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短视频进行苏州话教学意外走红 青年评弹演员袁佳颖:将中国最美的声音传承下去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4-17 20:20:30

雅俗共赏的苏州评弹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来自苏州市评弹团的青年演员袁佳颖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了自己录制的“苏州话小课堂”系列短视频,意外走红网络,浏览量突破65万,点赞评论量多达17000人次。“一、二、三、四.....”视频中的袁佳颖一边用标准的苏州话说着从一到四十的数字,一边用手比划着。4月17日,在接受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袁佳颖坚定地说:“我想为苏州话的传承尽一份力量,让中国最美的声音传承下去。”

参加评弹学校面试,第一次讲苏州话出洋相

袁佳颖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苏州“小娘鱼”,她喜欢唱歌,因为兴趣使然,初中毕业以后考进了苏州评弹学校。袁佳颖告诉记者,学习评弹不仅有自己的选择,还有父母的支持,“我喜欢唱歌,加上有点偏科,就想要往文艺方向发展。当时父母对于我的选择也是比较支持,他们觉得学自己喜欢的专业,还能有一技之长,自然是一件好事。”袁佳颖告诉记者,16岁时,她参加评弹学校的面试,是她第一次讲苏州话出洋相,“当时我讲的苏州话并不标准,读到《枫桥夜泊》中的那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时,‘愁’字应该是头由韵,用苏州话讲正确的读法应该是‘sui’,但是我当时只会念‘sei’,老师还在面试现场帮我纠正。”

在苏州评弹学校读书的五年时间里,袁佳颖除了要学习文化课,还要学习专业课。一年级有一门专业课叫做“吴语正音”,对吴语进行纠正教学,袁佳颖说:“虽然当年学习评弹的大多都是苏州本地人,但是几乎没有能够说的很标准的人。”袁佳颖告诉记者,在学习评弹之前,她的苏州话也不算标准,最明显的就是不会区分尖声和团声。袁佳颖坦言,虽然从小在苏州的老城区成长和生活,但是正宗的苏州话是在接触评弹曲艺之后开始学习。“苏州话的很多知识是学习了评弹以后才知道的,就比如说姜阳韵和江郎韵,尖声和团声,还包括头由韵等等,这些就是标准苏州话和不标准苏州话的区别。”袁佳颖说,“语言关键还是要靠环境。”

在苏州评弹学校,老师会随时随地要求学生说苏州话,并及时纠正错误的读音,同时经常叮嘱她们要用苏州话的思维去想、去说。袁佳颖认为,学好一门语言,一个是要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另一个是要敢于去说,“就好比是小时候学英语,知道正确的读音之后,不要怕出错和出丑,一定要大胆地去说和用,”其实一直到现在,袁佳颖的苏州话也不能说是完全标准,“我也和同龄的小伙伴们一样,有时候说着说着会蹦出几个普通话词语出来。”

尝试评弹与流行音乐跨界合作

2016年,袁佳颖从苏州评弹学校毕业,进入苏州评弹团。师承著名评弹演员盛小云,学习长篇弹词《白罗山》。据介绍,苏州评弹的书目一般有十三回到十五回,每一回可以说两个小时,袁佳颖对记者说:“我们需要把长篇弹词《白罗山》全部背诵下来,这个本子一共是十四篇。在一个场子内,一天说两个小时,用十四天的时间说完,相当于一个电视连续剧,”记者了解到,说长篇弹词的行话叫做“跑码头”,会在一个地方待上十四五天,“跑码头”是每一个评弹演员所必须经历的。

袁佳颖回忆说,有一次在苏州相城区望亭镇演出,那天身体不适,还伴随发烧和头晕,本来就是刚刚“出码头”,对于评弹书目还不是很熟悉,说到下半回书的时候,“先生”突击过来看她跑码头的情况,“我当时本来就头晕,看到‘先生’过来了,非常紧张,接连出了好几处错误。”袁佳颖下台以后,“先生”半开玩笑地跟她说,“人家都是一粒一粒吃螺蛳(评弹行话),你倒好,一盆一盆吃。”在那之后,对于不是很熟悉的评弹书目,袁佳颖都会不断地去说和练习来加深印象,再出现错误的几率变得更小了。毕业六年以来,袁佳颖每一天都在不断地练习,即便是疫情期间没有演出,她依然会坚持每天早上开嗓、练声、练气息;每天下午不停地练弹唱、练说表、唱开篇。“我会把自己唱的开篇录下来发给‘先生’,‘先生’听完之后会发语音给我,我就会对有问题的部分进行改正。”

今年春节期间,苏州评弹与“新乐府”玩起了跨界合作,袁佳颖与张尕怂合作演唱的曲目《塞北江南》登上了央视和河南卫视的元宵戏曲晚会,“这种方式非常适合现在的年轻人,通过一些流行音乐,用现在比较流行的方式,让评弹曲艺进入大众的视野里,”节目播出以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袁佳颖认为接下来要做的,首先是要继承好“先生”传授的艺术,其次是传播苏州评弹以及苏州文化。

用短视频进行苏州话教学意外走红

2月17日,袁佳颖开始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苏州话教学的短视频,在第一个视频中,她教大家用苏州话数数,从一数到四十,“大家都觉得评弹演员的苏州话比较标准,身边有一个老师,他就想让我录一个视频教小朋友们用苏州话数数。”恰巧因为疫情,袁佳颖的演出暂停,便在家中录起了一个个短视频。后来第一条短视频火出圈了,浏览量突破65万,点赞评论量多达17000人次,袁佳颖告诉记者,她当时看到觉得很震惊,看到很多人对苏州话教学非常感兴趣,而且也非常支持。

面对网友们的点赞,袁佳颖很受鼓舞,前段时间她也和同事们一起下沉到社区,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做信息采集志愿者,维护现场秩序。她认为,在疫情期间能出一份自己的力,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做志愿者期间,袁佳颖有感而发,“我在想,可以做一期与疫情防控相关的苏州话教学。”于是她就推出了一期关于疫情关键词的苏州话教学短视频,也受到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在这期短视频中,袁佳颖对于“疫情”“口罩”“核酸”三个词语的读法进行了教学示范,以及讲解了苏州话中普遍存在的尖音与团音不分等问题。

袁佳颖告诉记者,如今,苏州人说的苏州话,已经不是所谓的“老底子”,大多受到普通话的影响,从而发生了改变。“现在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我学习苏州评弹之前,说的苏州话也是不标准的。而流传了上百年的苏州评弹里,有着地道的苏州话样本,我希望为苏州话的传承尽一份力量。”很多网友在网络平台上看到苏州话教学的视频,都会去私信袁佳颖,“他们问的那些问题,确实是现在很多人分不清楚的或者是疑问比较多的。”后来,袁佳颖就这些提问,又推出了一期关于姜阳韵与江郎韵的苏州话教学讲解视频。袁佳颖表示,作为一名青年评弹演员,未来在苏州话的推广、评弹曲艺的传播等方面,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继续做下去。

实习生 郑佳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毕荣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