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疫谣言不断,抖音、小红书们的这些问题,为什么和我们都有关系?
来源:上海网络辟谣
2022-12-30 19:32:16

最近,“怎样防治新冠病毒感染”的话题备受关注,除了权威机构和医疗单位积极科普外,互联网平台上也出现了各种所谓的“专家”或“经验分享者”。上海辟谣平台在求证时发现,大部分不靠谱的防治方法都来自这些“专家”及“经验分享者”,而且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即便这些“专家”或“经验分享者”被辟谣了,发布相关内容的平台仍无动于衷,错误的内容依旧在平台上大肆传播。

例如,一则主题为“克雷格尔防毒法”的短视频近日在抖音和小红书上传播。该方法在12月26日已被辟谣,但截至12月30日18时,抖音和小红书都没有对相关视频下架。更诡异的是,该主播还通过抖音和小红书大言不惭地表示:“我就是近日风靡全国的‘克雷格尔防毒法’的创始人跟命名人”,并再次通过视频传播违背科学的防疫方式。对于这种公开造谣传谣的行为,平台竟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这已经不是相关平台第一次在谣言治理上失声。上海辟谣平台随机选择了“大蒜塞鼻孔预防感染”“喝白酒预防感染”等数条被多家权威机构澄清的错误说法在这些平台上搜索,发现都有大量主播正“现身说法”传谣。

可见,在谣言治理上,抖音、小红书们的“短板”明显,亟需改变。

首先,这些平台应当对谣言“一键下架”。

上海辟谣平台注意到,平台往往宣传自己具备精准营销能力。平台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根据用户喜好,自动推送相关内容。既然如此,平台为什么不能把这些能力用在谣言治理上呢?例如,通过大数据计算和人工智能,直接锁定已经被辟谣的内容,一键下架。

很多平台曾公开表示,用户内容上线前有审核机制,内容发布后也有巡查机制。这些审核机制和巡查机制为什么未能发现并处置已经被辟谣的谣言呢?对于这一结果,有两个推测:一是平台技术能力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平台没有把技术实力用在谣言治理上。到底是哪个原因,得能请平台自己认领了。

其次,平台应当优化页面设置,让网友能迅速便捷地对谣言说“不”,并对投诉举报进行反馈。

眼下,很多互联网平台的页面上,“关注”“点赞”“转发”“收藏”“评论”等标签非常显眼,可投诉举报的入口非常隐蔽。还有网友反映,即使好不容易找到入口进行了投诉举报,也往往得不到答复。

对此,平台究竟是没有想到用户有投诉举报的需求,还是故意给谣言留一条“生路”?同样值得深思。

再次,对于屡次造谣、传谣的用户,平台应当通过设置“黑名单”等“家规”,限制其使用。

目前,国家为约束互联网上的造谣传谣行为,已经设置了“国法”——根据《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等,造谣传谣者都会被依法查处。11月底,中央网信办就曾通报,针对近期疫情防控、突发案事件、社会民生等领域谣言问题,督促指导网站平台加强监测查证,微博、腾讯、抖音、快手、百度、哔哩哔哩、小红书、知乎、豆瓣等重点网站平台共处置传播网络谣言账号5400余个,第一时间溯源并关闭首发账号。

但是,各大互联网平台的“家规”能否威慑造谣生事者?答案似乎不明确。从各平台公布的用户守则看,大多都明确规定,用户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造谣传谣。但从用户感受看,那些造谣传谣的账户并没有受到“家规”约束。要改变这一情况,平台似乎得看一看自己的“家规”是否落到实处。

最后,平台有必要审视一下自己的盈利模式。

部分网友认为,平台之所以对谣言“手下留情”,是因为平台与造谣者相类似,不愿意放弃“博眼球”“博流量”的盈利方式。相关谣言的主题切合了当下的社会热点,为主播也为平台赢得了关注度。平台真是这样想的吗?恐怕没有一家平台会承认。不过,对于自身的盈利方式是否有利于维护清朗网络空间,显然值得每一家平台自省。

有些网友说,督促平台承担谣言治理责任,与普通网友无关;殊不知,将这些互联网平台在谣言治理上的“短板”公之于众,也正是为了提醒更多的用户:不要轻信这些平台上的内容,更不要轻易点赞转发进一步传播谣言。

诚然,这类平台为公众提供了“人人都是创作者”的机会,可由于“短板”存在,使得平台上的内容参差不齐、鱼龙混杂。所以,公众有必要提高警惕,浏览这些平台上的内容作为休闲消遣无妨,但遇到疾病防治等严肃话题,还是要多留心眼,不要被随意自称的“专家”或“机构”所误导。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