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江苏省委网信办、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指导,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紫牛新闻、扬子晚报网承办的“江苏十三宝”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由广大读者网友投票并结合专家评比,将有十三件宝物代表着江苏十三个城市脱颖而出。
宿迁市博物馆是文物性博物馆,国家三级博物馆。博物馆占地约为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仿汉式建筑,共分四层。主展厅面积2500平方米,陈展主题为“宿迁文明发展史”,馆藏文物近3000件(组),其中一级文物9件(组),二级文物31件(组),三级文物111件(组)。
一、汉白玉韘形佩
国家一级文物,泗阳大靑墩泗水王陵墓室出土。长8.6cm,宽5.2cm。通体洁纯无暇,两侧透雕连体螭(chi)龙,形体修长,线条流畅。这件美轮美奂的古代玉器,正是盛行于汉代的高等级佩饰,在风格上跳脱了旧有的传统束缚,灌注了新的风貌和审美价值,它质美工精、匠心独具,其庄严奇美的神采,集中反映了汉代浪漫神奇、张扬大气的文化精神,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许慎《说文解字》这样解释道:“韘,射决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韦系,著右巨指。”韘最早为射箭钩弦之器,商朝时便已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韘”由原始的狩猎工具、战争器械,转变为中国文人雅士的佩饰。据考证,西汉时的泗水国,位于现在的泗阳县及周边地区。当时泗水国的土地肥沃,人口密集,农业发达,是襟泗滨淮、膏壤殖谷的丰饶之地。据《汉书·诸侯王表》记载,泗水王从刘商到刘靖,相继传五代六王,长达125年之久,留下了辉煌灿烂的西汉文化。
二、泥塑猴面具
新石器时代顺山集遗址出土。高6.7cm,宽6cm。形象逼真、神态生动。眼、鼻采用镂空雕塑手法,吻部突出,穿五孔表示牙齿,上额钻一孔,下有一桃叶形突起。顺山集遗址位于泗洪县梅花镇赵庄东侧,遗址体现了较完整的淮河流域史前聚落形式,其前后延续年代为距今8500至7500年,尚处在母系氏族繁荣阶段,填补了黄淮下游新石器时早中期文化的空缺。根据自身独特的文化面貌,该遗址的一、二期文化遗存命名为“顺山集文化”。它把江苏省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600年,被称为“江苏文明之根”。顺山集文化遗址荣获“201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三、碳化稻
发现于泗洪县梅花镇韩井遗址,经碳-14检测,距今约8500年,从中提取出的植硅体具有明显的驯化特征,是目前淮河中下游地区发现最早的碳化稻。韩井遗址位于江苏省泗洪县梅花镇韩井村,南距泗洪县城约20千米,西距顺山集遗址约4千米,海拔约20米。遗址属顺山集文化时期,面积约5万平方米。韩井遗址发现的古稻田被分割成不同形状的田块。碳化稻的出土,是顺山集文化水稻栽培与利用的直接证据,反映了淮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水稻驯化实践。
四、明嘉靖尊真武神铜像
国家一级文物。铜像高42cm,由一大四小神像合铸而成,主神为真武大帝,助其降魔的四帅分列左右,前端为龟蛇灵兽。铜像造型精美,人物神态迥异,显示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真武大帝居中,披发跣足,仗剑睁目,左手食指上示,脚底置龟蛇,神态端正威严。四帅分列左右,成八字排列,有的双拳作揖,有的左手捻须,有的右手持兵,左手抚于胸前,有的宽面大耳,右手持长板。铜像背部刻有铭文,共有47个字:“寿州下蔡大山东/信士马铠同子马儒等合家共发心/奉请祖师并四帅等金火匠黄柏/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请”。据铭文可知,该铜造像为嘉靖四十一年寿州信士马氏父子所请,器物保存完好,形象生动,组合完整,纪年准确,是明朝道教信仰最鼎盛时期的实物见证。真武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无量祖师,全称真武荡魔大帝,是中国传说中的北方之神,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
五、汉敛葬玉
国家一级文物,共两套、19件,泗洪县梅花镇出土。两套敛葬玉为一座夫妻合葬墓所出,系男女主人随葬所用。其中男性敛葬玉共8件,包括眼睑2件、鼻塞2件、耳塞2件,口琀、肛塞各1件;女性敛葬玉共11件,包括眼睑2件、耳塞2件,耳珰2件,鼻塞2件,口琀1件,肛塞1件,阴塞1件。眼睑为青玉质,树叶状,两端有穿孔。口琀为白玉质,蝉形,雕刻简单,有明显“汉八刀”之风。各种玉塞则做成棱柱状,长短各一。如此完整的两套敛葬玉在考古发掘中并不多见。葬玉是一种独特的墓葬习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出现了“玉敛葬”的习俗。至周朝,以玉敛葬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礼仪制度,对于各种不同的随葬玉器,摆放的位置都有相应的规定。及至汉代,玉文化发展繁荣,皇亲贵族、士大夫阶层不仅生前要佩戴玉器,死后更是要随葬大量玉器,葬玉习俗也由此发展到顶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孙庆云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