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栓Q”吗?,你知道“蚌埠住了”是什么意思吗?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生活正在被一些组合奇奇怪怪的互联网“黑话”所包围。上到退休人,下到小学生,大家跟风使用,张口就来。甚至“黑话”的生产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学习的速度,当你还在品味着上一句,你已经错过了下一句。
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你跟我说话,我每个字都认识,放到一起却听不懂。如果你也有这种感觉,那么是时候了解一下互联网“黑话”了……
什么是互联网“黑话”
来自浙江的零零后女生小圆(化名)告诉记者,她现在常常会有一种跟不上时代的感觉。身边同学“梗”太多,都是从互联网上学到的。而她不爱上网,喜欢看书,喜欢慢节奏,似乎与同龄人格格不入。比如说最近他们同学群里发的“99977”,她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其实“99977”就是一种互联网“黑话”。乍一听你肯定以为是数字号码,实则不然,它是一个依据于九宫格输入法展开的语言梗,大部分人在手机键盘上敲下这五个数字,谜底便会揭晓——“珍惜眼前人”,这才是它隐藏在数字背后的“黑话”。
所谓互联网“黑话”就是这样,它是一种语言玩梗。解题思路当然不止输入法这一种,它可以借助谐音,也可以是语意延展,还有些情况下,它会以图片、小视频等形式出现。“YYDS”“绝绝子”等流行词,只是“互联网黑话”的一个种类。
明星名人语录也容易滋生互联网“黑话”。例如杨幂在许多年前拍摄广告时说的一句“你没事吧”,按照传统语境,是提问者在向对方表示关心,如今演变出了冷嘲热讽、阴阳怪气的意味儿;刘浩存在访谈里回答得“嗯,怎么不算呢”,也成了互联网的流行语句,话中有话,含义被无限放大。
所以现在网上冲浪,很有可能跟别人没聊几句,就开始听不懂对面到底在说什么。因为一句话、一个词表达的意思早已不固定,和我们的传统认知有了分歧。
哪怕是中国杰出的文学作家,遇到互联网“黑话”,也会头疼。比如说,被许多人称为“行走金句王”的余华在一堂公开课采访中,挑战了目前网络上常用的流行词,“我e、m、o了什么意思,‘小丑竟是我自己’是自嘲的意思吗?‘夺笋啊’这是什么?”最终他只给自己打了60的及格分。
遍地都是互联网“黑话”
为了搞懂互联网“黑话”,有人专门出教程,豆瓣上还设置了讨论小组“村通网——网络黑话指南”。目前已经有15多万名成员,大家将不理解的“黑话”发至小组,一起解答,一起揭秘。由此可见,我们真是苦“黑话”久矣。
为什么非要学习“黑话”呢?组里的一名成员告诉记者,不学习不行,不然就会有一种落后于其他人的感觉,“尤其是同龄人说的话,你不懂会很难受。上网看着刷屏的文字,只能愣在那儿。”
是的,互联网“黑话”常常与“刷屏”绑定。一个语言梗出现,如果趣味性够强,一般都能引起网友疯狂复制,从而形成流行词。比如说《咬文嚼字》评定的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中,“破防”“躺平”两词和“碳达峰、碳中和”“小康”一起入选,因为在当年度,这两个词语曾被众多年轻网友转发使用,视频弹幕随处可见。
英国著名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所著书籍《自私的基因》中,探讨过流行梗的刷屏现象。他以“meme”模式来定义这种刷屏行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主角可能是一张图片、一段旋律、一个词语……
理查德·道金斯表示,这些图片、旋律和词语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每天快乐5分钟,“它需要很容易被记住和传播。”互联网“黑话”就是如此,它们往往简短利落,生动幽默,偏向情绪化的表达,不一定容易被理解,但一定要方便被记住。网友们记住后,再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它们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场景。
因此,互联网“黑话”虽然产生于互联网,却早已闯入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作家李尚龙在微博里分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生活小片段:我今天回家,在小区里一群孩子扯着嗓子喊“完了,芭比Q了!我一看这群孩子,也就三五岁,刚学会汉字没几年。
“暗人”为何不说“明话”
李尚龙在那篇文章中提出了他对于部分互联网“黑话”的观点。新一代人正在养成一种新型的文字体系,而这种文字体系可能是平台故意制造的错别字。他尤其吐槽了当前抖音直播间存在的文字游戏:秒杀不让说,要说成“秒秒”;赚钱也不让说了,要改成“赚米”;最可怕的是“直播间”也不让说了,改成了“啵啵间”。
“接受并使用这些错别字的,正是那些孩子,也就是我们的下一代。”他表示实在无法想象,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在暑假作业里写着:白雪公主吃下去王后给她的苹果,芭比Q了。他们写着:我妈妈在抖爸爸的啵啵间,花了五十米买了东西。
对此,抖音黑板报发布声明回应称,抖音没有相关规则,网友使用变体、谐音表达属于网络黑话,平台并不提倡。无独有偶,恰好最近几天,B站(哔哩哔哩平台)和微博也接连发布通知。B站称将规范汉字使用,集中整治利用谐音字、变体字等“错别字”发布、传播不良信息,维护清朗网络空间;微博称将健全平台用语管理机制,完善关键词识别模型,引导站内用户规范使用汉字。
这些事情也引起了许多网友讨论,其中有个说法是,我们创作的互联网“黑话”,有的或许是在逃避审查。互联网从Web1.0时代开始发展,经过了门户网站、论坛、空间、短视频、直播间等几代发展,人和人的网络对话变得越来越便捷,形式也更加多样,但是大多数时间,彼此仍旧处于身份隐蔽的状态下,你”和“我”隔着屏幕、顺着网线交流,谁知道对面坐着一名什么样的人?这也给网络言语暴力留下了滋生空间。不过近些年随着用户实名制、IP地址登记等方式普及,网络在慢慢趋向透明化。
一些互联网“黑话”应运而生。为了躲避审查,避免被屏蔽,有些人使用大多数人看不懂的数字代码,在自己的圈子里无障碍沟通。特别是涉及到公众人物的“黑称”,简单的名词,也暗藏深意。“虾”、“水产”、“篮球”等大家常见的词,都能被赋予侮辱性和攻击性的意义。通过简写和代称,来聊八卦,挖个人隐私。长久下去,这样的互联网“黑话”并不会让人感到快乐,反而会助长网络语言暴力。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赵伟告诉记者,古代历史中,“黑话”又有“行话”之说,指的是一个行业里的人常讲的话。这些话让这些人形成了固定的圈层,圈层外的人未必能理解。在他看来,现代网络社会也是,各自有各自的圈子,同时有自己的流行语。至于评价一条流行语是好是坏,则要交给时间。实际上,语言一直在演进,包括书写形式、词汇和读法,表现在文学上,就是唐诗宋词汉赋元曲……“语言是用来与人交流的,无论是表达观点,还是表达情绪,但是不管怎样,毫无由来的人身攻击,不可取。”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孙庆云 实习生 张雨瑄
校对 徐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