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华春莹日前在社交媒体发文指出,美国最高法院门楣上雕刻了来自中国、犹地亚和古希腊的先贤形象,以彰显其多元、开放、包容的精神。然而,美国现在在国际上却在做相反的事情。
华春莹提到的刻于美国最高法院门楣上的中国先贤形象是孔子。
美国最高法院门楣上的孔子(左一)
那么,孔子是何时进入美国的?
据美籍华人张政纲先生的文章,最早是利玛窦等人把孔子的言论传向西方。1691年第一个英文版孔子言行录就出现了。美国建国时间略晚,在1776年。孔子形象及其思想在美国的传播,可以追溯到欧洲人拓殖北美之初。
四川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所教授张涛研究过美国建国初期教育书籍中的孔子形象。据他的研究,当时,美国人对孔子的评价,倾向于站在基督教文明的角度,只愿在世俗层面认可孔子的巨大价值。
我们知道,孔子生于前551年,卒于前479年。美国早期书籍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在介绍孔子时说:孔子出生不久,古代雅典政治家梭伦去世,圣经中的居鲁士大帝正处于权力顶峰。孔子去世七年后,苏格拉底诞生。
美国部分书籍在交待孔子的出生地时,标出了山东曲阜的地理坐标: 东经119°,北纬35.30°。有些书籍把山东错拼成Champing或者Chanping。
早期美国注重推广和建立社会美德,而孔子在他们眼里,昭示着道德修养的方向。美国早期出版物激励人们,以孔子的道德学说要求自己,因为“在全世界,惟有孔子思想和基督教传授真正的美德,尤以谦卑、仁爱为重”。
孔子的智慧和人格魅力是很多教育书籍竞相描绘的主题。说他虽然出生显赫并官至高位,却自愿放弃功名利禄,醉心道德哲学,成为中国人的“导师”;说他因人格魅力和美德赢得了民众的爱戴,皇帝也遵从他的建议。当时的美国报刊书籍在谈论个人修养时常引证孔子言论,诸如“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等等。
美国人当时非常认可孔子。约翰·亚当斯在1776年写过一封信,大意是说,能让“最大多数的人”获得“最大限度的幸福”,就是最好的政府形式。孔子和苏格拉底等人都“赞同这一看法”。
美国人在称赞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时,也说他延续了自孔子以降的爱民传统,甚至比孔子等人“更加公正、更加全面”。
可以说,孔子作为东方文明的一个代表符号在美国建国之初就进入了当地的社会生活。《美国百科全书》介绍孔子,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甚至是革命的思想家,“世界其他文化少有历史人物可堪与之比拟”。
这样的人物为何会出现在美国最高法院大楼呢?
据公开资料,美国最高法院大楼建成于1935年,由美国建筑师卡斯·吉尔伯特设计,与国会大厦隔街而望。
最高法院大楼东西两侧门楣各有一组雕像群。西侧正门上方中心雕像是正义女神,东侧门楣人们不常看到,因为那里并非主入口。孔子雕像就出现在东侧门楣,门楣中心雕像群从左至右,依次是孔子、摩西和古希腊立法先贤梭伦。雕像群由赫蒙·麦克尼尔雕刻。设计者麦克尼尔曾说,他是用这三个人物来代表美国文明的东方起源。
当年,麦克尼尔在写给当时最高法院建设委员会的信中说:“法律是文明的一个要素,美国的法律自然地继承或派生于以前的文明之中。因此,最高法院大楼的东侧门楣雕像群寓意对源自东方的基本法律和戒律的借鉴。摩西、孔子和梭伦被选为代表三个伟大的文明,形成了这个三角的中心雕像群。”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孔子是圣人,是政治理论家、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创始人。而在美国人的心目中,他还是一位伟大的立法者。
1776年美国独立后,是否沿用或借鉴已有的如英国的政治法律体系成为当时美国人讨论的热点。最终主张创新的观点占据了上风,曾任美国第二届总统的约翰·亚当斯要求美国政治家表现实验开拓精神,因为孔子等古今立法者都在“以人类生活和礼仪、社会和政府为对象进行试验”。美国人甚至列举孔子等人为实例,盛赞立法者是“人类最伟大的恩人”。
托马斯·佩因曾是美国革命的鼓动家,但在美国独立之后,转而鼓吹政府权力不受约束。报纸声讨道,所有政府均受制于法典。中国便是一例: “在北京,孔子法律,而非皇帝意志,统治着泱泱中华帝国。”
美国建国5年后,有人给报纸去信,力证 “身居高位者,其原则和举止总会强烈影响地位在其之下的人”,还以孔子为例,说他“短短数月,就在一个诸侯国实现了改革”,写信人敦促美国政治家要向孔子多多学习。
将孔子当作立法先贤,当然是美国人的误读。美国瓦萨学院哲学教授万百安在接受中新社的采访时就说,即使是崇拜孔子的美国人,也不知道法家与儒家的区别。所以当他们想要致敬中国文明时,唯一熟悉的就是孔子。他们不清楚“礼”和“法”之间的区别,但将孔子视为道德的楷模,因此选择他来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早期美国教育书籍中的孔子形象 张涛 社会科学辑刊2015.4
孔子在美国早期社会的象征意义 张涛 思想战线 2012.3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