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家访谈 | 与广陵派琴家陶艺对话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9-10 13:18:12

陶艺老师出生于1960年,他是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刘少椿的外孙,陶渊明第五十七世孙,现代广陵琴派传人,他也是一位古琴文化学者、一位古玩鉴赏家。

8月12日晚,东南大学桐心琴社社会实践小组有幸能够前往广陵琴派名家,陶艺老师家中,对他进行采访。与我们一同前往的还有我们东南大学古琴基地的指导老师,赵烨老师以及她的学生。

20岁学琴

从打击乐转向古琴

进入陶艺老师家中,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古色古香的气息,墙上的书籍、字画与古琴,室内陈设的石凳、茶具与雕塑,让我们仿佛身处古代文人之居所。

在与陶艺老师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陶艺老师的记忆力非常好,无论是古琴渊源、名人典故,还是我们想要了解的琴家旧事与人文历史,他都信手拈来,间或着几句如珠妙语,侃侃而谈间,有种举重若轻地洒脱。

陶艺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他的家庭与身世,其中夹杂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故事与南京本土的人文地理,可见陶老师的见多识广与其深厚的家族历史文化底蕴。

谈到音乐生涯,陶艺老师告诉我们,他从小出生在音乐世家,他的母亲在民族乐团弹琵琶、拉二胡,他是在母亲的二胡、琵琶、古琴的音乐声中长大的。

到了陶老师中学的时候,他开始接触打击乐,原因在于,当时南京市京剧团缺乏打击乐,而学了打击乐就很容易进入文艺团体,在高考恢复之前,能够在文艺界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相当不错的。

在陶艺老师19岁的时候,他加入了南京市京剧团,从事打击乐的演奏,但因为家族文化中古琴的地位,陶艺老师与古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陶艺老师20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去拜访外公刘少椿的弟子张正吟先生(当代画家、广陵琴派琴家),提出想要学习古琴的想法,此时张正吟先生岁数已高,所以向陶艺老师推荐了另外一位老师,也是刘少椿的另外一位弟子——梅曰强(广陵琴派第十一代传人)。梅曰强先生听闻陶艺是刘少椿的外孙,很热情地接待了他,并且表示自己会完完整整地把刘少椿所传授的知识与技法教给陶艺,借助这个机缘,陶艺老师开始接触古琴。

琴为心声

风格因人因地而异

除了梅曰强先生和张正吟先生,陶艺老师还与程午嘉先生(琵琶、古琴演奏家)、萧娴女士(当代女书法家)等文艺界人士有交集,陶艺老师表示,他的年轻时代能和这些人有交集,还是十分幸福的。当时,陶老师家有一本书叫做《今虞琴刊》,是民国最重要的一部琴谱,书中记载了许多琴家的信息。根据琴刊的通讯录,陶艺老师走南闯北,寻找各位琴家,结交了各个艺术领域的朋友。这些经历使得陶艺老师拥有丰富的见识与人生经历,对于从事古琴文化研究与宣传有着巨大的帮助。

琴为心声,陶艺老师表示,每个琴曲都对应了一个典故,历史上有记载的三千多首琴曲中,而目前能弹的也就几十首。

由于历史上交通闭塞、琴人交流比较困难,所以产生了各个琴派,而现在的人弹琴,更容易受到其他地域、琴人的影响,最终很难说是哪个琴派的。张子谦先生和刘少椿先生是同一个老师,张子谦先生到了上海,受到上海文化的影响;而刘少椿到了扬州,受到扬州文化的熏陶,最终两人的弹琴风格便有了很大不同。

坚守精心

传承古琴文化

谈及在现代社会推广古琴文化的看法,陶艺老师表示,现代社会是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制琴与弹琴的琴家只是为了追求名与利,很少有人是为了前辈、为了传承古琴文化而付出。几十年来,陶艺老师一直坚守,为前辈们做事,在他心目中,我们现在拥有的很多都是前辈们传承下来的,而不能在这一代人里糟蹋了,应该完完整整传承给下一代。

陶艺老师对于斫琴也有很大的学问,他表示,扬州作为中国古琴生产的半壁江山,很多厂商所制作的古琴质量良莠不齐。陶艺老师说,做好古琴,首先是要学习古人。这几年,陶艺老师在扬州精心选择了一些古琴生产厂家,复制了一些老琴。

陶艺老师认为,古琴文化进校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古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作为一个中国人,理应了解自己所拥有的优秀传统文化。江苏拥有中国最多的古琴流派,有扬州的广陵派、常熟的虞山派、苏州的吴派、南通的梅庵派以及南京的金陵派等等,陶艺老师建议,作为热爱古琴的大学生,我们可以去了解更多周边的文化历史,发掘各琴派产生的原因与发展历程。

陶艺老师还为我们介绍了他的一些字画收藏,并且向我们展示了他所收藏的宋琴与明琴,我们也有幸弹奏了陶艺老师收藏的老琴。2019年,由陶艺推动建设的刘少椿纪念馆在刘少椿故里陕西富平落成,作为一个古玩收藏家,陶艺把大量与刘少椿有关的藏品捐给了纪念馆。

让现代人能够欣赏到先辈们的艺术成果,更让这些因历史原因造成散佚的文化明珠重焕光彩,或许这就是陶艺老师心中的情结与责任所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