔“关弓驰马,拳勇绝人”,杨维桢称担任浙江绍兴路录事司达鲁花赤(意为镇守者) 的党项族人迈里古思“自幼有奇气,善搏击技”。哈石霸都儿“善骑射,饶智略,临阵摧锋,所向无敌”,成吉思汗因其武艺高强,赐名“霸都儿”( 勇士之意) 。还有元太祖西征时的名将察罕、昂吉儿,无一不是精骑善射,武勇过人。
从党项族的兴起,直至党项族的消亡,在34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他们的尚武精神历久不衰。
据史料,西夏的精锐部队大致有三种:一是被称为“铁鹞军”的精骑部队;二是神速善战的“步跋子”军;三是名为“麻魁”的战力超强的女兵部队。
《宋史》中记载西夏步兵: “有山间部落,‘步跋子’者,上下山坡,出入溪间,最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每遇平原驰骋之处遇敌,则多用‘步跋子’,以为击刺掩刺之用。”从这里看,“步跋子”类似于今天的野战部队,体力充沛,能征善战。
一次,宋兵至离延州二十里的大柳树,请了一位当地人为其带路,将宋军带入埋伏圈,等宋军意识到上当后,这位带路人已失所在,才知道对方是“步跋子”。
而反观宋朝,在军事上,大多数时候,皇帝和文人士大夫只会割地、给岁币。
宋史专家张邦炜在其著作《两宋王朝史》中介绍,1040年至1042年,西夏和宋发生了三川口(今延安安塞县东)、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县北)和定川砦(今宁夏固原西北)三次大的战斗。宋军均遭受惨重的失败。在定川砦失败后,韩琦、范仲淹等人开始整顿军队,让士兵作战能力得到极大提高。西夏军也不再动辄攻打宋朝。当时有民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当地人还称范仲淹为“龙图老子”,因为范是龙图阁直学士。
而西夏虽多次获胜,但也陷入“财用不给”的境地,境内人民生活悲苦。庆历四年(1044年)秋,大辽与西夏发生了一场战争,损失惨重,李元昊唯恐宋辽夹击,只能与宋握手言和。它用一个称臣于宋的虚晃头衔,从宋朝每年得到大量的岁赐。
四年后,李元昊被其子削去鼻子,伤重去世。期间,西夏、宋朝并无大战。李元昊死后,杨守素再次接受重任,到宋都来告哀。因为西夏比较难搞的作风,仁宗派了一位非常有外交经验的臣子任颛陪伴杨守素。任颛故意问杨守素,李元昊是怎么死的?杨守素“不能对”,直到离开宋朝,也没有敢再放肆。
校对 徐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