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郑执:《胆小鬼》凭借冒险精神“寻找”观众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8-18 19:23:01

近年来,东北作家的作品不断被影视圈青睐,这类故事之所以击中时代情绪,就在于作家们儿时感受过东北重工业基地的辉煌与荣光,青少年时期他们目睹父辈经历惨痛的下岗潮和命运的遽然下坠,这成了他们难以抹去的创伤体验。双雪涛的《刺杀小说家》《平原上的摩西》,班宇的《逍遥游》,均被改编成电影;郑执的长篇小说《生吞》则改编成16集悬疑短剧《胆小鬼》,目前正在优酷热播中。

与以往的悬疑剧不同,《胆小鬼》摒弃了大多数类型剧以罪案为主体的传统呈现方式,聚焦青春成长过程中“人”的故事。采访中,编剧郑执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最早看到导演剪辑版,就哭到崩溃。“小说的气质是电视剧想保留的,但也想做一些创新尝试。相信随着播出,《胆小鬼》会找到属于它的观众,这是需要找观众的一个剧。”

主动请缨任编剧,

这是需要“找观众”的一部剧

由郑执编剧,张晓波执导,欧豪、王砚辉领衔主演的短剧集《胆小鬼》,改编自郑执长篇小说《生吞》,将以四名少年十年的人生变迁为故事主轴,由两起跨时空却高度相似的命案为线索,通过抽丝剥茧的解谜过程来窥见人心,见证勇敢的力量。

作为小说《生吞》的原著作者,郑执表示主动请缨投入编剧工作,是因为自己跟这个故事本身有放不下的心结。“在小说里,我觉得因为一定客观限制,没有把这个故事真正按照心里的样子讲完。所以《胆小鬼》我主动提出要自己写剧本,就是想弥补这个遗憾。”郑执表示,最后拍摄完成的效果,对他个人而言,把这个遗憾弥补上了。“我弥补的那部分就是,四个年轻人之间情感流动的故事,他们之间的人物关系。这部分故事听起来就知道是节奏缓慢的,优柔的。讲完之后,我觉得关于青春、友情之间的主题,我想说的话基本都说得差不多了。”

郑执表示,首次担任编剧,虽然都是码字,但完全是两个行当,叙事角度、表现手法,还是逻辑思维都不一样。 “打一个简单比喻的话,小说是一个人国度中的国王,一切自己说了算,只需要对自己负责,但编剧工作来说,一切要以合作为前提。一个剧的成败,一开始就不是单一元素。我一个写了十几年小说的人突然开始写均,首先要学会跟人愉快、默契合作。”总体而言,这是一次愉快的合作。

郑执最近学会看弹幕,也在关注网友的评价三条时间线并行叙事是《胆小鬼》最大的特点,多条叙事线索有的观众觉得新颖,也有观众认为形式阻碍其进入剧情。“其实很多也是预料之中,我始终认为,一个多时间线叙事的给人的回忆感、层次感、对比感、堆叠感,这是从《生吞》到《胆小鬼》一直想要保留的气质。这个气质很难保留,你要靠冒一点冒险精神和一些技巧去留住它,我觉得保留这个气质是对原著读者的尊重。”

有评论认为,从小说到剧集的转变过程,《胆小鬼》似乎有些“水土不服”。郑执表示,对原著作读者要尊重,在面对没有看过小说的普通观众,主创也想在叙事节奏等方面想做一些尝试创新,相信随着后面的播出,《胆小鬼》会找到属于它的观众,我觉得这是需要找观众的一个剧。

在悬疑里讲生死,

四位演员塑造了原著里的少年

郑执表示,从小说到剧本,自己并没有把这个故事框定在“悬疑”或是“青春”的某一具体类型中,“我相信喜欢它的人,会从故事中看到自己。作为一个小说家、编剧,讲好一个故事,讲好人的感情是重中之重。”郑执坦言,虽然最喜欢的作家是艾伦·坡,但自己不是悬疑小说的硬核粉丝。 “如果要创作悬疑小说,悬疑那部分并不是我最擅长的,也不是让我感到最嗨的核心。悬疑是讲故事的包装,叙事色彩的一个壳子而已。在悬疑里面无非讲的是生死,生死是一个命题。”

《胆小鬼》讲述以秦理、黄姝、冯雪娇、王頔为代表的少年们在成长过程中因“胆小”留下无法对人言说的隐痛,揭示其背后的价值表达。其中,欧豪出演的秦理引发讨论。郑执坦言,选择欧豪,首先是张晓波导演的决定。“用导演的话来讲,欧豪的眼睛里始终有一种非常干净的少年气,这是属于他自己的气质,尤其是在他定妆之后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我觉得完全符合秦理的形象。”

剧中的秦理、黄姝、冯雪娇、王頔是四个好朋友,郑执对他们的评价颇为积极,其他演员也不是多么贴合原著的四个孩子,而是他们塑造了这四个孩子。“我在修改最后一稿之前,也就是拍摄稿之前,已经知道了是这四位年轻演员来演这四个角色,所以是带着这四个年轻人的脸去写的。当我看到他们呈现在荧屏中的时候,我只有欣慰跟满意,以及感谢。”

把一个悬疑色彩复杂、悲伤的故事,改为《胆小鬼》,光剧名就带着清新青春感。郑执认为,这是从小说到剧本过程中最有趣的体现。“《生吞》也是一个好名字,但它更适合作为小说那种带着一层朦胧的、不易解读的、层层剥茧式的、余味更长的表达。《胆小鬼》是带着一个意味的词,谁都能看得懂,又贴合整个故事主题,更不用说里面贴合了我特别喜欢的梁咏琪的那首歌,配合了时代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