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的绿皮,嘈杂拥挤的车厢,春运期间的k527次列车一直是人们记忆中绿皮火车的样子。它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走来,穿梭在南京与广州之间,见证了一年又一年旅客回家的温馨故事。今年春运,我们再次踏上这趟列车,看着那些拎着大包小包的男女老少满心欢愉,因为他们除了是归家的旅人,也一直都是自由的追梦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记者 许倩倩
15岁女孩第一次“圆梦”
列车刚驶出南京站的时候,车厢里的人还不是很多,宋芊慧一个人坐在窗口的位置看书,春运路上,这样的画面显得格外安静。“我不是春运回家的人哦,我才上高一,因为我跟妈妈商量,如果我在期末考的时候,考进班级前15名,就让我自己出去旅行,我很幸运,刚好考过了,来了南京玩。”她捂着嘴羞涩地笑着。
宋芊慧是湖南人,爸妈在广州打工,家庭不算富裕的她,在春运期间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独自旅行。“这一直都是我的梦想,想看看书本里的六朝古都。”说完她就大方展示了自己手机里的南京照片,她去了南京博物馆、南京图书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老门东、夫子庙秦淮河......“以前爱国只是口头上说说,来一趟南京,我才真的体会到了什么叫爱国。”她的眼神里,流露出对这趟旅程的满足。
“我想每年给自己定一个学习目标,完成了就和爸妈商量,让我去一个地方旅行,明年我想去云南。”宋芊慧说:“不过我最想的还是快点长大,用自己的能力去照顾父母,自己赚钱去看世界。”
人到中年,也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在列车硬座车厢的车厢连接处,见到了这对蹲坐在行李上的夫妻俩。他们从常州站上车去往广州,但是没买到座票似乎丁点儿没有影响到他们出行的心情,“我们要去广州旅游过年了,几天前临时决定的,一放假就收拾东西来了。”廖大姐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因为这是他们夫妻俩这么多年,第一次出远门旅游。
她和丈夫是江西人,在常州打工十几年了,除了江西、常州,没有去过其他地方,这一次会去广州,是因为和廖大姐一起打工的朋友是广州人,朋友过年回家,就邀请他们去玩。“这些年确实赚的一年比一年多,条件更好了,女儿也刚嫁人,所以我们两个人就想享受一下嘛!”廖大姐的丈夫王先生在一旁说道。相比春运回家的旅客,他们明显是“轻装上阵”,一个背包两个手拎袋就是此行的全部行李,用廖大姐的话说就是:“我们就是说走就走的旅行!”
无论在哪儿,老家永远是根
王全根已有84岁高龄,他也许不是列车上年纪最大的,但绝对可以排在前列,他说这是他一年内第二次来南京了。“上一次是10月份,回来参加表弟儿子的婚礼,这一次是13号来的,妹妹的孙子结婚了,都是喜事,回去就过年了,都蛮好!”但是回程赶上春运,老夫妻俩也没有买到卧铺,一路坐回广州需要27个小时。
王全根是镇江丹阳人,有一技之长的他,1957年响应国家号去到偏远地区为祖国发展做贡献,于是他只身一人去到广州从事地质测绘工作,时间一久,便在那里成了家。六十多年过去了,他从来都没有和老家断过联系,就连生在广州、养在广州的女儿的婚礼,他都是带着家人回到1300公里外的丹阳老家操办的。“他做这些事情从来不嫌麻烦,我跟他这么多年早就习惯了。”他的老伴说。“无论在哪儿,根是不能忘的,这是我们的传统。”王全根说完就拍拍胸脯,竖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