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文学与批评的年轮”论坛热议:去文学现场吧,向世界发出文学批评的中国声音
来源:紫牛新闻
2022-11-23 16:52:52

11月20日晚,“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在北京举行,江苏海安籍作家、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何平成为南京首位“鲁迅文学奖文艺理论评论奖”获得者。

借此契机,11月22日下午,由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南京市作家协会、《青春》杂志社主办的“南京文学与批评的年轮”论坛在世界文学客厅开场,何平教授与“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签约作家何同彬、李丹、李玮、李章斌、韩松刚,南京世界文学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联络人袁爽,高校青年评论家沈杏培、赵步阳、张博实、张博实、李家玉等嘉宾相聚一堂,窗外是阴冷的细雨,室内一场热火朝天的关乎南京文学批评与研究的漫谈正在开启。


何平:“我不是学者,我是一个读者”

何平是地地道道的江苏人,生于斯长于斯,他的文学生涯与文都南京紧密相联。何平的本科到博士都在南京师范大学就读,在1992年从南师大出去工作十年后又回到南师大继续深造、教学。与很多同龄的学院派评论家相比,何平接触文学批评的时间算不得长,“我从九十年代末才开始接触文学批评。在我的从业生涯里,南京文联一开始就给予我很多帮助,这不是什么虚话。”

 何平

何平凭借着《批评与返场》一书摘得鲁迅文学奖的桂冠,印证了他作为文学评论家所有的深厚功底和敏锐的文学洞察力,他在谈及获奖时依然非常谦逊,“如果说我要有一点成绩的话,还是要感谢各方的帮助。从南京文学批评的生态来讲,我的前面有我非常尊敬的老师、前辈,后面有很多年轻的后起之秀,我个人只是南京整个文学批评链条中的一个。”在谈及获奖的感受时,何平尤其提到了“仪式感”,对于文学圈的来说,鲁迅文学奖无疑分量极重,但对于非文学圈的人来说,“鲁奖”到底是怎样恐怕只有个模糊的概念,今年的“鲁奖”颁奖现场不仅在电视台播出,而且进行了网播,“从这一方面来讲,我将这次的颁奖理解为文学影响力的扩张,通过现代传播的方式,把我们文学共同体的审美、文学的国民性传播到普通的读者中去。”

在研讨会上,何平多次提及自己在做文学批评上的两点感受,一个是“关注当下”,另一个是“文学在场”,“我的研究一点是和同时代的批评家在一起,萃取时代的精神,另一点是和读者在一起,我的研究一方面在学院内部内循环,还有一份是从学院的内循环扩散到学院的外部。”何平的社会活动比较活跃,不仅主持普通读者阅读期刊的栏目、文学的丛书,在明年还将做一本世界青年文学的选刊。“从某种程度来讲,我不是一个学者,我是一个读者,我直接和作品发生联系。”


在现场交流中,何平也解答了青年学生们在文学批评理论研究上的困惑,“我认为文学批评研究一定要进入第一现场,而不是通过别的批评家、研究者的转述。给我留下更多印象的不是哪一个理论家、作家,而是面对更多不同的作品,捕捉在阅读过程中带给我们的审美的感受。”

创作与批评:一体两翼,共荣共生

“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任家龙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文学批评以文学作品为根基,文学创作的提升也离不开文学批评的进步,创作与批评两者是一体两翼、共荣共生的关系。

著名作家、《青春》杂志主编李樯非常认可何平在文学评论上的锐气和新鲜气,“他总能给你带来新的感觉。”《青春》杂志从前年开始在文艺评论建设上开始发力,着力推进人才队伍的建设和青年人才的挖掘,“我们本着能为南京的文学和评论建设带来新鲜的、不一样的生命的初衷,推进评论人才签约项目。”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评论家沈杏培认为,在当下这种高度数字化、网络化的文学新时代,文学现场变得更加多元芜杂,文学秩序面临重组,批评家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都需要更新,不再是传统批评家的“场外人”的身份,而是需要进入文学现场,“优秀的文学批评家是一个在场的思想者和文学的行动者。”


南京大学李丹副教授在去年就已经阅读了《批评的返场》这本书,“就像是一块石头扔进水里,他的影响像是水的涟漪,是在扩大并持续的。”文学批评是文学发育的空间,对于未来的文学创作会产生持续的影响。何平的师妹、同在文学研究领域的李玮则将自己的感受总结为三点,“第一是当代人的意识,第二是文学批评的参与和对话,第三是文学批评是具有行动性的参与。” 南京世界文学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联络人袁爽亦赞同文学在现场的观点,“过去我们做过很多针对作家的活动,但很少有针对评论家的活动,海外也很少有中国评论家的声音。我希望能将我们的思想、审美带到国际的舞台上去。”《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认为何平与学院派的研究学者很不同,“他一直是紧跟当下文学的脚步,我想《批评与返场》这本书能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启示会是未来有更多评论家和学者能够回到文学的现场,回到当下来。”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赵步阳从何平的文字中感受到了南京文学的青春号召力,“希望能在何平老师开辟的道路上我们继续走一走,多为文学之都添砖加瓦。”


回望历史,立足当下,牵手未来

南京是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学之都”,在文学创作和评论上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南京文脉之悠长自不必多言。回到当下,谁是中国文学评论的未来?还是青年。长期以来,何平一直非常关注青年写作问题,“我们的文学领域和青年息息相关。”李丹副教授认为,“何平教授至少影响了四代作家,在他策划的文学活动中不断有年轻的作家通过他的平台亮相,这是文学足迹的呈现。”韩松刚则认为,在南京这一大的文学生态下,不仅有院校、政府的支持,更有无数热爱文学的人推动着历史的前进,“这一文学场域,为年轻的文学家提供了一个成长的空间,也为文学批评提供良好的基础。”


研讨会现场还来了两位文学评论的后起之秀,南京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李佳玉认为文学批评写作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做一个独立之人,做一个洞察自身、面对自我的人。另一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青年讲师张博实将青春的写作姿态概括为“冒犯的精神和挑战的精神”,“我的想法是举起前辈的旗帜,但并非因循守旧,而是继续不竭的挑战。”

“南京市非常适合做文学的城市。”何平表示,“对于文学的创作、研究而言,南京提供了很多支持,从我个人来讲,这在其他城市是不可想象的。”深厚的文脉为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创作的土壤,中国的文学和批评将会发出怎样的声音,一切都在当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视频、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