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旅行团:以戏剧的名义铭记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6-09 18:03:19

2022年5月30日,值习近平总书记为新安小学题词一周年之际,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和淮安市委联合打造的现实题材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在江苏淮安大剧院隆重首演。

1935年,江苏淮安新安小学,14名年龄不等的孩子,在汪校长的带领下,从学校所在地淮安出发,开始了长达十七年的修学之旅。十七年间,旅行团行程五万里,跨越22个省,以演讲、歌咏、话剧、舞蹈、电影、写作、绘画、报纸等形式,宣传党的主张,唤起民众抗日救亡。旅行团通过增设分团,成立分部等形式,先后吸收600余人入团,产生了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1946年5月20日,毛泽东主席为新安旅行团题词。

新安旅行团是民族抗战史上奇迹,在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尽的今天,当我们以戏剧的形式重新走回这段历史,无疑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深思、感怀。

新安旅行团:中国教育史与抗战史上的双重奇迹

这不是一个传统意义的旅行团。没有山水景点作为目的地,没有导游,甚至,旅行者不知道终点,也未知旅行终止的时间。其实,这也不是传统意义的游学。因为它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学,尽管它秉持的是以社会为课堂,以实践为课程的理念。

自1935年始,江苏淮安新安小学的14名年龄不等的孩子,在汪校长的带领下,从学校所在地淮安出发,开始了长达十七年的修学之旅。十七年间,旅行团行程五万里,跨越22个省,以演讲、歌咏、话剧、舞蹈、电影、写作、绘画、报纸等形式,宣传党的主张,唤起民众抗日救亡。旅行团通过增设分团,成立分部等形式,先后吸收600余人入团,产生了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

旅行团的活动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毛泽东、周恩来、邓颖超、宋庆龄、郭沫若、陶行知、谢觉哉、田汉、王洛宾、塞克等都曾经以不同方式支持、关注新旅的活动。2021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为新安小学回信,激励孩子们“刻苦学习,树立理想,砥砺品格,增长本领,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个小小的旅行团,居然引起了如此巨大的社会反响,不论是在抗战史,还是中国教育史,都堪称一个奇迹。

2022年,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和淮安市委联合把这个奇迹以戏剧的样式呈现于舞台。该剧由冯俐、李森任出品,扬帆、张笑总监制,闪增宏、方标军任艺术总监。总编剧:冯俐,编剧张颜、孙梦竹、郭惊,导演张颜。演出则由儿童艺术剧院和淮安一同担当。尤其是新安小学的一批孩子,更是以小演员的身份,重新走回了这一段民族历史。

(一) 剧化 “三难”

然而,将这样的题材带入戏剧,无疑面临着一系列困难。

一难在故事。指题材的碎片化和非故事性带给戏剧“走戏”的困难。从编导角度出发,这确实是一个很难措手的话题,尤其是要以戏剧的样式来表现,会面临很多具体问题。比如:这是一大堆比较零散的记忆碎片,体量很大,头绪繁多,关涉人员很多,甚至很多名人要人都有参与,但却很难根据戏剧表现的需要,找寻出主要事件。尤其是缺少贯穿性质的人物和事件。而最最艰难的,是需要在人性和人情层面,挖掘出符合戏剧表现的细节和场面来。这种碎片化和“去故事化”其实构成了戏剧编导的巨大障碍,是编导必须首先面对并予以解决的。

二难在红色。具体是指红色题材给戏剧带来的主题制约。新安旅行团的故事本身具有显见的“红色”,它其实折射了一部全民抗战史和民族解放史。但这种显见的红色属性,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对主题表达形成一定的制约,如何避免主题的单纯和浅薄,追求主题的丰厚和深刻,是操持者必须面对的第二个重要难题。尤其是如何克服概念化、符号化的塑造,避免标签人、符号人,都是难题。

三难在“儿童”。这不是成人剧,而是面向儿童、很大程度上又要由儿童承演的儿童剧。因此,表现童心、童趣是戏剧的要务,从言语行为、衣帽服饰到气质做派,都应该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但同时,尽管这是一群孩子的故事,却由于人物所处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得它与一般的儿童剧又有所区别。孩子们所有的“行走”,都不能走出乱离的历史镜框。这样,戏剧就面临走回历史,走进童年的双重吁求,担负了比表达童趣更沉重、更复杂的使命。

(二) 基于“三难”的“五求”

针对以上难题,该剧的编导们用心竭力地在五个方面达成突破:

一、以叙述与表演的频繁切换,达成人物和故事的随时出入和戏剧时空的灵活转换,从而以另外一种方式完成了戏剧的“整体结构”,形成明晰的故事线索。这一点,看看戏剧故事的时空处理,即一目了然:

第一场:当代,新安小学,戏剧社排练场,通过辅导员的讲述走回1935年10月。

第二场:过去,汪校长组建旅行团。

第三场:本场末,通过辅导员和汪校长对话,把视线重新拉回当今。

第四场:南京,申办通行证。

第五场:过去,南京,新旅遇冯则文。

第六场:过去,冯则文父子告别。

第七场:过去,冯则文带着通行证追随汪校长。

第八场:当代,新安小学排练场,辅导员等人叙述引出第九场。

第九场:内蒙古草原,新安旅行团与巴特父子相遇。

第十场:通过汪校长叙述回到1937年年底的平凉,结尾通过辅导员叙述完成切换。

第十一场:过去,冯则文、陈默与老革命、红小鬼黄河边会面。

第十二场:当代,借助辅导员和孩子们的叙述回到1938年桂林的无差别轰炸。

第十三场:当代,从新安小学通过讲述1941年新旅回到盐阜地区。

第十四场:过去,冯则文的牺牲。

第十五场:当代,两代少年同场。

可以看到,编剧在戏剧时空的处理上,采用了高度灵活、随意切换的作法,同时又借助平行空间的使用,达成了叙述和代言、表演和追述的频繁转切。而最重要、最根本的,戏剧通过叙述和表演的转切,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整体结构,避免了碎片化导致的松散和凌乱。在这个意义上,编剧首先完成的是一个高明的织造,显示除了高超的编织技巧。

二是用几个贯穿性人物,通过个体故事,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给历史以血肉,给历史以温度。尤其是陈默、冯则文两对父子的乱世离合,让观众走进人情人性,把历史还原成了“人”。

三是借助丰富的戏剧手段,完成和场景和故事的戏剧化表达。给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有歌队的设置,具体则借助肢体表演、轮诵、叙述等表演手段,完成了场面的戏剧化。如第二场的轮诵、第七场的模拟火车、第九场的模拟风声、第十二场的歌唱、第十四场的模拟盐蒿草丛等。平行空间和跨时空交流也时有可见,如第二场,关于是否组建新旅的讨论,家长们发表意见就用了平行空间。第四场涉及教材问题,则使用了隔空对话。第十场表现冯则文父亲的殉难,使用了平行空间。第十三场,盛盈盈、冯则文、陈默,都是通过定点光来体现平行空间里面的故事。编导甚至让不同时空的人物在舞台相遇,如第十五场,两个不同年代的两群孩子,在舞台上一起舞蹈等。

四是运用图像叙事和意象化的场景构造达成“戏剧化”。背景大幕的图像呈现随着故事转移而随时切换,而拉纤、腰鼓舞、黄河等意象化场景的设置,也都寄寓了作者画面背后的言说,耐人回味和咀嚼。

五是通过群场戏和表演的游戏化,契合了儿童剧的独特需求。全剧几乎都是群场戏,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的界限虽然清晰,但表演却差别不大。这些群场戏很适合儿童演员以群演的身份大面积参与,对于演技的需求也相对简易。歌队的歌唱以及模拟物体的游戏化表演,也很能适应童趣和“戏”的需求,诸如模拟火车和盐蒿草的表演,既能迎合剧情,又具备很强的游戏属性,非常适合孩子们参与。剧作的编导们正是通过此类表演的刻意打造,达成了剧作的“儿童化”。

综上所述可见,面对特定题材和主题的三难,剧作的编导们苦心经营,借助“五用心”来实现对于题材和主题局限的超越和跳脱。具体则形成了“三化”,一是情节的故事化,尤其是完成了类似编年史的一体化和整体化。二是戏剧化,借助丰富的戏剧手段,诸如图像叙事、平行空间、歌队等手段,达成了以戏剧的方式表达表现。三是儿童化,即通过群场戏和游戏化表演,完成了从题材到表演的全方面“面向儿童”。至此,原本零散的历史碎片,不仅被浑然整合在一个统一的言说结构里,而且形成了从历史到人的过渡,达成了从历史记忆到戏剧场面的艺术升腾。

(三) 关于“思想性的穹顶”和“红色的温度”

在谈到当代中国艺术时,我们提出一个具有贯穿性质的重要命题:“思想性的穹顶”。我们认为:当代中国的所有艺术,须臾未能少离、且必须提升到首要位置的正是思想性的关照。在此意义上,几乎所有的当代艺术经典,其炫目的辉光都是在思想性的穹顶之下散发出来的。在此意义上,很多试图逃离时代、追求所谓纯艺术的行为,不仅不切实际,而且愚不可及。而这并非“当代”的赐予,它反映的是我们悠久的艺术传统的现代诉求。因为我们向来注重道德评价,而且将它凌驾于艺术评价之上。因此,“三不朽”以德为先,因人废言,则屡见不鲜。而当善与美冲突的时候,我们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善,而不惜对美的消解。以此为前提,当代中国艺术无法回避、必须回答的一个最重要的命题就是:“跳好政治与艺术的双人舞”。

《新安旅行团》又做出了一份新的答卷。总书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邓颖超、宋庆龄、田汉、王洛宾、塞克、郭沫若、谢觉哉,顶着这些令人炫目的光环,如何让这所高大的建筑美起来,确乎是一个难题。

在这个角度,仔细体会戏剧的意境美、诗意美,通过版画风格的画面,雨水的声音、风声,戏剧确实赋予了历史以诗意,虽然悲切,却富有美感。音乐意象也很好的帮助了全剧主旨的表达,那些熟悉的旋律、不同年代的歌声在舞台上频频唱响,而图画、音乐等形成的复合意象又仿佛浓墨重彩,让观众在深刻之外又体会到一份沉重。

在“赋予红色以温度”上,该剧也可圈可点。戏剧试图把历史还原为细节,还原为泪水和酒窝,通过乱离背景下的个体遭遇,来重现那一段历史悲情。为此,剧作安排了三对父子:冯则文的父亲是国民党的官员、陈默的父亲是红军,大块头的父亲则是普通的劳工,三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父子的不同遭际、不同命运,划出了三个延伸的命运线条,找到了个体命运和民族命运的交集,在这个意义上,个体的牺牲和殉难,每一滴泪水和血,都是我们民族的历史,温热而生动。

当然,戏剧虽然崇高而温暖,却也并非尽善尽美。于此,我们也萌生一点儿奢望和期待。比如提到温度和湿度,我们建议戏剧在现有基础上,再精心打造几个“泪点”。在生活当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你不能轻易忘记。戏剧也应该这样,它完成的其实是一次铭刻,而所有的经典,都会给心灵以铭刻,持续而绵久。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期待《新安旅行团》可以塑造出更加丰满的人物、更加温暖、更加湿润。再如主题方面,我们期待能否多一点儿“刺痛感”,除了激励鼓舞,是否还可以带来反思,尤其是对于历史的深刻反思。因为反思其实也非常重要,正如铭记。

文|王宁 沙克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