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数据,认识奔跑的你们”,700万中国外卖员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书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7-27 17:59:02

外卖员楚学宝说,他一直记得一句电影台词“穷就是你的错”,这像刀子般刻在他的记忆中。为了不让N代的“错”延续下去,他只好每天最早到达站点,最晚结束下班,跑七八十单,行三万多步,直到把自己打造成“单神”。以他为代表的外卖员到底是一群什么人?他们奔跑在城市的街头巷尾,步履匆匆,不敢怠慢时间半分,到底在追求什么?

2020年起,作家杨丽萍带着一系列的疑问走近他们。她采访调研了全国近百位外卖员,了解他们的生活故事,与他们一起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终于创作出《中国外卖》一书。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杨丽萍把外卖员称为“最亲密的陌生人”,她好奇这群城市的异乡人如何摆脱漂泊感,与社会接轨;她渴望用饱含温度的文字向读者呈现鲜活的外卖员群像。她告诉记者:“写作此书,一是致敬每一位为生活拼尽全力的人,二是我认为对平凡小人物的关注也是社会文明的一种体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孙庆云

为700万中国外卖员立传

定下选题的那天是2020年大年初三,武汉“封城”的第五天,这一天,杨丽萍和数亿中国人一样,隔离在家。她望着窗外广州的街道发呆,满目空荡寂寥。就在这时,一抹抹颜色从她眼前掠过,身着蓝色和黄色工装的外卖员骑着电动车行色匆匆,给按上暂停键的城市带来了一丝生动的气息。她突然想到,大疫之下,或许是他们在用生命为居民和医护人员搭建一条生存资料的补给线?

下笔前,杨丽萍最先得到的是一组数据:隔离期间,一位外卖员可以减少25人出行。她还得到另一些数据,2020年中国外卖市场交易规模预计达9340亿元,中国有700多万名外卖员,他们近半数是“90后”,平均年龄不到30岁,九成以上是男性,八成来自农村,46%负有外债,其中安徽、河南、四川是骑手输出大省。

这些面向社会全部成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公布的数据,终究带着冰冷的意味。杨丽萍说,透过这些数据,她根本看不清外卖员的面孔与表情,画像过于粗放和模糊,明明是经常来往我们小区楼道的人,却陌生到只有开门的那一声问候,“我想知道他们在城里生活还好吗?他们的爱情婚姻生活怎样?”

身边有朋友表示不理解,为外卖员写书有什么用,但是她却觉得,记录这个时代怎么可以不写外卖员?接下来的两年,杨丽萍执着地通过跟踪随访寻找答案,与中国近百位外卖员对话,最终他们面向生活的选择渐渐展露在她面前。她告诉记者,对于很多外卖员来说,这其实是一场没有选择的选择,“他们走的绝不是什么金光大道,而是一条走出贫困的羊肠小路、逃离困厄的小舢板。”

“你们在追求什么”

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楚学宝,来自安徽蒙城县农村,也是这本书第一章第一部分“单神的诞生”主人公,两人首次抽空见面时,约在咖啡馆。杨丽萍请他喝了杯咖啡,被对方瞄见小票56元。结果楚学宝和她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带着满满的惊讶:“喔,这么贵啊。”他中午吃饭,点了一顿美味的鸭腿饭,才花了15元。

成为外卖员前,楚学宝有老婆有孩子,他们想贷款买房搬离农村老家,老爸却病重住进了医院。买房让孩子进城读书,还是给父亲留笔救命钱?是你,你怎么选择?他的回答是,与其困在问题里挣扎,不如争分夺秒地挣钱,所以这些年他不是在跑单,就是在跑单的路上,多次蝉联站点“单王”宝座。

他跑的是外卖中最累的商超,客户一下单就是二三十个品种,有桶装水、粮油、酱醋,淋淋洒洒,很不方便拿。可给的钱多,没办法,硬着头皮也得干。有钱才能有选择,这个道理经过绝境的他比谁都明白。悲观的人往往看到生活的阴暗面,乐观的人无论身上多痛总爱笑,楚学宝很累,有时为了送餐累到吃不下一口饭,可他却打趣地说,做外卖后,腰间盘突出症好了,肾结石也没了,什么时候好的也不知道,太神奇了。

这样的楚学宝只是群体缩影,700多万外卖员里面有多少“楚学宝”,数都数不清:宋家三兄弟,来自安徽砀山。三个大男人同住2100元的宿舍,把钥匙放在门缝里,谁回家谁取。他们有个开饭店的终极梦想,并且相信一定会实现;江西南昌的阿龙小时候发烧,烧坏了脑子,被判断是一级智力残疾。30岁,他才有了人生第一份工作:送外卖。有人听说了他的故事,要给他捐钱,他都拒绝了,“要你们的(钱),那还要我干什么”……

杨丽萍在这本书里探讨的是外卖员与社会融合的一个过程。越漂泊的人越向往遮风避雨的归宿,从形单影只到成双成对再到建立家庭,他们中有人说“想给女儿找个好学校“,还有人说“多想在城里有个家”,表述方式不一样,都在一步步在摆脱人生的漂泊感,追求人生的稳定感。

若这样说,楚学宝还算是幸运的。杨丽萍调研后发现,能够在所工作的城市解决婚恋问题的外卖员,非常少。2021年春,为找到人生伴侣,上海一位外卖小哥在外卖箱上贴了征婚广告,白纸打印着红字与黑字:老家河南,正直善良,能吃苦,肯付出,乐观执着。

“你们想告诉我什么”

写一本属于外卖员的书,最大的障碍在于取得他们的信任。接受采访会耽误跑单,而外卖员的收入靠一单一单累积起来,孩子的奶粉钱、父母的医药费、自己的房贷月供以及他们在这座城市的吃喝拉撒,都指望在这。“没有信任,你在他们眼里和推销楼盘的、推销广告的,没任何区别。”杨丽萍说。

一开始她就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而且她认为被拒绝才是人之常情。所以每次采访,她会提前打电话,尽量避开骑士工作的高峰时间段。因为在她看来,人没有任何理由,要求陌生人理解你、帮助你。但是在真正的采访过程中,她却出乎意料地得到了不少外卖员的帮助。

有人出自于善意,还有更多的外卖员希望通过这本书,把自己内心的话讲给外界,“他们每天敲开那么多人家的门,跟很多人打交道,但没有知道他们是谁。他有失落吗?有痛苦吗?没有人知道,这个时候,哪怕有一个人坐在他面前,真诚地跟他交流,听他的故事,他们都会很开心。”

那么,他们想借这本书对外发出的声音是什么?

一路开挂的宋增光想告诉世界,送外卖也可以顶破事业的“天花板”。他从连云港来到上海,破除重复性工作带来的发展瓶颈,当外卖员8个月就升到站长,三年后成为上海培训专员,先后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动模范、2021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性格腼腆敏感的小于(化名)想表达理解的重要性。他今年31岁,总爱把“外卖送得人越来越自卑”这句话挂在嘴边。有次他和电话那端的客人发生争执,恨不得把手里提着的麻辣烫扔在地上,把钱赔给商家,可忍了忍,想到7块2的配送费,在门关上转身下楼的那一刻,他还是赔着笑脸说:“祝您用餐愉快。”

在城市漂泊20多年的王计兵想证明“眼前的苟且、诗和远方,人都可以拥有”。《中国外卖》出版后,他所写的一首诗《赶时间的人》冲上热搜,一天内有三家出版社找到他,计划出版他的诗集,王计兵跟其中的一家签了约。他曾经说过,出诗集是他写作的终极梦想,这个梦想如今变成现实了。

一条腿支撑人生的王建生则想传递出外卖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杨丽萍忘不掉他说的一句话:“几公里的送餐路其实是一个没有监管的真空地带,商家能放心地把餐交给我,客人能放心地吃我送的餐,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相信我。”为得这一份信任,冬天的时候他怕餐凉,甚至会把冲锋衣的加绒内胆脱下来,放在外卖箱里防止热气散开……

杨丽萍自述:送外卖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

我的采访录音整理有近百万字,有的外卖员的录音整理多达七八万字,有一位高达十几万字,可是见诸书稿仅数千字。每采访一位外卖员,我都想探索深入一些,读得透一些,多了解不为人知的一面。

我有时会租辆电动车,从早七点开始跟踪一位外卖员,至到晚10点,跟着他取餐送餐,观察他举止、形态和表情,感知他的处境和心态。采访带着孩子送外卖的李邦勇时,我下午4:30时赶到他所在的送餐商圈,他刚刚从幼儿园接了刚刚放学的女儿。我观察他们父女取餐,送餐,才会写下:“急剧加速和转弯时,女儿就揽紧他的腰,身子跟他贴紧些,再紧些。坐的时间长了,她脸上会浮现倦意,小脑袋贴着他的背,耷拉下去……过减速带一颠簸,她慌忙抓紧爸爸的衣服。到了地方,他从外卖箱掏餐盒时,背后的小梓涵像松鼠似的‘哧溜’一下跳下车。”

女外卖员占10%左右,我对她们很关注,一我本身是女性,有种天然的联系;二是我编了20多年的家庭杂志,那本杂志是广东省妇联主办的。在这本书中,我只写了刘海燕,良菊,赵盈盈等几人,采访和关注的却远不止这些。如重庆的邹小容,因27岁的儿子患了尿毒症,没钱换肾,她跑5年外卖,骑行13万公里,骑坏4辆电动车,最终赚了50万,给儿子换了肾;天津和山东还有两位母亲,她们的孩子得了恶性肿瘤,为给孩子治病选择了做外卖。

很多人的心里,外卖是一份简单的、机械的工作,门槛很低。但是这份工作,对外卖员而言有着更深刻的内涵。诗人王计兵,是最典型的一个。

开始时,他没想赚钱,都是一单一单地跑,没在意收入,把这当成体验生活。他实在是太爱写作了,只要做对写作有益的事,他就会开心得不得了。那些偏僻的、位于犄角旮旯的单没人愿意接,他却愿意跑,到没去过的地方看看,那是一种难得的体验。近百次奔波后,他写出诗歌《赶时间的人》:

从空气里赶出风

从风里赶出刀子

从骨头里赶出火

从火里赶出水

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

只有一站和下一站

世界是一个地名

王庄村也是

每天我都能遇到

一个个飞奔的外卖员

用双脚锤击大地

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

结语

7月26日晚,我走在街头,正在思考如何为此次的报道划上句号,这和最初下笔一样艰难。一名骑着电动车的外卖小哥恰好从我身边路过,仓促间,我能感受到他的时间可能仅仅只有3秒。那一瞬间,突然有句话从我脑海中跳了出来——中国有外卖,中国缺不了脚踩两轮车、来回奔波的外卖员。我听到他对着手机说:“喂,您好,外卖快到了,麻烦开一下门。”电话那端客人的声音听不清,但我想他一定也会回馈于基本的礼貌和尊重。陌生人的对话,以和气开端,再以和气结束,这应该是最好的结局。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