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荐书|一本书,筹备了20余年:103岁翻译家杨苡的首部口述自传终于出版
来源:紫牛新闻
2022-12-05 17:53:38

2022年,著名翻译家、作家杨苡先生103岁了。今年,她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由自己口述、南京大学教授余斌整理撰写的《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终于正式出版。

杨苡,出生于1919年,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主要译著有《呼啸山庄》《永远不会落的太阳》《俄罗斯性格》《伟大的时刻》《天真与经验之歌》等,还著有儿童诗《自己的事自己做》等。由她翻译的《呼啸山庄》是最流行的中译本之一,她也是此中文书名的首译者。

杨苡先生

这本自传筹备了20余年,从1996年起,杨苡与余斌开始了一场抵抗遗忘的谈话,并从10年前开始互相搭档合作,撰写杨先生对过去100年的世纪回眸。

谈及新作出版的过程,爱玩、幽默的老人家说:“我不停说,他录下来,有时候我们俩会辩论,用还是不用,或者写不写,反正不是为出版,就是一种玩法。”

形容逝去的103年人生,杨先生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毕业于西南联大的她乐呵呵地介绍说:“校歌里有一句话‘make the most of everyday’,就是每一天一定要做到最好。”

在等待出版的日子里,杨先生一直在计算着日子,出版社发来的影像资料中,她面带微笑地对身边人说:“把这个(书)弄完,我就104岁了。”

“巴金给我一个白瓷人,他说长寿就是惩罚,我说活着就是胜利。”杨先生笃定地说道。

103岁杨苡唯一的口述自传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是杨先生唯一口述自传,这是一位女性的成长史,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一部个体见证下的百年中国史。

杨先生的人生经历了几个时代,见证了无数的人与事。1937年她被保送南开大学中文系,还未来得及入学,“七七事变”爆发,天津沦陷,华北局势直转急下,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被迫西迁,在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在沈从文的建议下,杨苡转入西南联大外文系就读。朱自清、闻一多、刘文典、陈梦家、陈嘉、吴宓……这些在史书中记载的人物,其实是她记忆里鲜活的存在和同行人……

从1919年走向今天,面对百年人生,杨先生说:“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人与事,到了我这个岁数,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的种种,我虽是个平凡的人,却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可念,许许多多的事想说。”


记者了解到,本书为《杨苡口述自传》上部,从清末杨家发迹写起,到1946年,抗战胜利后杨苡从重庆随中央大学北返南京告一段落。以1946年分界的“上学记”与“上班记”是杨苡人生的双重变奏。据悉,下部文稿已基本整理完成,将于近年出版。书内收录自20世纪初以来珍贵历史照片150张,辅以详实图注作为口述的延伸和补充。

百年回眸中,许多人,许多事

杨先生的同辈人在世的已所剩无几,因为长寿,她几乎看到了所有人的结局。回忆起哥哥杨宪益,她好像又回到了童年时光,“家里人都笑话我,说我是我哥的跟屁虫、哈巴狗,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我哥都会想着我”。

记忆是杨苡抵抗时间的方式,在余斌看来,这本所倚重的就是杨先生令人称奇的记忆力,“至少十多年前,杨先生已经开始了针对记忆衰退的抵抗活动。

余斌与杨苡先生

她在有意识地与遗忘较劲。比如有段时间,每天早上醒来,她便开始回想刚刚做过的梦,打捞梦中的种种细节;默写她背过的一首诗;唱过的一首歌的歌词……她的手边有一块写字板,夹着一沓信纸,想到什么,随手记下。”

第一本新书送到杨先生手中时,她眼眶含泪:“可惜母亲看不到……”

回溯成书的种种,余斌说:“我得感谢杨先生的信任:她不止一遍细细看了稿子,甚至不止一遍在上面做了改动,从一些内容的删除到人名、时间的订正,甚至包括语句的修改。但她又交代,你不改也无所谓——只是有时还要追加一句,‘我保留我的意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