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气不“暖”呐?江北供暖小区的背后……
2022-12-22 16:40:21
“天真冷了”“留心多穿些”“暖气要搞起来了”……这是近日江北人来去匆匆常挂嘴边的话。上个世纪50年代,北纬33°的秦岭-淮河一线划出了南北集中供暖的分界线。时至今日,这条供暖线仍与如今中国的供暖情况相符合,但一条宏观笔直的地理线终究是抵不过南方人具体而微的身体需求。

南京作为沿长江布局的南方城市,湿气颇重,当温度跌至零下时,同样是寒风刺骨、冷彻心扉。同时随着经济向好迈进,人们生活水准不断提升,南京江北地区对于集中供暖的呼声日益高涨。据悉,近日,南京江北将新增17个集中供暖小区,消息发布后,集中供暖视频点击量突破14万,连续几天霸榜“今日头条”本地热搜。

当集中供暖成为热议话题之际,网友对于“南京地区是否值得推行集中供暖”问题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是便民惠民之举,值得普及;有人表示,集中供暖价格虚高,一时间难以消化;更有甚者调侃,年久失修的热源站像正在冒气的化工厂,老鼠顺着管道爬行,给人“惊喜”重重!
 

网友评论


南京地区是否值得推行集中式供暖?通过走访江北的一些小区,或许大家对这一问题的答案有更深入的思考。



迎江雅居:“夜晚直打哆嗦!”


60多岁的罗玉梅女士和丈夫住在迎江雅居的12栋1805室。他们是空巢老人,是近来反应供暖问题最强烈的住户之一。

“家里装了六个片子,房间的两个,刚开始用还可以,后面不怎么热了!”罗玉梅表示,刚通暖气之际,室内各处温度基本达标,在18至22度间徘徊,现反映有两处暖气片几乎无感温度,“上手一摸,凉凉的,直打哆嗦!”她弯着腰,凑近暖气片来回打量,“这不得行,这不得行!”半夜起床,双手双脚冰凉,用暖水泡一会儿才缓过劲,这是这几天夫妻俩真实的感受。

据罗玉梅介绍,小区今年12月5日开始开通暖气,本想着安稳度过寒冬,没想到供暖问题频频,多次反复倒腾,甚是麻烦,“倒是有个群,可以在里面反映,但是反映的人多,还要等上几天。”罗玉梅耐不住性子,“实在不行,直接打电话上门报修。”桌上的台式日历上,大大写着一行字:“暖气报修:95007”


罗女士家中暖气片


还有一些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更不会进行微信沟通,诉求通道有两个,一是请求邻居帮助,二是去物业处寻求回应。

杜先生和家人都住在这个小区,当被问及不装暖气的原因,回答很硬气,“破坏房屋装潢结构,家里有空调、有地暖,早就习惯了这一模式,无需再换,麻烦!”言毕,就推搡着家人走了。

同住小区18栋的林大爷也表示,前几天室内温度不合格,12月7日开始微微好转。“隔三差五的温度不合格,让人觉得不踏实。”林大爷双手叉着腰,气鼓鼓的,“虽然比空调要省钱,但是空调更方便,想开就开,随时控制!”在林大爷看来,小区暖气集中供应虽是好计划、好政策,甚至有一定的补贴,但不实用、麻烦、费力,不是非装不可。

资料显示,江北新区于2020年与南京中燃热力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中燃集团在江北新区投资建设20万居民用户的暖居工程,总投资约 100 亿元。

小区热源站


水力供暖热源站


小区物业在解决集中供暖问题这块扮演什么角色呢?记者走访调查发现,物业并不直接解决小区的供暖问题,他们一般会给出一串中燃公司的号码,让有诉求的居民自己沟通、自己解决,这意味着中燃公司没有和小区的开发商达成相关的合作协议,小区的物业没有义务也没有能力去解决与供暖相关的问题。基于这样的一个事实,居民只能借希望于中燃了。

据悉,迎江雅居作为江北首个集中供暖试点,于2020年12月份正式启用集中供暖模式,小区的近150户居民成为南京实施清洁能源分布式集中供暖后的第一批试用者,小区老年群体居多。




中燃热力回应:“客观因素居多”


“进入采暖季,无异于进入了战备状态,当大量问题集中爆发时,我们也很难忙得过来,时间上难免有延迟。”中燃热力江北片区负责人表示,他们在每个供暖小区对应建了一个反馈群,群内售后人员会按图索骥,定位用户需求,帮助判断问题所在,随后带好装备,上门维修。


“集中供热的供水工况是热力管网决定的,与水温、压差、流量等因素息息相关。特别是供暖初期,热量一部分会被冷态家具吸收。家具温度升起来了,室内才能慢慢热起来。换热站供暖初期也是逐渐升温的,等水温升高后室温才会升高。”

简言之就是,他方已经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努力,但控制房间温度的客观因素居多,超出了人为可控范围,想要符合居民的胃口,需要一个过程。中燃貌似给出了合理答复。

当然,中燃也给居民支了一些小妙招:“当家里不热时,可以看看整栋楼的情况。如果都不热,可能是采暖初期水温低,需要耐心等几天。”因为暖气片要求水温较高,40℃水温时散热量只有额定散热量的30%。

另外,我国南方地区建筑保温效果较差,围护结构多采用宽阔的阳台门、开放的阳台、大飘窗,会造成建筑围护节能保温能力较低,冬季房屋散热快,不仅恒温无保障,资源也会白白消耗。

这仅仅是个开始,据中燃公司的工作人员透露,愈来愈多的小区正在申请集中供暖,而市场对于集中供暖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正在接受进一步检验。





文承熙苑小区:“算下来不划算”


文承熙苑小区位处江北新区葛塘街道。记者和小区来往的居民打招呼询问,大多表示家中有暖气供应。


该小区依托电厂烧煤产生的热源供暖,时间久远,已经实行了七八年的集中供暖。走进小区,你会发现一块立方形的水泥块,在边沿磨损的缝隙里持续冒着白色的烟雾。据当地居民介绍,这就是集中供暖源。

文承熙苑小区部分图景


煤气供暖热源点


张先生是文承熙苑小区的居民,他告诉记者,我们小区自带暖气供应,小区的住房被称为“暖气房”,“不管你是张三李四,都必须要交暖气费。”他坦言,“装暖气片、装地暖都是随人愿的,可以选择不装,不装的话,也要交一半的暖气费。”

文承熙苑小区与迎江雅居的集中供暖模式不同,它是自开发商建成交付起自带暖气供应,就是说,集中供暖项目是小区的附属服务,是开发商一早的蓝图规划,无需第三方公司进驻小区产生勾连。于是乎,开发商、小区物业在解决居民暖气供应问题上,充当了重要角色。

从张先先生口中进一步得知,要是不交一半的暖气费,后期决定卖房的话,下一个房主则无法享受暖气供应。这对业主售房来说,会折损相应的售房价值。说到后面,他的神情有些黯然,“但奈何不了暖气费用的上涨呀!”“最开始是20块钱一个平方,后来变成28,去年是32,今年涨到33,后续恐怕还会涨。”在张先生看来,暖气费的上涨就跟变魔法似的,如果费用继续走高,这不是好福利,而是太奢侈,拿100平的房子来计算,一个采暖季就需3300元,“作为普通百姓,确实无福消受!”

周女士不爱居家,总爱带着娃在小区散步,即使天气不放晴。“暖气供应挺方便,唯一不好的点就是室内太干燥。”周女士扶额尴尬笑着,“我家用了四个加湿器,室内湿度才刚好合适。”

“我原先的小区用的是空调,月均花费600多元,搬到这个小区后,供暖费用比先前的预算要高出1000多元。”大家都会算一笔账,“不采用暖气的话,也要交一半的暖气费,这样下来更不划算。”

“小区的物业居委会设有一个大群,当矛盾累积一定程度,会召开会议进行协商,一般问题都会得到解决。”这是周女士唯一满意的地方。“有时候也会出现无法调和的情况,所谓众口难调嘛!”

据了解,今年9月8日,葛塘街道城市管理办物业条口召集辖区内文承楠苑和文承熙苑小区业委会成员针对冬季供暖问题进行专题协调,比记者采访调查的时间早三个月。



文承熙苑小区业主居委会


采暖费用的持续上涨、检修对生活秩序的破坏、不能按约供暖……居民诟病的背后,不仅是呼吁相关服务应该跟上需求的节奏,更是对“南方到底是否值得集中供暖”这一问题深入持久的思考。




天华硅谷庄园:“最怕惹事生非”


位于地铁三号线的天华硅谷小区目前尚未推进集中供暖项目。


中燃热力公司方表示,假若小区居民为1000户,要达到10%左右的基本底数,即100户左右,才能决定安装,同时还必须考虑热源站的选址问题。而天华硅谷小区并不是理想的推行地。


“一个平方收费220元,太贵了!” “这里以前就发生过安全事故,不想再惹麻烦。” “我们早就安装空调等采暖设备,现在加装暖气,我们根本不需要。” “不知道暖气供应会惹出什么幺蛾子。” 诸多的反对意见让推行这一利好的中燃公司望而却步。

天华硅谷物业表示,该小区儿童群体较多,出于对儿童安全的斟酌,集中暖气供应并不值得提上日程。据悉,小区以前发生过与此相关的儿童意外死亡事故,而意外的发生是居民接受新事物时的心病,是居民集体记忆中的伤痕和警醒。

中燃经调查后,进一步表示,不仅是儿童安全问题,天华硅谷由于涉及住户多,小区居民各执己见,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再加上集中供暖工程属于小区公共建设改造事项,这里的外来人口密集,既要征询租客的意愿,又要获得业主的许可,如此反复沟通,必然耗时费力。天华硅谷如是,江北其他地方同样如此。因此,推进集中供暖并非易事。

国家发改委杨利民介绍,对一些经济基础不太好的地区,推行集中供暖会给居民带来不小压力。业内人士谈及推广难度时也表示,要适应集中供暖,南方必须进行大规模热源、输送管道建设,以及房屋改造,“其工程量将不亚于‘西气东输’、‘南水北调’。”

据相关资料显示,南方地区若大范围进行集中供暖,将大幅增加地区能耗水平。据清华大学等机构的研究结果,长江流域城镇住宅多采用空调或电加热的供暖方式,供暖耗电量约200亿~240亿千瓦时。若在该区域采用集中供暖(条件为连续运行、室温设定为20摄氏度),能耗将会大幅上升,带来巨大的能源压力。


北地区的集中供暖只是南京地区供暖的一个缩影。一个片区的试点尚且存在着诸多的矛盾,那集中供暖模式是否能在整个南京推广,需要更多层面的考量,要走很长的路。


但需明白的是,人的需求是一切行为的最终指挥。集中供暖项目绝不限于前期的推广建成,更是一个长期维护的过程。或许只有融入现代人蒸腾的社会生活,安抚民众寒冬的“创伤”,适配人们日常的冷暖,深得民众的长期青睐,才会在暖气推广和城市建设这条路上愈走愈远。

此外,供暖项目的推广不应该草草上马、迅速推进,“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论尚未过时,如果在集中供暖项目推广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和把握规律,我们完全可以抱有期望、静待其时。



 新江北报记者 李子凌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