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拥有一份月球地图!”你知道《独行月球》里的万户山什么来头吗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7-29 14:08:29

今天,沈腾和马丽主演的开心麻花科幻喜剧片《独行月球》正式上映,从片名就可以看出,故事主要发生在月球。不少观众看完电影表示,“好想拥有一份月球地图!”

为了自救和救地球,沈腾饰演的独孤月在月球上驾驶着车追踪太阳,一路山川场景挺浪漫,不少地名有中国元素,比如“万户山”、“广寒宫”等,独孤月在台词里还做了科普,比如万户山,其命名来自明朝士大夫万户。

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万户”是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20世纪70年代,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Wan Hoo(万户)”。万户山是为了纪念我国明朝的士大夫万户而命名的。他是世界利用火箭飞天第一人,并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被炸得尸骨无存。

万户的百度标签是“世界航天梦想第一人”。万户本名陶成道,原名陶广义,后被朱元璋赐名“成道”。原是浙江婺城陶家书院山长,喜好钻研炼丹技巧。一次炼丹事故后,转为试制火器。元末,吴王朱元璋下婺州,陶成道率一干弟子献火神器技艺。在历次战事中屡建奇功,受到朱元璋封赏“万户”,从此陶成道被人称为“万户”。明初,陶成道是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晚年,他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上面,双手举着2只大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风筝的力量飞起。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为纪念万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这位古代的中国人命名。

其实,在月球的地名里有很多中国元素,截止到2021年,中国地名就达35个。

从1970年开始,随着我国成功发射了自主研制的人造地球卫星,月球命名表中的中国人名开始逐渐增多,70年代有8个,80年代有2个,2006年又增加了5个卫星坑的命名。

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后则开启了自主命名阶段。其中,2010年8月,位于北极和南极的毕昇、蔡伦和张钰哲3个环形坑命名;2015年10月5日,中国嫦娥三号着陆区,4项月球地理实体命名被正式批准,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勘探过的周边方圆77米区域,命名为“广寒宫”。附近3个环形坑分别命名为紫微、天市和太微。广寒宫名称的正式批准,使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中的嫦娥和玉兔在广寒宫相聚,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2019年,嫦娥四号登月后,中国一次获批了5个月球地名:织女、河鼓、天津、泰山和天河基地。有意思的是,织女、河鼓、天津这3个名称,与2015年批准命名的紫微、天市、太微名称,都来源于中国古代天文星图中的“三垣四象二十八宿”概念。

2021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嫦娥五号着陆点命名为天船基地;着陆点附近5个环形坑命名为裴秀、沈括、刘徽、宋应星和徐光启;着陆点附近两座山脉分别命名为华山和衡山。

嫦娥五号着陆点命名为天船基地(Statio Tianchuan)。天船是中国古代星官名,属于二十八星宿中的胃宿。此前享有Statio(基地)这一称号的,只有阿波罗11号着陆点静海基地(Statio Tranquillitatis)和嫦娥四号着陆点天河基地(Statio Tianhe)。

着陆点附近的山脉被分别命名为华山和衡山。 

着陆点周围的5个环形坑均以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家命名:裴秀,中国西晋时期地理学家,作《禹贡地域图》,被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沈括,中国宋代天文学家、数学家,著有《梦溪笔谈》;刘徽,中国三国时期魏国数学家,曾为《九章算术》作注,以割圆术求出π=3.1416;宋应星,中国明末科学家,其《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中国明代农艺师、天文学家、数学家,师从传教士利玛窦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等。

目前,月球地理实体命名的管理和审批由世界各国公认的权威天文学术组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负责。月球作为全人类的共有财产,任何研究者都有权基于科学研究的需要向IAU申报月球地理实体的命名,但必须遵循IAU的各种规则和程序。

首先,被命名的月球地理实体本身须具备特定的条件。比如,须具有特殊的科学研究应用价值,直径须大于100米,对其进行命名有助于月球研究及月面测绘等;

其次,所命名的名称也必须符合IAU规定的要求。比如,撞击坑只能以著名科学家姓名命名,且须为去世三年以上的科学家;山脉则以地球上山脉名称命名等。

时至今日,月球上已经有9000多个地方被起了名字,月球上的地名,不只是为了方便定位,还承载着人类的科学文化记忆,它记录了世界各国,为人类科学进步而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表达着人类对科学文化的尊敬与重视,月球上的地名图,也是人类科学发展的脉络图。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