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气宝藏|这十件宝物能讲述你心中的古城苏州吗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9-02 14:15:11

紫牛新闻、扬子晚报网在江苏省委网信办、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指导下,在2022年8月至10月,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出“宝物奇旅”融媒体行动。在各市区文旅及其所辖博物馆的联动推荐下,经过网友票选和专家遴选,最终选拔出具有江苏文化标识意蕴的“人气宝藏”。

苏州是千年古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也是江南气质的绝佳代表,这十件文物从苏州各个博物馆精选而出,你觉得能代表你心目中的古城苏州吗?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苏州碑刻博物馆

1、南宋 《平江图》碑

南宋 《平江图》碑

《平江图》碑刻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它是在平江城于南宋初年遭到金军蹂躏破坏后,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修治而重展雄姿的历史背景下绘制的。它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刻制最详尽的石刻城市平面图之一。《平江图》碑不仅为了解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状况提供了实物依据,而且也为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苏州博物馆

2、明 文徵明手植藤

明 文徵明手植藤

在忠王府东路戏厅南部庭院内,有紫藤一架。紫藤旁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江苏巡抚端方题词“文衡山先生手植藤”。紫藤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号衡山)所植,雅称“文藤”。“文藤”已有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长期与拙政园宝珠山茶共享盛名,为历代文人题咏赞颂,是名园内活的文物。“文藤”古木至今仍受到人们的精心保护与慕名观赏,列为一级古树名木保护对象。近代名人李根源先生曾将“文藤”与“环秀山庄假山”、织造府“瑞云峰”共誉为“苏州三绝”。

3、春秋晚期 吴王夫差剑

春秋晚期 吴王夫差剑

通长58.3厘米,身宽5厘米、格宽5.5厘米、茎长9.4厘米。剑作斜宽从厚格式。剑身宽长,覆有蓝色薄锈,刃锋极犀利。近锋处明显收狭,双刃呈弧曲形。中起脊线,两从斜弧面。剑身近格处铸有铭文两行十字。剑格作倒凹字形,饰兽面纹,镶嵌绿松石(一面已佚)。圆茎实心,有缠缑痕迹。茎上有两道凸箍,箍上有纤细的凹槽,遗存少许绿松石。圆盘形首,铸有多圈精致峻深的同心圆凸棱。

剑身近格处铸有铭文两行十字:“攻敔(员)王夫差自作其元用”。这柄剑铸工精致,历经二千四百余年仍完好如新,无比锋利,是迄今已知几柄吴王夫差剑中最精美完整的一件。

吴江博物馆

4、明 唐寅《椿树双雀图》

明 唐寅《椿树双雀图》

《椿树双雀图》是明代唐寅晚年创作的一幅绘画作品,为国家一级文物。原系吴江黎里寿恩堂周氏递藏,现藏于吴江博物馆。《椿树双雀图》为绢画,画心长49.3厘米、宽30.6厘米。画中双雀,刻画拟宋人法,工致精巧,呼应生动。椿树出枝似鹿角,流畅劲挺,树叶为水墨点厾而成,错落有致。唐寅自题七绝一首:“头如蒜颗眼如椒,雄逐雌飞向苇萧,莫趁螳螂失巢穴,有人拈弹不相饶。”诗见于近人所辑《唐伯虎全集》卷三。

吴文化博物馆

5、元 朱碧山银槎

元 朱碧山银槎

斜长22厘米,宽7.5厘米,高11.4厘米。

朱碧山,字华玉。元嘉兴路嘉兴县人,居麟瑞乡魏塘,流寓木渎。是元代著名的铸银工匠。此器作槎(木筏)形,一老人背靠槎尾而坐,仰首束发,长须髯髯,身着宽袖长袍,腰束飘带,神态易燃,双目注视远方,作乘槎凌波之状。槎身为枯枝杈枒,瘿节错落,其为斜翘,枯峰四起。槎背部有细瘦阴刻铭文“至正乙酉朱碧山造”。整器设计精巧,造型奇特,錾刻精细,是难得的工艺珍品。这件作品融入多种技巧,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朱碧山造银槎杯,构思巧妙,技艺精湛,体现了元代银作工艺的高难度技术水平,是元代银器中的艺术瑰宝。

张家港博物馆

6、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组合玉饰

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组合玉饰

这套玉饰共计21件,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张家港市东山村遗址M101出土。从目前的考古出土材料来看,M101是马家浜文化墓葬中出土玉器数量最多的一座,达到了21件。这些玉器分别是玉璜5件、玉玦2件、玉管12件、管形饰2件。

墓主左右手腕处出土的玉管和管形饰,均有上下贯通的穿孔,且出土位置相对集中,因此应该是佩戴在手腕的玉串饰。仔细观察这些玉管和管形饰,很多应是从别的玉器再加工而来,反映了玉料的珍贵和玉器的多次利用。

东山村M101无论是墓葬的规格,还是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以往发现的马家浜文化墓葬,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马家浜文化墓葬中规模和等级最高的一座。M101的发现,为东山村遗址的崧泽文化高等级墓葬找到了源头,对重新认识长江下游地区的社会文明化进程,重新审视环太湖流域马家浜——崧泽文化时期的社会发展程度提供了全新的考古学资料。

中国昆曲博物馆

7、清“宝和堂”堂名灯担

清“宝和堂”堂名灯担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宝和堂”堂名灯担,为晚清堂名“宝和堂”旧藏。此唱台外型为楼阁式戏台,采用紫檀木、黄杨木镂雕制成,并镶玉缀宝,富丽精美,上架梁枋,下设半栏,辟有闼门,置有镂窗。前设门楼,重檐飞翘。整个唱台是由一百七十九块大小精镂构件和一百十二件各种饰件缀合而成。台正面宽2.2米,侧面宽2米,高3米。分内外两层,上、中、下三档。

顶端三面出挑莲茎形铜梗十九根,悬挂玻璃莲花彩灯灯底是金黄色薄铜片花萼,可按装电珠或插上蜡烛。夜间灯彩辉煌,尤其华丽夺目。顶端三面悬挂玻璃莲花彩灯,夜间演出灯彩辉煌,精美夺目。

常熟博物馆

8、良渚文化双龙连体环形玉饰

良渚文化双龙连体环形玉饰

1993年出土于常熟罗墩遗址8号墓。罗墩遗址位于常熟市西部练塘罗墩村,系一座高出地面约4米,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的土墩。经过考古发掘结果表明,此遗址系一处由人工堆筑而成的良渚文化早期部族首领或显贵的高台墓地。罗墩遗址对揭示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探讨良渚社会结构乃至华夏文明的起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玉饰直径3.5、孔径1.2、厚1厘米。形如小璧,器表白中带淡黄、有赭红色瑕斑。中心孔对钻,留有较明显台痕,通体磨光。在边缘的一侧雕琢头部相对、嘴唇合一的龙首各一,雕琢长度约占整个外缘的二分之一;另一半则自然合为双龙的龙身。龙首上的各个部位均采用减地浮雕法琢成。尤其是在造型上,采用了二龙首合一体的对称原理,使整件饰品达到了整齐、稳重和静穆的艺术效果。

丝绸博物馆

9、明 黄缎地柿蒂孔雀纹织成襕袍

明 黄缎地柿蒂孔雀纹织成襕袍

该文物出土于苏州木渎地区明代墓葬。根据墓志铭考证,墓主人范惟一系北宋名臣范仲淹第十六世孙,生前为三品文官,以孔雀纹服装入殓,印证了明代服饰制度的规定。

该袍衣式为交领右衽、上裳下裙式连体袍服,下裙自腰部起两侧均匀地布有细褶,具有明代官服的典型特征。面料为正反五枚提花缎,其纹样特征是上裳两肩与胸背部位以江崖海水纹为框架的通肩柿蒂状主体纹样,正面牡丹花团锦簇,左右胸前分饰有灵动的孔雀,长长的尾翼向肩部延伸,与领围的孔雀纹相互映衬。下裙裙围横襕以江崖海水纹为缘,又衬托着孔雀纹与上半身呼应。文物出土时有污渍和破损,经苏州丝绸博物馆清洗修复,现为馆藏一级文物。

太仓博物馆

10、明 青花缠枝花卉纹菱口盘

明 青花缠枝花卉纹菱口盘

明代初期的永乐、宣德两朝青花瓷器用料是郑和下西洋期间从海外带回的苏泥勃青,而这一时期正是明代青花瓷的鼎盛期,成为中国青花瓷的典范。该器盘口为菱花边形,板沿,盘壁瓣形斜直,细砂平底,圈足;内外均饰有两两对称的缠枝牡丹、莲花,菊花图案;胎质细白而坚密,釉面肥厚滋润,釉色呈淡淡的湖水青,有沁入胎骨的铁锈斑,表面呈典型的橘皮釉状。整器造型大方精巧,青花色泽恬静雅致,构图严谨,画功娴熟,为明永乐官窑青花瓷中的典型器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