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藏着端午,“粽”享风雅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6-03 20:44:16

端午节里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博物馆里过端午节也成为当下人们有文化意味的选择。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仅可以在文物中看到端午文化的传承,文创也让传统端午文化有了更加新颖的现代表达,为端午节赋予充沛活力。

纪念楚国名士,赏文物里的楚文化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等。江苏吴地的端午节不是纪念屈原,而是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端午节有龙舟竞渡,还有吃粽子、挂菖蒲、焚艾叶、喝雄黄酒、洗草药水澡、驱五毒等习俗。江苏地区给孩子驱五毒常用五彩丝线编成绳结戴在孩子的手腕、脚腕,或编五彩丝线兜盛装鸡蛋鸭蛋。现在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时节,不仅是人们体验挂香包、包粽子、赛龙舟等民俗活动的日子,也是怀念两位楚国名士屈原与伍子胥的时节。1942年,郭沫若完成五幕历史剧《屈原》,引起强烈反响。同时,郭沫若又完成《屈原研究》,并将《离骚》译成白话文。出于对屈原爱国精神的认同,傅抱石在夏天创作了《屈原像》。这幅南京博物院藏作品中,屈原身着长袍,蓄发长髯,腰佩宝剑,面庞清矍,神情悲凝,缓步行吟于泽畔,思绪万状,右手正欲握宝剑之状,显现出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概。

此外,南京博物院还藏有金静芬刺绣屈原像轴。金静芬是江苏苏州人,十九岁从刺绣艺术家沈寿学习刺绣技艺,二十一岁随沈寿到北京,任清政府农工商部工艺局绣工科教习。绣品屈原峨冠博带,拱手而立,上款绣“屈原遗像”,下款绣“1956年国庆节吴郡金静芬绣”。 运针娴熟精巧,绣制细致平整,形象传神。

屈原生活时代的楚文化,具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特点,也造就了一批风格鲜明的文物,与端午文化有关的文物还有待观众继续发掘。比如江苏盱眙县南窑庄出土的战国楚国货币郢爰。“郢”是指楚国的国都,“爰”为重量单位。郢爰是目前中国发现并已著录的最早的黄金货币之一。郢爰是一种板状金块,刻有“郢爱”印文,使用时用剪子铰下一块用作货币。

如果想了解屈原更多,可以去位于湖北省秭归县城东的屈原纪念馆。纪念馆馆藏各种版本的《楚辞》和研究《楚辞》、屈原的书籍500余套。出土文物 800余件,其中较珍贵的有越王州勾剑,还有巴式戈、矛、剑。

馆藏文人画,诠释江南端午风雅

除了纪念屈原,端午还有祛毒迎祥瑞的传统,历代画家笔下多见午瑞图(或称“端午景图”),这最早可追溯自宋代,明清时期,“午瑞图”创作进入高峰期,文人画家与宫廷画家都曾进行“午瑞图”创作,从而把一种节令祭祀行为变成了一种审美行为,表达出文人对节日的仪式感,对生活的抒情。

明清时期,民间有制作“端午景”的习惯。《清嘉录》卷五“五月·端五”条记载了当时苏州一带端午景的情况:“五日,俗称端五。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号为‘端五景’”。这一时期绘画“午瑞图”的作品也十分流行,依据此时期的“端午景”,“午瑞图”的题材也相应出现了变化,画中蜀葵、石榴、蒲、蓬等物成为“午瑞图”中最为常见的表现题材。此外,夜合花、茉莉花、栀子花、萱花、枇杷等在农历五月前后盛开或成熟的花卉及果物同样是“午瑞图”的描绘对象。

苏州博物馆馆藏的王时敏《端阳墨花轴》,作为顺治十四年端阳应景之作,所画铜壶中插满葵花、蒲草等时令花材,笔墨清新,意趣古雅。王时敏是清代画坛著名的画家,被誉为“清四王之首”。还有清代画家石廷辉的《端阳佳景图轴》,文人用清雅脱俗的笔墨,传递出的对端午民俗的尊重。

五花八门端午文创,藏着文物故事

端午吃粽子,在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是我国首个粽子文化主题博物馆。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粽子的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物,了解嘉兴粽子文化的起源及传承脉络,更可以真实地感受粽子的制作过程。

此外,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都推出了各种粽子文创,除了高颜值,粽子背后的文物故事吸引眼球。当然,由于南北方的节令饮食口味偏好有很大差异,因此粽子口味要兼顾南北方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好。

古人认为虎为百兽之长,雄健威猛,是能食鬼魅、佑安康的神兽,因此在古代的端午时节,艾虎是常见的用于驱邪避疫的时令风物。故宫博物院推出“虎佑安康”粽子礼盒上的图案便来自红地奔虎五毒妆花纱裱片,表达了人们欲借神虎之力保佑平安的美好心愿。国家博物馆联合鼎泰丰推出端午节限定款“七端阳礼包”,一个可循环利用的彩绘国潮帆布包替代了一次性的礼盒。包正面印着的龙舟图里藏着一批国宝——场面描绘的是清代江南龙舟竞赛,灵感取自国博馆藏《龙舟竞赛图》;画中主角是“犀小尊”,原型为国博馆藏文物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包背面的图案是一座粽子山,以中国传统纹饰海水江崖纹修饰,寓意福山寿海、端午安康。工作人员说,希望消费者在吃粽子的同时,还能品到文化。苏州博物馆推出的粽子礼盒主打清新风。一件“端阳瓶安”挂件主打白蓝色调,以该馆馆藏明末清初王时敏所作节令画《端阳墨花轴》为灵感,用当代设计重绘古雅灵动的端午花瓶清供,并搭配艾草香囊,邀请消费者与家人一起赏画、食粽、佩艾叶,传递情谊与祝福。

据悉,除了文创粽子礼盒,苏州博物馆还推出了一款“粽子糖”零钱包。相传清朝时的卖糖商人会将糖块剪成粽子形状串起来售卖,成就了苏州独有的“粽子糖”,而今设计师就用可爱小巧的粽子造型包包来盛放苏州粽子糖,这也是苏博文创年轻化的又一次尝试。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