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朴素平和,衬托万千滋味,也绚丽百变,塑造多彩的形态,千万年,朝夕相守,让我们重新认识稻和它的亲缘家族。” 开饭了!《风味人间4 · 谷物星球》终于更新了第二集。江苏溧水的乌米饭、南京街头的乌饭包油条登上节目,开启碳水狂欢。
说到米饭,你会想到煲仔饭、石锅拌饭、八宝鸭、新疆抓饭、海南鸡饭、扬州炒饭、秃黄油饭、卤肉饭,菠萝海鲜饭,这一数似乎就没完没了,人们总能在新鲜的谷物里找到灵感。截至目前,《风味人间4 · 谷物星球》的豆瓣评分达到系列新高的9.4分,豆瓣网友用戏谑口吻评价:“碳水爱好者,饿死在这里。”
溧水乌米饭,
还有南京乌饭包油条
从江南最后一波春茶采摘开篇,水稻进入插秧的时节,节目组来到江苏溧水陈郭村,拍摄其生活日常与民俗。村民采摘常被当做草药的南烛叶,其又叫乌饭树,叶子经过加工渗出汁水,散发青草和薄荷的香气。其中丰富的花青素,让稻米变换新装。再加上一层甜蜜,被端上人们的节日餐桌。当节目开启显微摄影光学放大5倍,“天然植物色素穿过细胞壁,如夜色笼罩村庄,”这文案也是绝了。
糯性稻米被认为是更珍贵的谷物,满身乌黛的糯米在高温下变得松软,色素与淀粉深度交融,吸收大部分光线,米粒呈现深沉黝黑的色泽,这就是乌米饭。成品乌黑发亮、有着凝脂般迷人的剔透光泽、又散发着自然草头清香,蘸着白砂糖一起食用,饭的糯香糅合着白糖的甘甜,汇成俗世生活最本真的温暖。甜蜜沁润的乌饭,发出黏糯的召唤,而紧贴锅底的饭焦,有另一种令人愉悦的口感,看馋了屏幕前的网友,“这不就是锅巴嘛”。镜头来到南京街头,乌饭包油条,主食一加一,可谓是“简单粗暴的欢愉,直击清晨的大脑”。乌米来到浙江沿海的台州,则做成了荷香乌米饭。
其实乌米饭唐代即有,“岂无青精饭,令我颜色好。”唐代杜甫诗中所说的“青精饭”,就是现在的乌米饭。江苏和安徽一带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多有人家用乌饭树叶煮乌米饭,已成习俗。乌米饭是一种紫黑色的糯米饭,是采集野生植物乌饭树的叶子煮汤,用所煮的汤将糯米浸泡半天,然后捞出放入木甑里蒸熟而成。
每到农历四月,乌米饭总是在江南出现。作为乌饭节的传统节日饮食,这种风味独特的米饭流行于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等地,每年农历四月,它与相关的庆典祈福一起构成了部分稻作地区独有的民俗活动,人们祈祷着充沛的雨水和光照,让收成得到保障。其实乌米饭不止一次被美食纪录片聚焦过,从地方传统食物变成“网红”。 如今在江浙地区,立夏吃乌米饭已是一种家常,将乌米饭做成两种味道,一种煮好的乌米饭撒上白糖为甜味,另一种将乌米饭配上腊肉丁、豌豆搭配成咸味乌米饭。
拍摄谷物星球,
居然自建种植基地
好玩的是,黑色米饭也可以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找到,西班牙人用乌贼的墨囊给米饭染色,做成西班牙墨汁海鲜饭,这是完全不同的风味,也能让我们看到稻米行走的足迹。住在上海的西班牙人,把家乡的一口大锅扛到中国,也带去了朋友聚会的神器,瓦伦西亚的传统大锅饭。
《风味人间》系列总导演陈晓卿曾感慨,年轻时市面上流通着种类多样的谷物,但到了儿子这一辈,常见的谷物品种大幅减少,“我们十分希望能记录下这些人类农业文明渐行渐远的背影。”陈晓卿觉得,谷物自己就是星体。当一颗种子炸裂迸发开来,四散成碎片时,如同一次绚丽的天体爆炸。古人说“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内煮乾坤”,谷物的颗粒再小,也能看到博大的世界,甚至从视觉上,通过显微镜将颗粒放得越大就越像银河系。
谷物的微观世界
据悉,谷物拍摄也挑战十足。为了满足对植物生长的特定阶段,以及一些微观层面的内容需求,摄制组在上海的崇明岛租了大棚,设置种植拍摄基地,之后又因为水热条件限制去往云南昆明进行剩下的拍摄。每完成某个地域谷物的拍摄,便会从当地农户处要一份种子,直接邮寄到种植基地,由植物团队开始培育种植,之后进一步讨论拍摄内容。天南地北各式各样的植物种子被寄往同一个地方,在一个棚里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
被问及眼中的《风味人间4 · 谷物星球》是什么味道时,监制朱乐贤认为就是“新米上方漂浮着的,清爽田野的熟悉味道”。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