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香菜,让这对城里夫妻体会到土地的力量,于是下乡种起了“炮弹”冬瓜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7-18 20:31:01

扬子晚报网7月18日讯(记者 万凌云  通讯员 项凡睿 顾佳) 7月盛夏,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就算是清晨的风中也自带一股热气。在镇江丹徒区高资街道的农田里,王心海夫妇俩一大早就忙碌了起来,今年王心海种的“炮弹”冬瓜丰收了!

两人互相配合着采收,忙得是热火朝天。但谁能想到,6年前,两人还是“城里人”,对种地一窍不通。

一把香菜,开启了与土地的不解之缘

在王心海的冬瓜地里,一个个墨绿色的冬瓜,又大又直,呈“炮弹”状,外观喜人,煞是可爱。历经3个月的生长,今年预计能收获10万斤。“放在前两年,自己种的冬瓜可没有这样的光景,不是形状不好,就是颜色不行。”王心海说。

王心海夫妇以前在镇江市里做熟菜生意,由于购买各种材料的成本逐年增加,光香菜一样,每个月就要花上300元。为了节约开支,夫妇俩一合计,决定买点香菜种子回家自己种。没想到仅仅是5元的香菜种子,给王心海夫妇连续供应上了几个月的香菜!这让两人惊喜不已,也从中发现了不小的商机。

2017年,在多方考察下,王心海来到了高资,承包起了土地,转行当起了农民。“现在回想起来,当初胆子是真大,什么都不懂就敢种地!”

种地难,对于从没种过地的城里人更是难上加难。刚开始的前几年,农场投入大、产出少,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这让王心海意识到,光埋头苦干是不够的,各项技术得学起来。他向书本学,向周边的农户取经,向镇江农科院的专家们请教,开始了他的漫漫农业求学之路。

一捧生物菌肥,搭上增收致富的科技快车

王心海的冬瓜都是长在架子上,悬挂在空中,最大的有1米2,60来斤;最小的也有0.8米,40斤。采收下来的冬瓜堆在地里,王心海一趟趟将冬瓜搬上车,准备运往市场售卖。“都说直木顶千斤,今年的冬瓜架搭得还不够直,不够结实,”他一边搬运,一边感慨道。

这几年,他在农科院专家的帮助下,购买菌种回来发酵,运用生物菌肥技术,平衡土壤酸碱度、改善微生物,让植株能更好的吸收土地里营养,增强植株的抗逆能力,从而达到高产丰收。再加上冬瓜品种选得好,顺直,肉厚,瓜瓤少,口感好,他的“炮弹”冬瓜运到市场上,很快就销售一空。

在王心海的农场里,上一茬的瓠子刚采收结束,冬瓜就跟上了,另一块田里的豇豆藤也开始往上攀爬。这几年的外出学习中,让王心海在经营上也有了自己心得。

对农场里的每一块地、每个季节种什么蔬菜。都做了合理规划。其间,他采用轮茬休耕、综合种养等现代农业种植模式,实现了农场里季季有菜、丰收不断。接下来,他还想让更多的人,吃上自己种的蔬菜,吸引更多的人来采摘游玩。

“炮弹”冬瓜大丰收

记者还从高资镇政府获悉,这几年在高资,像王心海这样创办家庭农场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在政策、资金、技术的支持下,投身田间,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群众的生活越过越好。


校对 陶善工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