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分纪录片带火南京医生,这些《中国医生》有的正在一线战疫
来源:紫牛新闻
2020-02-07 19:57:32

逆向而行,紧急驰援,武汉医护人员的现状,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与此同时,更多的医务工作者,正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体会着日常的甘苦。从春节开始,9集纪录片《中国医生》在爱奇艺热播,今晚也登陆安徽卫视。

该剧评分高达9.3分,它将镜头对准国内六家大型三甲医院,其中就有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最打动观众的是,它用冷静真实的镜头语言呈现有血有肉的医生形象。

帅气温柔的南京医生火了

“治愈,是帮助,更是安慰”

以往的医疗纪录片,很多都关注的是治疗事件本身。但《中国医生》希望通过拍摄这些故事,看到的是个体鲜活的人,能够看到在这些人背后人性的不同维度。

第二集《成长》中,帅气温柔的医生徐晔令许多观众印象深刻。身穿白大褂的他又苏又帅,被网友称为“现实版江直树(日版《一吻定情》男主)”,圈粉无数。

最近,他在微博上科普防疫的小视频受到女粉丝的欢迎。但他说,“我是一名医生,并不是公众人物。我会继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一名好医生,并且向大家不断输出医学科普知识,为民众健康贡献我的一份力量。当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正在肆虐。无数“逆行者”,他们是这场疫情真正的英雄!”

南京鼓楼医院是由导演张征负责拍摄的,他告诉记者,为第二集《成长》挑选拍摄对象时,最初锁定了邱勇和胡雅莉,以及王东进这样的国内外都知名的医生。“在和他们接触的过程中,这几位医生的高超医术令我佩服,同时他们的自信和从容更让我印象深刻。他们是如何从一名初入职场的年轻医生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今天的业界顶级医生呢?这便是我将目光锁定在年轻医生的原因。”

导演说,在鼓楼医院继续调研时,遇到烧伤整形科的徐晔。当时他还是个住院医生,刚刚开始工作不久。第一次见到他时,他面露疲惫,告诉我他们正在合力抢救一位重度烧伤患者,这也是他从医以来参与抢救的第一位重度烧伤患者。这位患者被工厂的钢水点燃了,烧伤面积95%以上,生命垂危,全科室正在尽力抢救。但因经济原因,家属犹豫了。“我当即决定要拍摄眼前的处在矛盾旋涡中的医生。于是在开机后我们很快就迎来了纪录片拍摄中的那个故事。”

“每天早晨8点钟开始交班、查房、换药、上手术、收病人、写病历、整病历……忙碌、枯燥却又充实的一天就这么结束了。这是我,也是很多医生一天的工作日常。”徐晔在微博这样记录自己的拍摄感受,“可能很多人都有疑惑,为什么一名住院医生能够参与《中国医生》纪录片的拍摄……我其实不敢参与,自认没有资格和这些大专家们出现在同一部纪录片里。通过与导演的沟通,我知道导演需要一位年轻的医生让广大观众了解、熟知年轻医生的成长之路。于是怀着忐忑的心情,我幸运地出现在镜头中,这次拍摄也令我倍感荣幸。”

在片中,徐晔不断跟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家属沟通治疗方案,徐晔在长文中也表示,“患者本身不仅要面临躯体痛苦,还有更多的其他问题,如烧伤对人精神的折磨、治疗过程中产生高额费用等问题,这些问题都给整个治疗过程带来不同的难度。我们深知,每个患者并不是个体,他们的背后还有家庭。但我们并没有放弃,这也给医生带来更大考验——要为患者量身定制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医生不仅仅是跟患者本人建立医患关系,同时也是在跟每一个患者建立医患关系。很多观众私信我十分关注患者家属最后的选择,我想说的是,无论家属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是基于他们当时所处的状况,所做的判断和考量。不应被过多批评和指责,因为也是这场灾难中的受害者。”

他说,鼓起勇气拍摄这个纪录片,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医患关系中最难的不过是将心比心,但再难,也不应成为和谐医患关系的阻碍。

希望大家能从冷静客观的角度,了解中国医生真实的工作状态,感受他们从医态度和体会他们日常所要面对的巨大压力。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让民众们能够看到这些,对医生来说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情。正如特鲁多医生的座右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生不是万能的上帝,但人文是有温度的。希望大家在医患相处中能够多一份理解。

她是南大最年轻的博导

“不要和病人成为朋友,因为你无法承受他的离去”

片中还有一对学霸夫妻。肿瘤科行政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南京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临床肿瘤研究所副所长魏嘉,从小就是学霸,5岁上小学,16岁考入南京大学医学院,25岁博士毕业,之后就进入了鼓楼医院工作。今年35岁,是医院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也是南京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她真诚地关心病人,充分考虑病人的需求,积极向各科专家寻求建议与帮助,总想着能得到一点生存希望,为经济困难患者申请基金支持。“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在魏嘉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一个病人百分之百信任你的时候,即便其他医院都说没有办法了,你也得逼迫自己去找希望,哪怕是一丝。”因为在魏嘉心里,肿瘤科医生最大的成就感,是当病人找到你,你说我还有一点办法。

魏嘉的丈夫史冬泉是鼓楼医院骨科的副主任医师,也是南京大学医学院的博士生导师。两人1999年一起进入南京大学医学院读书,毕业后均在鼓楼医院工作,是鼓楼医院有名的学霸夫妻。二人除了日常的医疗工作以外,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同为医生,他们相互理解,相互鼓励,也相互竞争,一起相互支持着、勇敢前行。

导演表示,面对学霸魏嘉,她一路成长就像开外挂一样。“在我观察中,面对各种类型的病人的离去,她内心的波澜相比徐晔小了很多。这令我感到好奇。她说她有个前辈告诉她,不要和病人成为朋友,尤其是肿瘤科,因为你无法承受你的朋友在你的手上离去。这句话令我至今印象深刻。”

开始在魏嘉负责治疗的案例中寻找合适的拍摄对象,导演很快锁定了李燕。李燕是胃癌晚期患者,家庭条件困难,但她的极度乐观、大大咧咧的性格令人震惊。“真的是只有震惊才能形容我见到她的心情。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她能保持这样的心态?在魏嘉医生为李燕治疗时,我观察两人的交谈,两人已经成为了朋友。未来究竟会如何发展?” 张征说,片子给人们留下很多思考的空间,医生的追求和残酷现实的冲突,引用徐晔的话,所谓成长,就是“一个个螺旋式上升”吧。

他是“心脏上的拆弹专家”

“身体要足够好,身体不好的就被淘汰了”

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这种病发病急,如短时间内得不到救治,容易致残、致死,这对医生提出了极高要求。工作强度远远超过了“996”。第一集中出现的心胸外科行政主任、主任医师,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东进,他曾当选为2019年全国十大“最美医生”。他被称为“心脏上的拆弹专家”,从1986年开始,从医三十多年的王东进已带领团队完成各类心脏手术数万例,成功率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仅2017年就有2989例,其中大血管手术407例。为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王东进率先在苏皖地区倡导主动脉夹层患者的“6小时生命圈”,成功挽救了大量凶险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生命。

常年高负荷工作也影响到医生的健康。王东进全年365天被手术、讲座、下乡义诊等工作占据,没正经休息过一天。镜头中,他从早上8点进手术室,一直站到凌晨1点,共17个小时,他直言:“心脏外科就得是身体最好的,身体不好的、站台站不住的就被淘汰掉了。”

做了30多年手术,王东进患有严重的颈椎病,有时要戴颈托,腿有静脉曲张,要穿弹力袜,腰也不行了。做完一天的手术后,王东进躺进一张自己专门申请的按摩椅,他自嘲:“我这还算挺幸福的,大多数外科医生没这待遇。”

令人泪目的是,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二病区的主任朱良付这样说,一个中国医生“不能死”:“我对家庭的责任没有尽到,我自己的医疗责任也没有尽到。我现在是一个主任医师,国家差不多要花25年时间才能培养一个(这样的医生)。我现在44,如果我要是死了,那是浪费国家资源。”

负责拍摄的导演柳亚告诉记者,“通过长时间的相处,我看到了这些拍摄对象每天的工作,见到了他们的生活,也见到了他们的悲喜。他们是普通人,他们也受制于医疗的局限性和生命的规律,他们在绝望中争取希望,只愿我们能更好的活着。”在导演看来,“这位全年无休的医生让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工作,而是使命感,他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是为了保卫他人的健康。”

他们中,有人已经驰援武汉

主创酝酿再为他们拍摄番外

片中还有很多对病人尽心尽力的南京医生——“如果我对一线还有用的话,我会一直在一线”的妇产科主任胡娅莉,61岁的她退休后依然雷打不动地往手术室里跑,30年如一日地在门诊楼坐诊。“把每一位病人的每一次动刀都当成自己第一次执刀”的脊柱外科主任邱勇,当病人躺倒床上,唯一能够依赖的就是医生。他这种无差别的重视,便是医者对待病人的初心。记者了解到,他们的故事将在最后一集中和观众见面。

总导演张建珍博士告诉记者,这部片子历时将近两年时间策划、拍摄、制作,完成于2018年年底。在当下这个节点,更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播出的过程中,七位医生的粉丝数就蹭蹭蹭地涨。到现在播出两年之后,还有人给我的微博留言说什么时候要拍第二季,而且很多都是医学生。包括粉丝们给医生们留言,他们都把我们拍摄的医生作为他们的偶像,医学生都成了医生的粉丝。”

医疗纪录片很多都关注的是治疗事件本身,《中国医生》聚焦普通人与医院最常发生交集的场景,将真实的医生日常摆上台面,那些温情的、无奈的、专注的、柔软的身影被镜头一一记录了下来。追求平淡的风格,并不刻意突出矛盾冲突,甚至看来有些寡淡。“我们不想让片子刻意煽情和歌颂,做这个片子的出发点就是帮助大家重新认识医生这个群体,互相多一些包容和理解。”

张建珍说,“像鼓楼医院的邱勇医生太有名了,每天找他看病的人太多,有病人抱怨说,等了2个月就看了30秒啊!拍摄时,我们了解到他会让助手先收集病人的病情,就是为了节省时间,尽量多看病人。”

说到拍摄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总导演告诉记者,说服病人加入拍摄的难度很大。因为疾病而陷入人生困境,人们的脸上没有笑容,被拒绝过很多次。“我们始终抱着一种善意的理解,但最终打动他们同意拍摄的,还是医生的付出。医生太好了,他们太辛苦了,这些往往是最后让他们同意拍摄的原因。”

当下,片中不少医生已经驰援武汉。据总导演透露,“比如其中华西医院的尹万红就是ICU医生,现在就在武汉。还有浙江省人民医院的何强副院长也去了武汉。西交大一附院的施院长还是亲自带队去支援武汉的。他们都很忙,也很危险,虽然有微信联系,但平时都不忍打扰他们,衷心地希望他们平安归来。”主创团队也在酝酿再拍摄番外,不排除去武汉拍摄,记录这些逆行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视频制作:马雯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