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在线打假:这些作品真不是我写的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7-13 20:18:09

7月11日晚,中国当代作家、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个人公众号发布一篇文章《这些作品真不是我写的》,称网上流传的许多“莫言文字”,虽然标注的作者是他,但其实并非出自他手。

他喊话这些文字的主人快来认领作品:“你这么好的诗寄在别人名下,在网络上流浪,实在是太可惜了。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发自己的作品,用我的名字,岂不是便宜了我。”

莫言喊话作者认领自己“流浪的文字”

“大家好,我是莫言。我在网上看到过许多挂在我名下的作品,其实都不是我写的。”文章一开头,身为作家的莫言直抒胸臆,切入文章的中心意思。他尤其点名提出了《酒色赋》和《你若懂我该有多好》这两篇文章,借用写给朋友林泉的回信说:“你来信问网上流传的《酒色赋》是否我的作品,我明确地告诉你,这不是我的作品。就像那首我认为写得很好的诗,《你若懂我该有多好》不是我写的一样。”

他还提到那首受到很多老年朋友喜欢的、充满智慧的《我》,但也表示遗憾,这并不是他写的作品,他衷心希望原作者速速把《我》认领回去,“你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根本无须借助我的虚名。”

对于那些流传到网上被冠以出自“莫言”的名言警句,他也表示“均非我作”。例如在《我只对两种人负责——我生的与生我的》中,作者写到“我只负责两种人,生我的人,我生的人。”由于被误以为是莫言所写,还有人据此批评他的三观,“对此我只有哭笑并叹息了”。

莫言说:“网上挂在我名下的诗词金句还有不少,限于篇幅不能一一例举。”他诙谐的语气中透露出对此类冒名事件的无奈,“我钦佩这些作者的才华,也为他们放弃自己的著作权而感到惋惜。”

并非莫言第一次辟谣冒名作品

其实,这已经不是莫言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对网络中流传的冒名作品进行辟谣。早在2017年,他注册社交账号时,因为网友太过热情,他一口气连续更新三条微博,与书粉进行网络互动。渐渐地,各大网络平台冒出了一些顶着“莫言”名义传播的短句。

有一些句子还能被人接受,但有一些属实比较违背社会价值观,比如这一句:“莫言说,我钦佩两种人,年轻时陪男人过苦日子的女人;富裕时,陪女人过好日子的男人。”当然更多的是鼓励人心的鸡汤名句,“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打一手好牌,而在于打好一手烂牌”“什么叫快乐,就是掩饰自己的悲伤,对每个人笑”诸如此类。

对于署名自己的短句,莫言有时会直接辟谣,公开喊话作者来认领,面对一些写得比较好的文字,他还特地回应说:“很多文章和金句我是写不出来的,感觉我占了很大便宜,他们应该把自己的孩子认领回去。”可依然阻挡不住这些“作品”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截至日前,记者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搜索“酒色赋”、“我只对两种人负责”等关键词仍然有不少人将其误认为莫言作品。

借名人身份发鸡汤语录

背后的流量套现逻辑

近些年,网络中借名人名义发布语录的现象倒是常有。除了莫言,还有许多著名作家被“冒名”,崔永元、白岩松等主持人也是被“冒名”的大户。“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这句话,一直被谣传出自著名作家冯唐作品《三十六大》,然而经过记者查阅,冯唐的作品中并没有出现这句话。

借用名人身份发语录,有的是玩梗。不久前在各平台上流行的“鲁迅文学”,网友就是为了玩梗,模仿鲁迅文风创作鸡汤文学,凭借着对鲁迅的熟悉,“移花接木”的句子读起来倒是颇有那番味道。像这句话,鲁迅散文《秋夜》中的名句“我家后院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被网友改编出其它有趣的版本:用鲁迅的方式形容“我没钱了”——“我裤子后面有两个兜,一个是空的,另一个也是空的。”

有的是故意而为之。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搜索,能发现许多以著名作家、企业家的名言为主题制作成的视频。一段来路不明的煽情文案,堂而皇之地冠上张爱玲、杨绛、巴菲特等名人的身份,以此吸引流量。有些“营销号”还以此为生,批量创作披着“名人语录”外衣的文字内容。

而在这些视频下方,紧接着会跳出一条购买链接,引诱网友去购买商城上架的商品。记者发现,这些名句往往总是戳中社会痛点,很容易引起网友关注,随后引导他们去点赞、转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孙庆云 实习生 谭丁元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