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背后的《东京梦华录》:穿越宋朝旅行指南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6-15 15:08:46

热播电视剧《梦华录》,将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市井生活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也引发观众对于宋文化的探究。其实,剧名《梦华录》就来自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文《东京梦华录》一书,被称为“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青年文化学者侯印国曾翻译整理、推出译注本《东京梦华录》,他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为观众提供北宋市井生活的旅行指南。你也会感慨,“如果穿越到古代,宋代可能会是最适宜现代人生存的时代”吗?

从最早的“猫市”说起

如果你是“猫奴”,要知道,养猫的黄金时代是从北宋开始的,最早关于宠物产业的描述,就来自于《东京梦华录》。北宋开封的大相国寺一带一度是繁荣的商业中心,每月会数次开放集市,万姓交易。《东京梦华录》卷三“相国寺万姓交易”条记载:“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相国寺的集市分成很多区域,各自经营不同的买卖。在山门口,往往是卖飞禽猫狗等宠物的摊子,有时还能买到很多珍禽异兽,品种极多。

这是一个猫狗进入“商品经济”的年代,早期的宠物店已经开张。如果你已经习惯了今天的养猫节奏,都是网购猫粮,那穿越到北宋的开封也不会觉得陌生,《东京梦华录》卷三“诸色杂卖”条记载:“若养马,则有两人日供切草。养犬则供饧糟。养猫则供猫食并小鱼。”汴京的市场有各种各样的买卖,专业分工很强:你要是养马,就有商家每天安排两人供应马匹所需的饲草;你要是养狗,就有商家贩卖饴糖渣;你要是养猫,就有商家专门卖猫食和小鱼。到了南宋时期,关于宠物的行业就更加繁荣,《武林旧事》里记载的小商贩有“猫窝”、“猫鱼”、“卖猫儿”、“改猫犬”,涉及到猫窝制作、猫粮销售、猫咪交易、宠物美容多个领域。

迈开在夜市“逛吃逛吃”的步伐

电视剧《梦华录》中,开封的酒楼饭店非常多,其实,夜市是北宋汴梁最诱人的标签。北宋之前,哪怕繁华如大唐,天黑之后也都实行“宵禁”,一年之中只有几天才会纵容市民恣意夜游。北宋初期开放夜市,到了北宋末期,夜市已经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东京梦华录》卷“马行街铺席”条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寻常四梢远静去处,夜市亦有燋酸豏、猪胰胡饼、和菜饼、獾儿野狐肉、果木翘羹、灌肠、香糖果子之类。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在这里,每天的夜市一直要到三更天才打烊。没过多久,在五更天早市便又早早开张了。其中有几处闹市,夜市更是彻夜不休。即便是在周边偏僻的地方,夜市上也能买到山南海北各种风味的美食小吃。哪怕在寒冬腊月,大风大雪,天气条件很差的时候,夜市依旧风雨无阻。

上面这段文字只是《东京梦华录》美食描述中不太起眼的一小段,打开这本书,关于夜市还有“州桥夜市”等专门的条目,三百多字的篇幅里,居然提到了五十多种美食。但这竟然还不算是东京夜市的极致繁华之处,还有地方“夜市比州桥又盛百倍,车马阗拥,不可驻足”。整本书里美食的描述还有几十处,比如关于我们觉得可能“平平无奇”的面饼,便有炊饼、糖饼、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砣、髓饼、新样、满麻等十多种花样;关于螃蟹,便有煠蟹、烁蟹等十几种做法。看完之后你会感慨,怪不得当时的东京人,会“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大家都习惯了在外面吃饭,从不买菜回家做饭。

夜市中除了美食,还有其他各种买卖乃至于娱乐项目,最能满足喜欢“逛吃逛吃”的朋友,有卖头面、冠梳、领抹等衣饰的,有卖古物珍玩的,也有卖日用百货的,甚至还有不少人趁着夜色卖假货。夜色中的娱乐场也值得去看看,几十家勾栏瓦肆同时开张,这几个大勾栏,都能容纳几千人同时观看表演。我们可以想象几十个“德云社”同时开张的盛况。瓦肆里还有做各种买卖的,卖药的、算卦的、卖衣服的、表演摔跤的、卖饮食的、剪纸的、卖字画的、唱小曲的,各色营生不一而足。一到这声色犬马的繁华瓦子,你就觉得时间都不够用了。一大早过去,不知不觉沉迷其中,转瞬间就到了天黑时分,正所谓“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曾经的市井风雅

电视剧中女性之间的互助情谊挺“上头”,令人感慨的是,北宋时的东京市民有种与众不同的“豪情”。卷五“民俗”条说:“人情高谊,若见外方之人为都人凌欺,众必救护之。或见军铺收领到斗争公事,横身劝救,有陪酒食檐官方救之者,亦无惮也。或有从外新来邻左居住,则相借措动使,献遗汤茶,指引买卖之类。”京城里人民非常看重人情和友谊。要是有一个城里人欺负外乡人,其他京城人肯定会打抱不平出头,搭救保护这个外地人。有时候巡街军士要拘捕打架斗殴之类的人员,也会有热心人挺身而出,甚至肯自己出钱请军官吃饭,将大事化小。在这些方面,京城人从不怕麻烦。要是有外地人搬家来京城定居,左邻右舍都会热心地把自家的生活用品借给他,端着热茶主动来串门探望,还会详尽告诉他们各种生活信息,比如附近的各类商铺买卖的位置信息,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市民们又有种特有的颇具市井气的“风雅”,人们对生活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但凡是文艺演出,总是“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到了初春天气晴好的日子,大家总是要出城踏青,“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阒地”,《东京梦华录》用颇有诗意的句子描述了这个时节的市民生活,侯印国这样给出翻译,“车轮缓缓碾过春光,大地上芳草如茵。拉车的马匹在春天轻轻嘶鸣,路边绽放的杏花,编织成一片锦绣。莺儿在刚刚长出嫩叶的大树间愉快地鸣叫,燕子在春风和煦的晴空中自由飞舞。漂亮的女子在亭台楼阁的高处抚琴奏乐,俊朗的男子在画桥流水之间随意歌唱。抬眼看,有姑娘在秋千上来回荡漾,笑容满面;四处望,有人在开心玩着蹴鞠,无拘无束。早春郊游时寻找最美的风景,路边的花絮时不时掉进你的酒杯。回来的路上,头上插着的绿叶鲜花,把那些蜂蝶也都吸引过来,悄悄跟着你的归骑飞舞。”类似这样的生活片段还有很多,我在整理的时候时时刻刻沉沦在文字背后的世界里“难以自拔”,古人们的生活,不就是我们在忙碌庸凡的城市生活中渐渐失落的“风雅”吗?

流动的文字版《清明上河图》

《东京梦华录》确实和《清明上河图》相得益彰。作者孟元老在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随父定居京城,当时尚是少年,此后一直在京城成长生活二十多年,“数十年烂赏叠游,莫知厌足”。他和《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完全生活在同一个时空,走过同样的路,见过同样的风景,各自用画笔和文字记录了他们心中最繁华的汴京风情。他们眼里的汴京,“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一书一画的结合,能够带我们穿越至中国古代最令人向往的都市。

繁华落尽的哀思

《列子》里曾记载了一个故事,黄帝白天睡觉时忽然梦到自己来到了华胥氏之国,并深深被这个世外桃源所打动。所以后人经常用“华胥之梦”来指代理想的安乐和平之境,或作为梦境的代称。孟元老就是使用了这个典故,将这部笔记体的回忆录取名为《梦华录》。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这就是有名的靖康之变。孟元老在这一年南下躲避战乱,此后一直生活在江苏一带。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中曾记载一则故事,西晋灭亡后,避乱南下的诸位名士,经常在新亭约会,有人感慨:“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然后席见彼此相视流泪,这就是有名的“新亭对泣”。而北宋结束时,南渡文人也有全然相同的情思。宋人周辉在《清波别志》中说:“绍兴初,故老闲坐必谈京师风物。”和当时避乱到南方的其他文人一样,孟元老无比怀念故都风物往事,“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于是他将记忆中的繁华,一一诉诸笔端,直到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年)的除夕之夜才完成,这时距离他躲避战火离开汴京,已经足足二十年了。

侯印国说,彩云易散琉璃脆,东京开封的繁华依旧历历眼前。但对于经历乱离远遁南方的孟元老来说,这只能是在繁华落尽二十年后,梦境中念念不忘的旧时风华。北宋晏殊词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对孟元老来说,这本书,大概就是他“旧都风华常念远”的回忆录了。但对于今人来说,它却又是一部“梦回大宋”,重读久远年代繁华盛世的文字版《清明上河图》。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