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6日上午,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3届执行理事会上,2022年(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中国四川省通济堰、江苏省兴化垛田、浙江省松阳松古灌区、江西省崇义上堡梯田4个工程全部申报成功。
垛田风光
垛田,古称葑田、架田,又称长岸、岛、坨等,是兴化先民为抵御频繁的洪涝侵袭,积土成丘、垒土为“垛”、以“垛”为田、进行种植而形成的独特人工地貌。这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晶与典范,也是里下河地区农田防洪避灾的杰作。
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是江苏省里下河腹地独有的、国内外唯一的高地旱田灌排工程体系,灌溉总面积52.88平方千米,分布在兴化湖荡区,是拥有配套的圩堤、灌排渠道、水闸等复合灌排工程体系。
兴化,地处江淮之间,里下河腹部,地势低洼,湖荡沼泽连绵,历史上由泻湖淤积而成。兴化多水,先民们发挥聪明才智,在湖荡和沼泽处利用自然积土成丘,垒土成垛,开垛为田,垛田逐渐形成。
垛田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南荡遗址发现,兴化先民利用高垛和水边的土丘进行垦殖,出现了“垛”的雏形。垛田地貌的形成始于唐宋,明清时期已成规模。唐大历二年(767),淮南节度判官李承忧虑海潮侵害人民,筑常丰堰以捍海。但因堤身建造不牢,大潮来时,多处溃决。
北宋天圣元年(1023),范仲淹任兴化知县,在“常丰堰”的基础上筑成“范公堤”,有效地挡住了海水西灌。人们在沼泽和浅水地区以木桩、木架塞入水草泥土作基础,再以河泥层层垒积成片的岛状,形成“葑田”,亦称“架田”。垛田地势较高,既能种植作物,达到增产之效,也能抵御一定的洪灾。
宋代,黄河夺淮以后,大量泥沙淤积,兴化境内湖荡密布。据明朝《兴化县志》记载,境内有乌巾荡、旗杆荡、莲花荡等三十六荡之多。清代《咸丰重修兴化县志》记载更为详细,除了已有的兴化城东之旗杆荡、城北的乌巾荡“广阔三里,北入海河”外,还有杨家荡、高家荡、癞子荡等。芦苇密布,芦荡相连,许多历史事件中都有提及。南宋,岳飞任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驻军练兵于垛田地区旗竿荡中。其后,梁山泊义军张荣部在此地利用垛岛纵横、湖荡芦苇的复杂地形设置水浒寨,击溃完颜昌,取得“得胜湖大捷”。元末,兴化白驹场盐丁张士诚起义,扎水寨于垛田湖荡中,与元朝脱脱大军激战,大败元军。密布的芦荡,为垛田的诞生提供了自然基础条件。
宋元兴化城池
明清时期,大批南人北迁,兴化地区人口快速增长。据清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三《食货志》记载:“国初人丁不过三万有余,二百年来数增十倍,即阖闾生齿之繁证”。兴化水多地少,于是人们除沿、湖围湖造田外,还在湖中开辟垛田,即在较浅的湖荡河沟间罱泥扒苲(苲读 zǎ,淤泥和水草的混合物,学名葑泥),一年几次往垛上浇泥浆、堆泥渣,如此反复劳作,垛渐渐长高,形成垛田。
据史书记载,明嘉靖十七年,兴化全县田地为17980顷,及至清代,《赋役全书》载原额田地达24272顷,除去报荒豁免外,总共有田地19795顷有余,增加近2000顷,应多为罱泥成垛而形成。这样,四面环水,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形如海岛的垛田形成了,出现了“葑田凫唼唼,芦渚雁嗈嗈”(高榖《题兴化邑志初稿》)的情景。
垛田,大的有两三亩,小的几分几厘,形态各异,四面环水,垛与垛之间互不相连,形同海上小岛,故兴化有“千岛之乡”的美称。千百年来,兴化先民以水为邻,以垛为家,在天与地、人与水的斗争的过程中,孕育创造了鲜明而独特的水乡垛田文化。
独特的垛田农耕体系。千百年来,垛田地区基本保持原有的地貌特征,垛在水中,船行垛间,田间劳作无舟不行。由于垛田地理地貌的独特性,现代化耕作方式在这里一直无法完整实现,垛田仍保留古老的农耕方式,使用罱泥、扒渣、搅水草等自然肥料,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垛田农耕体系,成为研究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变迁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珍贵标本。闲暇之余、鱼汛之时,人们在湖荡、河沟、家前屋后,捕鱼摸虾。2010年,本土著名作家刘春龙的散文集《乡村捕钓散记》,全面勾画叙述垛田渔民有渔猎史以来90多种捕鱼方式和技艺,充分展示了垛田渔民捕鱼智慧和生态渔猎理念。
传统的梯级戽水灌溉。
优美的垛田自然风光。旧时,垛田因其独特的地貌,形成极具水乡特色的自然风光。明朝凌登瀛的《胜湖秋月》中,称“卧龙忽惊起,满地玄珠掷”,盛赞垛田自然风光。垛田是由湖荡沼泽地带的泥土堆积而成,富含有机质及钙、铁、锰等多种微量元素,且四面环水,这些为瓜果蔬菜的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尤以芋头、香葱、油菜、韭菜为最。明朝兴化籍户部侍郎杨果目睹车路河南北两厢数以千计的隔垛上瓜果累累,曾赋诗《两厢瓜圃》一首。在观看莲塘一带秀丽风光和热闹的采莲(菱)场景时,定名“十里莲塘”。垛田地区形成的“胜湖秋月”“两厢瓜圃”“十里莲塘”等,被列入“昭阳十二景”。
兴盛的垛田人文沃土。垛田,地貌独特、风光绮丽,引来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成为名家辈出的文化沃土。明朝万历年间,兴化被称为“缙绅之渊薮,人才之都会”。从古到今,代有人才,各领风骚,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奇特的“兴化现象”。明清时期,有施耐庵、宗臣、禹之鼎、郑板桥、李鱓、刘熙载等大师出现。相传,施耐庵创作《水浒传》就是受垛田境内的得胜湖、八卦阵、水浒港,以及传说的抗金反元故事等影响启发。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其别具一格的“六分半书”与垛田散而不乱、错落有致的地貌极为神似,其《自在庵记》记载:“兴化无山,其间菜畦瓜圃、雁户渔庄,颇得画家遥远之意。”
如今,大面积垛田基本保持了原生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在国内已十分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陈辉
【本文原发方志江苏,经授权转载】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