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聊吧 | 你的孩子是兰花还是蒲公英?
2022-11-22 10:52:42

近日,有微博大V在直播中以自己的孩子为例,谈到了儿童成长中的“蒲公英-兰花”理论,引起又一波关于家庭养育的热议。“蒲公英-兰花”理论是指两种不同的人格特质,“蒲公英型孩子”就像蒲公英一样,对环境适应性强,好养活;“兰花型孩子”就像兰花,对生长环境有苛刻要求,高需求又高敏感。对此,从事初中心理教育22年的心理教师杨静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必单纯划分,很多孩子是复合花型,而且以她的从业经验来看,兰花型孩子或将越来越多。

兰花型孩子自带小雷达,且一直处于开启模式

今年4月下旬,杨静在南京市教育局主办的南京家长成长学院“静待花开”专题班上接触到了“蒲公英—兰花”型孩子理论。杨静告诉记者,当时南京市心理名师杨静平重点推荐了由丹麦心理治疗师伊尔斯·桑德撰写的著作《高敏感是种天赋》,其间,她又阅读了由美国托马斯·博伊斯博士撰写的著作《兰花与蒲公英》,从而了解到了“蒲公英—兰花”型孩子理论,当时就很欣喜,因为这些理论让家庭养育更具人性与科学性。

图 | 视觉中国

鉴于很多网友认为,自己与孩子都属于兰花型,杨静则重点以兰花型向记者做介绍。兰花型孩子有敏锐、细腻、丰富、深刻、慢热、善变等特点,“如果用比喻来形容的话,仿佛他们身上天生装备了很多小雷达,而且一直处于开启模式——可以更精确、更深刻地捕捉到自己与他人的每一个细小生命状态,因此他们的内在常常处于满载状态,情绪体验就比较慢。同时,因为内心细腻、准确、深刻,情绪又容易发生变化。”

杨静以一位来访的初三女生小林(化名)为例,小林的父母像很多家庭一样看重孩子的成绩,物质上能满足她,小林虽然也向父母表达过精神需求,但父母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给予。在班上,小林和同学交往时,常常能准确地读懂同学们内心想要什么,但从小到大,好像没什么人可以懂得小林内心,所以她常常感觉孤独。可见,小林就是那种需要更精细更温柔陪伴的兰花型孩子,那种“小而美”的生命体验才是小林真正想要的。

单纯划分未免过于简单,大部分孩子是交叉复合花型

不过,杨静也表示,如果将孩子们只划分为兰花和蒲公英,未免过于简单。

“其实,将孩子们比喻为不同的花型,类似于心理学中人的不同气质类型:人生来就具有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这些特征包含心理活动的速度(如知觉、言语、思维的速度等)、强度(如情绪体验、意志努力的强度)、稳定程度(如注意力、情绪的稳定程度等)和指向性(如内向与外向等)。这些与生俱来的特征有规律地联系、组合,便构成了每个人的气质类型。”杨静告诉记者,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在公元前5世纪就观察到人有不同的气质,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而这一提法一直沿用至今,就兰花型与蒲公英型孩子来说,他们分别偏向抑郁质与多血质的孩子。

记者注意到,该理论一出,不少网友“对号入座”,有人欣喜地发现自己的孩子属于蒲公英型,很好养活,而有些人则很沮丧,因为自家孩子是兰花型,是高需求孩子,大部分时间需要跟父母在一起,读绘本或者玩玩具都需要陪伴,真的太娇气,很难带,很累家长。

对此,杨静进一步向记者解释说,兰花型就是抑郁质的孩子,他们需要更多细心、关心与鼓励;而蒲公英型,也就是多血质的孩子,则需要更多的表现机会和委托,“以此类推,黏液质与胆汁质的孩子可能更类似于满天星与玫瑰花。黏液质的孩子需要给予其考虑问题和准备行动的足够时间,而对胆汁质的孩子来说,不要轻易激怒他们,而是要锻炼他们的自制力。”

杨静从事初中心理教育已经22年,她以大量的从业经验分析来看,大部分孩子都不是绝对典型的某种气质类型,而是由不同气质交叉复合,加上气质在后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它会随着年龄和生活经历的变化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孩子们会匹配不同的花型。大多数孩子的一生中甚至经历几种花型。比如,有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是蒲公英型,升入初中后转换为玫瑰花型,升入高中又成为满天星型。另外,孩子在不同的生活领域,也会活出不同花型,比如有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中是蒲公英型,而在学习领域是兰花型。

无论哪种花型都有不完美之处,应顺势而为

另外,不少网友也在讨论不同花型的孩子是不是要区别对待?尤其是更“娇气”的兰花型孩子,是不是要给予更多关注?对此杨静认为,作为父母,因爱出发,首先评估孩子,接纳孩子,无论是哪类花型的孩子都有其不完美之处,需要如其所是、顺势而为地养育,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从家庭教育的方法而言,当然要“因材施教”,正如上文所言,蒲公英型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表现机会和委托,兰花型的孩子需要更多细心、关心与鼓励。她建议,父母要做到“自洽内求,清醒坚定”。首先,所谓“自洽”,父母要学习与自我和解,接纳当下的真实。其次,相信生命的力量。每个人都是宇宙生命的独特彰显,与生俱来携带着此生需要的潜质。然而,每个人的潜质需要环境的孕育与激发,当下的诸多“不如意”正在磨砺着父母与孩子生命中与生俱来的潜质。另外,孩子有彰显自我生命的独到方式,作为父母,能做的是跟随孩子的成长脚步,一点一点地读懂他们,尤其是他们的精神世界,然后顺势而为地养育,与他们一起生长,共同迈向自我完成,“在上面的三个基础上,养育兰花型孩子便水到渠成了,需要更多时间与空间、更多爱与包容。”

另外,杨静也告诉记者,结合多年的心理教育实践,她发现,今后兰花型孩子会越来越多,意思是想要实现自我精神世界的满足,达到自我完成的孩子会增多,在大环境压力与快节奏社会的背景下,孩子们会出现越来越精细与高级的精神需求,而这也正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的充分证明,也是教育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时机。

心理聊吧参与方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