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全国测绘法宣传日。测绘,古已有之。行军打仗时,它的作用尤为明显。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就提到两个真实案例:
樊知古父祖都在南唐为官,但他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又“不得志于李氏”,就谋划回到北方。他先剃掉头发做了和尚,在安徽采石矶上建茅屋、凿石窟,并且建造一座石塔。在月明星稀之时,他将绳索系在石塔之上,划小船渡江,用绳索来测量江面宽度。在多次试验取得数据后,便北上汴京上书献攻取南唐之策。974年,北兵南下,以樊知古为向导,攻下池州,又在贵池县境李阳河上作架设浮桥的试验,成功后才在采石矶正式组装跨江大浮桥,三日告成,果然不差尺寸。宋军十万步骑由浮桥渡江,直逼金陵,最终迫使李煜投降。
陆游的这段记录和《宋史》稍有出入,《宋史》说,樊知古是在采石矶附近的江上垂钓几个月,乘着小船装载丝绳,把丝绳系在南岸,迅速地划到北岸,用以计算江面的宽窄。
那么,古人必须用划江放绳索的方法来测量水面宽度吗?当然不是。在古人留下的方法中,我们还看到一种比较高级的测量方法:
今有登山望津,津在山南。偃矩山上,令勾高一丈二尺,以勾端斜望南岸,入下股二丈三尺一寸。又望津北岸,入股里一丈八寸。更登高崖,北却行二十二步,上登五十一步,偃矩山上,更以勾端望南岸,入上股二丈二尺。问津广几何,
答曰:二里一百二步。
图片来源:《中华古地图集珍》(阎平,孙果清编著 西安地图出版社 )
这道古代数学题,大家看了可能感觉云山雾罩,事实上它用到了古代的测绘工具“矩”,也用到了类似现代数学三角形原理的计算方法,在两个观测点上读取六个观测值,通过计算来测量河宽。这里就完全可以不用渡河。
还有一个问题,樊知古为何选取采石矶附近的江面进行测量呢?这是因为采石矶的江面比瓜洲要窄,但一有微风就起波浪,“一风微吹万舟阻”,历来便是为兵家所必争的军事战略要地。东汉以下,孙策破刘繇、司马氏灭吴、苏峻叛乱取建康、韩擒虎伐陈、黄巢义军北渡、赵匡胤攻南唐、虞允文战金兵、朱元璋与陈友谅相持、太平天国守天京,无不在这里展开过战争。
陆游在《入蜀记》中还提到隋军东征的故事,说隋炀帝征辽东时,曾建浮桥渡辽水,但因为没有丈量好,浮桥短了一丈多,隋兵只好跳入水中作战,高丽兵则在岸上攻击,占尽地利。这一仗,麦铁杖战死。后来何稠让人拉回浮桥,接长以后,才从桥上渡过辽水。
陆游用一正一反两个事例说明了测绘对行军打仗的重要性。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